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石霜山性空禪師(見百丈)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若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繩。你若出得此人。即答汝西來意。仰山后問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耽源曰。癡漢誰在井中。仰山再問溈山。如何出得井中人。溈山乃呼慧寂。寂應諾。溈山曰。出也。仰山曰。我在耽源處得名。溈山處得地。
福州大安禪師(見百丈)問曰。學人欲識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騎牛覓牛。師曰。識后如何。丈曰。如人騎牛至家。師曰。始終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師自茲領旨。更不馳求。
○上堂云。大安在溈山。三十來年。吃溈山飯屙溈山屎。不學溈山禪。只看一頭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牽出。若犯人苗稼。即鞭撻調伏既久。可憐生如今變作個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趕亦不去也。
○又云。有句無句。如藤倚樹。疏山聞。遂徑往彼請問。值師泥壁次。便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豈不是和尚道。師云。是。疏云。忽遇樹倒藤枯時如何。師放下泥盤。呵呵大笑。歸方丈。疏隨后云。某甲四千里賣卻布單。特為此因緣來。和尚何得相弄。師云。侍者討錢還伊去。囑云。后有獨眼龍。為汝點破在。疏后到明。招舉前話。招云。大溈可謂頭正尾正。秪是不遇知音。疏卻問。樹倒藤枯時如何。招云。更使溈山笑轉新。疏忽有省。乃云。溈山元來笑中有刀。遂遙禮悔過(統要五卷)。
福州古靈神贊禪師(見百丈)師本州大中受業。行腳事畢。卻回省覲。受業師問曰。汝離吾去。得何事業。曰。并無事業。一日因浴。命師去垢。師乃拊背曰。好所佛殿。而佛不圣。其師回首視之。師曰。佛雖不圣。且能放光。其師又一日。在窗下看經。蜂子投窗紙求出。師睹之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鉆他故紙。驢年出得。其師置經。問曰。汝行腳遇何人。每每發言異常。師曰。某甲蒙百丈指個歇處。其師致齋。請師說法。乃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其師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聞極則事。(以上振字函第九卷)。
趙州從諗禪師(見南泉)問。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師云。可趣向否。云。趣向即乖。師云。不擬又爭知是道。泉云。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直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耶。師頓悟玄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