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云。目連尊者。以弟子病。上忉利天。問于耆婆。正值諸天入歡喜園。爾時目連。路側(cè)立待。諸天直過。殊無顧者。唯耆婆后至。顧見目連。向舉一手。乘車直過。目連自念。此本人間。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著天樂。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車令住。耆婆下車。禮目連足。目連種種因緣呵責(zé)。耆婆答曰。我為大德弟子。是故舉手問訊。頗見諸天。有爾者不。于是目連。復(fù)誡帝釋。佛世難值。何不數(shù)數(shù)相近。咨受正法。帝釋欲解目連意故。遣使敕一天子。令來反覆三喚。然后方至。帝釋白目連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妓樂。染欲情深。雖復(fù)命重。不能自割。故不肯來。況作天主。種種宮觀。無數(shù)天女。百千妓樂。視東忘西。雖知佛世難遇。正法難聞。而以染樂纏縛。不得自在。雖知三涂苦報。無緣得戒。人中唯三天下得戒。北郁單越。以福報障。并愚癡故不得戒法。(書字函第四卷)。
戒不可得安可著 人既無犯亦無持
智度論云。戒。持戒。破戒。三事不可得。是名智慧。人有三種。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是菩薩思惟。若憎戒。及破戒者。愛戒及持戒者。而生愛恚。則還受罪業(yè)因緣。譬如象浴已。還以土坌。是故不應(yīng)生憎愛。復(fù)次一切法。皆屬因緣。無自在者。諸善法皆因惡生。若因惡生。云何可著。惡是善因。云何可憎。如是思惟。直入諸法實相觀。持戒。破戒。皆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空。畢竟空故不著。是名般若波羅蜜。
既無生死之可免 安有佛戒之可持
傳燈云。藥師問高沙彌。什么處去。云。江陵府受戒法。藥云。受戒圖個什么。師云。免生死。藥云。有一人不受戒。亦無生死可免。汝還知不。師云。與么則佛戒何用也。藥咄云。這饒舌沙彌。猶掛唇齒在。師因契本心更不受戒。(纓字函第四卷)。
忍辱品
歌利無端揮尺劍 仙人修忍自忘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