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隱公(起五年,盡十一年)(3)

  • 春秋公羊傳注疏
  • 何休
  • 3064字
  • 2015-11-13 14:22:19

三月,鄭伯使宛來歸邴。宛者何?鄭之微者也。邴者何?鄭湯沐之邑也。天子有事于泰山,諸侯皆從泰山之下,諸侯皆有湯沐之邑焉。有事者,巡守祭天告至之禮也。當沐浴絜齊以致其敬,故謂之湯沐邑也,所以尊待諸侯而共其費也。禮,四并為邑,邑方二里,東方二州四百二十國,凡為邑廣四十里,袤四十二里,取足舍止共瑽穀而已。歸邴書者,甚惡鄭伯無尊事天子之心,專以湯沐邑歸魯,背叛當誅也。錄使者,重尊湯沐邑也。王者所以必巡守者,天下雖平,白不親見,猶恐遠方獨有不得其所,故三年一使三公絀陟,五年親自巡守。巡,猶循也;守,猶守也,循行守視之辭,亦不可國至人見為煩擾,故至四岳,足以知四方之政而已。《尚書》曰“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遂覲東后,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禮。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禮;還至嵩如初禮。歸,格于禰祖,用特”是也。

宛,於阮反,人名也;一音烏卯反,又烏勉反。邴,彼命反,又音丙,鄭邑,《左氏》作“祊”。從,才朋反。巡守,手又反,本又作“狩”,下除“猶守”、“守視”以外同。絜齊,側皆反,本多即作“齋”字,后放此,更不音。而共,音恭,下同。費,芳味反。廣,古壙反。袤,音茂。槀,古老反。甚惡,烏路反,下同。背,步內反。使,所吏反。行,下孟反。量,音亮。贄,音至。嵩,夙忠反。格,本又作“假”,同,古百反。禰,乃禮反,本又作“藝”。

[疏]“宛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經不言氏;欲言微者,書名見經,故執不知問。

“邴者何”。解云:欲言魯物,先無取文;欲言鄭邑,於魯言歸,故執不知問。注“歸邴”至“誅也”。

解云:正以將所傳聞之世,外小惡不書故也。

注“錄使”至“其所”。

解云:正決哀八年“齊人歸讙及僤”之屬,不錄使故也。

注“故三”至“絀陟”。

解云:《書傳》文。

注“五年”至“而已”。

解云:《堯典》文。

注“尚書”至“是也”。

解云:惟“是也”注者言之以上,皆《堯典》文也。鄭注:“歲二月者,正歲建卯之月也。巡守者,行視所守也。岱宗者,東岳名也。柴者,考績燎也。望秩于山川者,遍以尊卑祭之。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馀小者或視卿大夫,或視伯、子、男矣。秩,次也。東后,東方之諸侯也。協正四時之月數及日名,備有失誤者。度,丈尺。量,斗斛。衡,斤兩。五禮,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禮矣。五玉,瑞節,執之曰瑞,陳列曰玉也。三帛,所以薦玉也。受瑞玉者,以帛薦之。帛必三者,高陽之后用赤繒,高辛氏之后用黑繒,其馀諸侯皆用白繒,《周禮》改之為繅也。二生一死贄者,羔雁生也,卿大夫所執;雉死,士所執也。如者,以物相授與之。言授贄之器有五,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也。器各異飾,飾未聞所用也。《周禮》改之飾羔雁、飾雉、執之而已,皆去器。卒,已也。復,歸也。巡守禮畢,乃反歸矣。每歸用特牛告于文祖矣。五月不言於者,以其文相近。八月、十一月言初者,文相遠故也。”

庚寅,我入邴。其言入何?據上書歸,取邑已明,無事復書入也。

復書,扶又反,下“故復”同。難也。入者,非已至之文,難辭也。此魯受邴,與鄭同罪當誅,故書入,欲為魯見重難辭。

難也,乃旦反,一音如字,注及下同。見重,賢遍反,下同。

[疏]注“入者”至“之文”。

解云:直就而入之,非是將歸之辭也。

其日何?據取邑不日。

[疏]注“據取邑不日”。

解云:即隱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之屬也。

難也。以歸后乃日也。言時重難,不可即入,至此日乃入。其言我何?據吳伐我,以日伐故言我。

[疏]注“據吳”至“言我”。解云:在哀八年春。

言我者,非獨我也,自入邑不得言我,有他人在其中乃得言我,故能起其非獨我。齊亦欲之。時齊與鄭、魯比聘會者,亦欲得之,故以非獨我起齊惡。齊惡起,則魯蒙欲邑,見於惡愈矣。

[疏]注“時齊”至“得之”。

解云:即上三年冬,“齊侯、鄭伯盟于石門”;六年夏,“公會齊侯盟于艾”;七年夏,“齊侯使其弟年來聘”;九年“冬,公會齊侯于邴”;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之屬是也。

夏,六月,已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宿本小國,不當卒,所以卒而日之者,《春秋》王魯,以隱公為始受命王,宿男先與隱公交接,故卒褒之也。不名不書葬者,與微者盟功薄,當褒之為小國,故從小國例。

[疏]注“宿男”至“交接”。

解云:即上隱公元年秋,“九月,及宋人盟于宿”是也。

注“為小”至“國例”。

解云:即上七年春“滕侯卒”,不書其葬,傳云“何以不名?微國也”者是。

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于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從正,卒當赴告天子,君前臣名,故從君臣之正義言也。而葬從主人。至葬者有常月可知,不赴告天子,故自從蔡臣子辭稱公。卒何以日而葬不日?卒赴,赴天子也。緣天子閔傷,欲其知之。又臣子疾痛,不能不具以告。而葬不告。不告天子也。發傳於葬者,從正也。

[疏]注“發傳”至“正也”。

解云:言從正者,謂卒日葬不日者,是卒葬之正法。三年經云“癸未,葬宋繆公”,而書日,即失其正也。其衛桓公葬不發傳者,桓公者初則見弒于州吁,終有簡慢之失,侵小國之略,故發傳於此。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來。公曷為與微者盟?據與齊高傒盟諱之。

包來,《左氏》作“浮來”傒,音兮。

[疏]注“據與”至“諱之”。

解云:莊二十二年秋,“及齊高傒盟于防”,傳云“齊高傒者何?貴大夫也。曷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公則曷為不言公?諱與大夫盟也”是也。

稱人則從,不疑也。從者,隨從也,實莒子也。言莒子,則嫌公行微不肖,諸侯不肯隨從公盟,而公反隨從之,故使稱人,則隨從公不疑矣。隱為桓立,狐壤之戰不能死難,又受湯沐邑,卒無廉恥,令翚有緣謟,為桓所疑,故著其不肖,僅能使微者隨從之耳,蓋痛錄隱所以失之,又見獲受邑,皆諱不明,因與上相起也。

行,戶孟反。難,乃旦反。令,力呈反。僅,其芹反

[疏]注“言莒”至“桓立”。

解云:行微者,其行卑微。不肖者,鄭注《昏禮記》云“不肖者,不似”是也。

注“狐壤”至“廉恥”。

解云:在上六年春。

注“令翚”至“失之”。

解云:皆以其行微不肖,卒無廉恥故也。

注“又見”至“起也”。

解云:見獲諱不明者,即言輸平是也。受邑諱不明者,即“庚寅,我入邴”是也,何者?書日入者,見其重難;言我者,見其非獨我故也。言因與上相起者,此經著其不肖,起其事實甚惡矣。

螟。先是有狐壤之戰,中丘之役,又受邴田,煩擾之應。

應,應對之應。

[疏]注“有狐壤之戰”。

解云:在六年。注“中丘之役”。

解云:在上七年。

冬,十有二月,無駭卒。此展無駭也,何以不氏?據公子彄卒,氏公子。疾始滅也,故終其身不氏。嫌上貶主起入為滅,不為疾始,故復為疾始滅,終身貶之,足見上貶為疾始滅。

[疏]“此展無駭也”。

解云:正以上二年師展無駭,故此弟子因難之。

注“據公子彄卒”。解云:在五年。

九年,春,天王使南季來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不時也。震雷電者,陽氣也。有聲名曰雷,無聲名曰電。周之三月,夏之正月,雨當水雪雜下,雷當聞於地中,其雉雊,電未可見,而大雨震電,此陽氣大失其節,猶隱公久居位不反於桓,失其宜也。日者,一日之中也。凡災異一日者日,歷日者月,歷月者時,歷時者加自文為異。發於九年者,陽數可以極,而不還國於桓之所致。

震電,徒練反。雊,古豆反。見,賢遍反。

[疏]注“雷當”至“中也”。

解云:《月令》二月“雷乃發聲”,故知正月之時聞於地中矣。其雉雊雞乳,雖起季冬之月,此時猶然,故得言此也。亦有一本云“雷當聞於雉雊”,誤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秀| 嘉义市| 新源县| 恭城| 临泉县| 雅安市| 江华| 鹰潭市| 四平市| 清新县| 利川市| 高密市| 张家川| 定州市| 平邑县| 闵行区| 大悟县| 商南县| 无锡市| 通辽市| 水富县| 鸡泽县| 云南省| 江华| 海丰县| 兴仁县| 富阳市| 遂川县| 沧州市| 红原县| 开化县| 墨竹工卡县| 双江| 黑水县| 寻甸| 毕节市| 平乐县| 阜新| 台南市| 皮山县|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