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中國人應該這樣吃(1)

最家常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萬物生長有時,智者順時而取。人應該對能量的唯一來源食物和滋養食物的天地有所敬畏。完整享用食物是平衡膳食的必要一環。

第一節吃什么——大自然教給人類的飲食法則

“吃什么”這個問題每個人每天至少都要問自己3遍,答案因人因時而異。

我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每頓飯“吃什么”是最不愿意想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三個字對我來說,意味著“有沒有”“夠不夠”;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物質豐富了,“吃什么”更多考慮的是營養不營養、可口不可口、會不會吃多了。

那么是不是可以說,現在我們吃得一定比過去好?答案卻是:未見得。

作為世界上最會吃的民族,我們正在遺失自己獨有的最高級飲食智慧。

老祖宗用生命遴選出的飲食清單

最家常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里講:“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類等都是作為主食的輔助、補益和補充。

那這些食物是什么呢?我們仔細看會發現,這些食物至今依然活躍在我們的餐桌上,并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這說明什么呢?在優勝劣汰的歷史長河中,這是老祖宗用味蕾本能和生命為我們遴選出的最安全、最美味、最滋補的食物清單。如果這些食物生命力不夠旺盛、不能夠提供充足的能量營養、無法滿足口舌之欲,就無法成為這么家常的存在。飲食上一味求新求怪,恰恰是現在很多怪病出現的根源。

大自然給你什么,你就吃什么

萬物生長有時,智者順時而取。

《黃帝內經》中講:青色養肝、紅色補心、黃色益脾胃、白色潤肺、黑色補腎,也提到四季養生法則: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

我們來看大自然的五色,恰恰每個季節食物的顏色區分很鮮明,一一對應著人體的生長收藏:春天綠葉菜格外多,“正月蔥,二月韭”,香椿滿枝頭;夏天紅色的水果尤其多見,“天然白虎湯”西瓜清涼養心;秋天一到,花生、百合都出現了;到了冬天,黑豆、黑芝麻、黑木耳,一應俱全。

在沒有農藥、化肥、催熟劑的時代,人們靠天吃飯,飲食有節。這個節,既指順應時節,也是說懂得節制。作為大自然食物鏈上的一環,人要讓自己盡可能更強壯、生活得更久,就應該對能量的唯一來源食物和滋養食物的天地有所敬畏。這種敬畏表現在:讓家常食物之所以是最安全、最美味、最滋補的,是因為從老祖宗時代就開始不斷驗證:這些食物生命力足夠旺盛、能夠提供充足的能量營養、能滿足口舌之欲。現代人飲食上一味求新求怪,恰恰是現在很多怪病出現的根源。

自然成熟的食物總比催熟的好吃,就是自然的體現。萬物有時,四季各異,食物的性味也會沾染時間的味道。

食物吃飽飯——充分吸收天地精華與養分,讓食物頤養天年——瓜熟蒂落自然熟透。

很多人和我一樣,能記得小時候吃過的西紅柿的味道。那時候的西紅柿一掰開,粉紅色的沙瓤上掛滿汁水,咬一口酸酸甜甜到心尖。這種味道,是只有時節才能賦予的,也才是我們最需要的。

完整享用食物,才不負天公造物用心良苦

“物盡其用”在很多人看來是中國人勤儉的表現,其實也是一種獨到的生活智慧。

在中國古人看來,天地造物,總是脫離不了五行運化、陰陽平衡的原則,大到宇宙萬物,小到一顆種子,都體現了大自然造物時制約和平衡的法則。因此,深諳此道的中國古人,最善于全面地觀察與采納食物,講究整食,從而完整吸收食物的全部營養,不為其枝末的偏性所傷。

例如西瓜,外皮是綠色的,屬木,入肝;內皮為白色,屬金,入肺;瓜瓤為紅色,屬火,入心;籽黑,屬水,入腎;而圓圓的形狀,再加上性味甘甜則屬土。小小一顆西瓜,就這樣完美地詮釋了五行之數。

翻開古人的醫書以及食譜,我們又會發現,西瓜汁又被稱為“天然白虎湯”,去心火,解渴生津,正是夏季天賜的甘露飲,外感暑熱而發燒、多汗時,飲用幾杯西瓜湯汁,可使人神清氣爽,浮躁頓失,情緒平靜;西瓜皮的綠白色相間部分稱“西瓜翠衣”,可治療水腫、燙傷、胃炎等癥;西瓜籽仁有降血壓、清肺潤腸等作用。每一行之間的相生相克,最大程度去除了食物自身的偏性,讓食物能夠平和溫潤我們。

再例如作為中國人主食來源之一的麥粒。一顆小小的麥粒,麥殼部分金黃、堅硬,為保護麥心不受破壞而主“收斂”,略偏寒性;麥心部分雪白、略堅固,主“生發”,性質偏溫,在陽光、水分等外部條件適宜時,破殼而出。一粒麥種沒有麥殼的保護,麥籽就沒有機會長到成熟;沒有麥籽的生發力量,麥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二者如此相輔相成蘊藏著無限生機。

在今天的中國農村,人們磨麥子,還會講究“頭遍面”“二遍面”“三遍面”,區分麥麩麥心的配比,歲數大了的人更講究要吃麥麩存比多的面粉,以助于消化。而城里人吃慣的卻是精米白面,也就是只吃麥心磨出來的精粉,這樣吸收了麥心的“生發之氣”,而丟掉了麥麩“收斂之氣”,平衡被打亂,糖尿病、高血壓等富貴病就會伴隨著這樣的飲食習慣隨之而來了。這就像是普通人家的日子,和睦源于福難同當,咽得下麥麩,也吃得進精米白面。所以,最佳的主食不一定是天天的精米白面,粗糧細糧混合搭配的食用法則對我們的身體會更加有益。如此則圓滿和諧,和諧往往源于平衡,健康亦應如此。

一個食物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用處,一個食物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完整吃下去就是把宇宙納入腹中。

第二節怎么吃——取法天然,日用而不知

吃飯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正因為平常,人們很少去深究,為什么一輩輩中國人走到今天,會留下一些亙古不變的飲食習俗:為什么我們以米面為主食?夏天為什么喝綠豆湯?南方人為什么以米飯青菜為主?小麥為什么磨成粉之后要蒸成饅頭做主食?西紅柿為什么就要配著雞蛋炒?生病之人為什么喝粥?為什么有些食物我們常常炸著吃?為什么有些食物涼拌起來味道才好?……這些流傳至今的飲食習慣中蘊藏的道理,在《易經》里面有一句箴言道破真諦,“百姓日用而不知”。

搭配烹飪的訣竅:讓性味達到平和

清代名醫葉天士先生有一句傳世名言,“胃以喜為補”。他曾治一已病入膏肓的病人,先生閱前醫治法,遍選補藥,絲毫不見奏功,反飲食不思,病勢日趨沉重。他診得脈后對病家道:“求醫無益,食物自適,胃以喜為補,若不明胃喜知味,實難擬法,暫不投藥。”囑日以湘蓮、芡實、香糯、南棗、百合、燕窩、鴿蛋煮粥服之,病人竟日好一日,奇跡般地恢復了健康。

一道食物之所以能夠成為美味,往往是因為它對食用的人來說,沒有偏性,足夠平和,而我們的味蕾以沒有偏性的食物以美味。這里所說的沒有偏性,既是指前文說到的“整食”,更是指如何通過烹飪方法去除偏性,讓食物的味道更平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邑县| 策勒县| 遂川县| 高州市| 中方县| 论坛| 石首市| 高平市| 石门县| 古浪县| 河南省| 白玉县| 海晏县| 栾城县| 阜南县| 鲁甸县| 大宁县| 北票市| 莱西市| 攀枝花市| 庆安县| 农安县| 彭阳县| 泸溪县| 徐闻县| 南召县| 乡城县| 贵溪市| 盐津县| 温州市| 柳河县| 松桃| 铜川市| 嘉祥县| 滦平县| 清河县| 双桥区| 庆元县| 阜新市| 县级市|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