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罪福決疑經云。僧尼白衣。或自舍財。及勸化物。擬佛受用經營。人將此物造作鳥獸。安形像前安佛槃上者。計損滿五錢。直犯逆罪。究竟不還。一劫墮阿鼻地獄。贖香油燈供養者無犯。佛不求利。無人堪消。(對字函第八卷)。
曾有造像心既誠 立報使人目所擊
法苑云。魏天平中。定州孫敬德。造觀音像。常加禮事。后為劫賊所加。不勝考掠。遂妄承罪。將斷死刑。夢一沙門。令誦救生觀世音經千遍得脫。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刑滿千。刀斫自折。以為三段。皮肉不損。凡經三換。刀折如初。官吏驚異。具奏免死。敬德放還。見像項上。有三刀痕。通感如此。(稿字函第七卷)。
又隋時。凝觀寺僧法慶。開皇三年。造釋迦立像一軀。高一丈六尺。工猶未畢。慶身遂卒。其日有僧大智。死經三日而穌。云。閻王前。見法慶。少間像至。王遽下階作禮。像謂王曰。法慶造我未畢。柰何令死。左右答曰。法慶命未合終。而食料已盡。王曰。可給荷葉。令終其福業也。須臾法慶還活。所說亦同。常食荷葉。以為佳味。余食不下。像成之后數年乃卒。(稿字函第四卷)。
擬盜像珠身漸聳 退求佛愍首還低
西域記云。僧伽羅國精舍。有金像。而肉髻以貴寶飾焉。后有盜者。遂欲取寶。像漸高遠。盜既不果。退而嘆曰。如來昔修菩薩行。起廣大心。發弘誓愿。上自身命。下至國城。悲憫眾生。周給一切。今者如何遺像吝寶不明昔行。像乃俯首。而授寶焉。盜者敗露。擒以白王。問所從得。盜者曰。佛自與我。我非盜也。王以為不誠。命使觀驗。像猶俯首。王念圣靈。不罪其人。再贖珠寶置于像頂。俯首至今。(疑字函第一卷)。
真儀在壁人何許 黃蘗呼名渠便知
傳燈云。裴相國。名休。入寺燒香。因觀壁畫。乃問。真儀可觀。高僧何在。僧皆無對。裴曰。此間有禪人不。曰。有一運師。后住黃檗。請相見曰。休有一問。請下一語。師曰。請相公問。裴舉前話。師震聲曰。裴休。裴應諾。師曰。在甚么處。裴當下知旨。(振字函第二卷)。
因燒木佛遭訶責 既無舍利又何妨
又云。丹霞禪師。宿慧林寺。大寒。乃取木佛焚之。院主訶責。師曰。我燒取舍利。主曰。木頭何有。師曰。既無舍利。再燒兩尊。后院主眉須墮落。
未審魔徒何識見 也云色像不堪崇
楞嚴經云。有一種陰魔。起我慢者。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疊花。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疑誤眾生。從其毀碎。入無間獄。(染字函第九卷)。
有無活語千機變 莫把死蛇一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