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定公(起六年,盡十五年)(4)
- 春秋公羊傳注疏
- 何休
- 4364字
- 2015-11-13 14:22:19
城莒父及霄。去冬者,是歲蓋孔子由大司寇攝相事,政化大行,粥羔豚者不飾,男女異路,道無拾遺,齊懼北面事魯,饋女樂以間之。定公聽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當坐淫,故貶之。歸女樂不書者,本以淫受之,故深諱其本,文三日不朝,孔子行。魯人皆知孔子所以去。附嫌近害,雖可書猶不書。或說無冬者,坐受女樂,令圣人去。冬,陰臣之象也。
父,音甫。去,起呂反。相,息亮反。粥羔,羊六反。間,間廁之間。近,附近之近。
[疏]注“去冬”至“不書”。
解云:隱六年傳云“《春秋》編年,四時具然后為年”,今此無冬,四時不具,故須解之。云是歲蓋孔子由大司寇攝相事者,即《家語·始誅》編云“孔子為魯大司寇,攝行相事,有喜色”是也。魯之司寇云大者,蓋以無司寇之卿,是以大夫亦名大也。魯有司空卿,孔子為司空不言大者,是其一隅也。若以《家語》言之,即定九年始為邑宰,十年為司空,十一年為大司寇,從大司寇攝行相事之時,年月不明,故此注云蓋也。云政化大行,粥羔豚者不飾,男女異路,道無拾遺者,皆是《家語·相魯》篇文也。言不飾者,舊說云魯前之時,粥羔豚者,皆以彩物飾之,自孔子為相,此事乃正,故曰粥羔豚者不飾也。云齊懼北面事魯,饋女樂以間之,定公聽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者,出《孔子世家》。案彼云“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云云,“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并矣,盍致地焉?’犁鋤曰:‘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陳女樂、馬於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侯為周道游,往觀終日,怠於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月且>於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師巳送曰:‘夫子則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婦人之口,可以出走’”云云是也。云當坐淫,故貶之者,推尋古禮,無女樂之文,魯人受之,故當坐淫泆之惡;既有淫泆之惡,去冬以見之。其晉悼公受女樂二八而為霸者,《左氏》之事,何氏所不取,不得難此矣。云魯人皆知孔子所以去者,謂皆知魯公受女樂有淫泆之惡,所以孔子去之。云附嫌近害,雖可書猶不書者,正以其獲麟之后,得端門之命而制《春秋》,乃自因之,即云已之本出,由饋女樂之故,魯國之人,悉知所由,若其書之,即是附於嫌疑,近於禍患,是以雖非國家之諱,依例可書于經,孔子亦不書之,故曰附嫌近害,雖可書猶不書。
注“或說”至“象也”。
解云:孔子自書《春秋》而貶去冬,失謙遜之心,違辟害之義,蓋“不脩春秋”巳無無“冬”字,孔子因之,遂存不改,以為王者之法,宜用圣臣,故曰“如有用我者,期月則可,三年乃有成”是也。又《春秋》之說,口授相傳,達於漢時,乃著竹帛,去一“冬”字,何傷之有?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邾婁子來朝。
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曷為不言其所食?據食角。
鼷,音兮。
[疏]注“據食角”。
解云:即成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是也。
漫也。漫者,徧食其身,災不敬也。不舉牛死為重,復舉食者,內災甚矣,錄內不言火是也。
漫,亡半反,猶徧也。徧,音遍。復舉,扶又反,下同。
[疏]注“災不敬”至“是也”。
解云:言所以災其郊牛者,正以魯人不敬故也。云不舉牛死為重云云者,《春秋》之義,悉皆舉重,食死并書,故解之。食在死前而言復者,正以食輕於死,故對重以為復矣。云內錄不言火是也者,即襄九年“春,宋火”,傳云“大者曰災,小者曰火。然則內可以不言火?內不言火者,甚之也”,何氏云“《春秋》以內為天下法,動作當先自克責,故小有火,如大有災”也。
二月,辛丑,楚子滅胡,以胡子豹歸。
夏,五月,辛亥,郊。曷為以夏五月郊?據魯郊正當卜春三正也,又養牲不過三月。
[疏]“二月辛”至“豹歸”。
解云:僖二十六年“秋,楚人滅隗”,何氏云“不月者,略夷狄滅微國也”;昭三十年冬十二月,“吳滅徐”,何氏云“至此乃月者,所見世始錄夷狄滅小國也”。然則此亦所見世夷狄滅小國而書日者,上四年“夏,四月,庚辰,蔡公孫歸生”滅沈之下,注云“日者,定、哀滅例日。定公承黜君之后,有滅強臣之讎,故有滅則危懼之,為定公戒”是也。
注“據魯”至“正也”。
解云:即成十七年傳云“然則郊曷用?郊用正月上辛”,何氏云“魯郊傳卜春三月,言正月者,因見百王正所當用也”;僖三十一年注云“武王既沒,成王幼小,周公居攝,行天子事,制禮作樂,致太平,有王功。周公薨,成王以王禮葬之,命魯使郊以彰周公之德,非正,故上三卜,吉則用之,不吉則免牲”者,是其魯郊傳卜春三正之之義也。何氏必知然者,正以哀元年《穀梁傳》云“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時;夏四月郊,不時;五月郊,不時”之文也。
注“養牲不過三月”。
解云:宣二年傳云“帝牲在于滌三月”,彼注云“滌,宮名,養帝牲三牢之處也。謂之滌者,取其蕩滌潔清。三牢者各主一月,取三月一時,足以充其天牲”是也。
三卜之運也。運,轉也。已卜春三正不吉,復轉卜夏三月,周五月,得二吉,故五月郊也。《易》曰:“再三瀆,瀆則不告。”不得其事,雖吉猶不當為也。不舉卜者,從何知。
[疏]注“復轉卜夏三月”。
解云:猶言轉卜夏之正也。
注“得二”至“可知”。解云:必知得吉者,正以經有郊文故也。若其不吉,宜言乃免牲,或言乃免牛,乃不郊矣。知其二吉者,正以僖三十一年傳云“三卜禮也”,“三卜何以禮”,“求吉之道三”,彼注云“三卜,吉兇必有相奇者,可以決疑,故求吉必三卜”也,是其得二吉乃可為事之義。今此五月而郊,故知得二吉也。云《易》曰“再三瀆,瀆則不告”者,《蒙卦·象辭》云“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鄭氏云“蒙者,蒙蒙物初生形,是其未開著之名也。人幼稚曰童。亨者,陽也。互體震而得中,嘉會禮通,陽自動其中,德於地道之上,萬物應之而萌牙生,教授之師取象焉,脩道藝於其室,而童蒙者求為之弟子,非己乎求之也。弟子初問則告之以事義,不思其三隅相況以反解而筮者,此勤師而功寡,學者之災也。瀆筮則不復告,欲令思而得之,亦所以利義而幹事”是也。引之者,欲道魯人瀆卜,故五月非郊之月而得吉,非是龜靈厭之,不復告其所圖之吉兇故也。然則卦象之義,乃是弟子請問師之事義,故言筮以況之。今此乃卜也,而引者,龜筮道同,亦何傷乎?云不得其事者,謂不得其事之宜,即五月郊天是也。云雖吉猶不當為也者,謂吉兇會以事之善惡為本,郊非其月,雖吉亦不得為,何者?正以靈龜厭之,不復告其吉兇故也。云不舉卜者,從可知者,正以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云云,舉卜。今此直言五月辛亥郊,不舉卜者,正以言郊則知卜吉明矣,故曰從可知。
壬申,公薨于高寢。
鄭軒達帥師伐宋。
軒達,《左氏》作“罕達”。
[疏]“壬申”至“高寢”。
解云:說在莊三十二年。
齊侯、衛侯次于籧篨。
籧篨,其居反;下直居反。
[疏]“齊侯”至“籧篨”。
解云:《左氏》作“籧挐”字,賈氏無說,文不備也。上九年“齊侯、衛侯次于五氏”,注云“欲伐魯也。善魯能卻難早,故書次而去”。然則今此亦然,故省文不注,而賈氏云“欲救宋,善恤鄰也”者,蓋與何氏異,或者九年之次以其無起文,故解為欲伐魯。今此上有軒達伐宋之文,下即云“齊侯、衛侯次于籧篨”,此則知欲救宋明矣。不注之者,從可知省文。
邾婁子來奔喪。其言來奔喪何?據會葬以禮書,歸含且赗不言來。
含,戶暗反。赗,勞鳳反。
[疏]注“據會葬以禮書”。解云:即文元年“天王使叔服來會葬”,傳云“其言來會葬何?會葬禮也”。云歸含且赗不言來者,即文五年“王正月,王使榮叔歸含且赗”是也。
奔喪,非禮也。但解奔喪者,明言來者常文,不為早晚施也。禮,天子崩,諸侯奔喪會葬;諸侯薨,有服者奔喪,無服者會葬,邾婁與魯無服,故以非禮書。禮有不吊者三:兵死,壓死,溺死。
為,于偽反。厭死,於甲反。
[疏]注“但解奔”至“晚施也”。
解云:在隱元年。
注“禮天子”至“溺死”。解云:正以諸侯體敵而有會葬之禮,則天子之尊,兩有可知。《禮記·文王世子》曰:“喪紀以服之輕重為序,不奪人親也”。故知有服無服,有差降明矣。既有差降,奔喪近於會葬,故知但以奔與不奔為異也。云禮有不吊者三:兵死,壓死,溺死者,《春秋說》文。案邾婁子來奔喪,魯人無此三事,而引之者,以明不吊之類,非謂禮實同也。
秋,七月,壬申,姒氏卒。姒氏者何?哀公之母也。姒氏,杞女。哀公者,即定公之妾子。
[疏]“姒氏卒”。
解云:《穀梁》作“弋氏”字。
“姒氏者何”。
解云:欲言夫人,經不書薨;欲言其妾,謚同於夫,故執不知問。
注“姒氏杞女者”。
解云:正以杞女為姒姓,故知之。
何以不稱夫人?據母以子貴
[疏]注“據母以子貴”。
解云:隱元年傳文。彼注云“禮,妾子立則母得為夫人。夫人成風是也”。
哀未君也。未逾年不稱公。
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是后衛蒯聵犯父命,盜殺蔡侯申,齊陳乞弒其君舍。
[疏]注“是后”至“君舍”。
解云:即哀二年夏,“晉趙鞅帥師,納衛世子蒯聵于戚”是也。云盜殺蔡侯申者,在哀四年春。云齊陳乞弒其君舍者,在哀六年秋。
九月,滕子來會葬。
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昃,日西也。《易》曰“日中則昃”是也。下昃,蓋晡時。
昃,音側。晡,布昃反。
[疏]注“《易》曰‘日中則昃’”。
解云:《豐卦》彖辭也。彼云“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云云,鄭注云“言皆有休巳,無常盛”是也。
辛巳,葬定姒。定姒何以書葬?據不稱小君,子般不書葬。
[疏]注“據不稱小君”。
解云:正以夫人書葬我小君,此不言小君,故難之。
注“子般不書葬”。
解云:子般不書葬之事,在莊三十二年。子般未逾年,是以不書葬。今定姒之子亦未逾年,與子般義同,故乃據而難之。然則子般終不成君,故略之。定姒之子終為君,有即尊之漸,母以子貴,故書其葬,但以今未逾年,故其母不稱小君。未逾年之君,有子則廟,廟則書葬者,但當連作一勢讀之,乃可解。
未逾年之君也。哀未逾年也。母以子貴,故以子正之。有子則廟,廟則書葬。如未逾年君之禮,稱謚者,方當逾年稱夫人。曾子問曰:并有喪,則如之何?何先何后?孔子曰:葬,先輕而后重;其奠也,其虞也,先重而后輕,禮也。
[疏]注“如未”至“夫人”。
解云:未逾年之君,禮則無謚。今此定姒如未逾年君之禮,而稱謚者,正以方當逾年稱夫人故也。
注“曾子”至“禮也”。
解云:案《禮》“曾子問曰‘并有喪如之何?何先何后?’”注云“并謂父母若親同者同月死”;“孔子曰:‘葬,先輕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輕’”云云,“其虞也,先重而后輕,禮也”。今此何氏總而引之,是以直云其奠也,其虞也而巳。引之者,欲道定公五月薨,定姒七月卒,非其并有喪禮,是以先葬定公,后葬定姒。若其同月,當定姒先葬矣。
冬,城漆。
漆,音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