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知若有定性。一切諸法皆悉不成。若無定性。一切皆成。若眾生各各有性。自體不移。則永作眾生。無因成佛(侈字函第四卷)。
性空無而且不無 緣會有而終非有
又云。萬法從緣。無自體耳。體而無自。故名性空。性之既空。雖緣會而非有。緣之既會。雖性空而不無。是以緣會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無。無而不無。何者。會則性空。故言非有??談t緣會。故曰非無。今言不有不無者。非是離有別有一無也。亦非離無別有一有也。如是則明法非有無故。以非有非無名耳。不是非有非無。既非有無。又非非有。非非無也。如是則何獨言語道斷。亦乃心行處滅也。如是則名體既空。言思自絕??芍^萬機泯跡。獨朗真心矣。真諦性空之理。空而不空。俗諦幻有之事。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不礙空。不空之空??詹唤^有。彼此無寄。遞互相成。若心內定一法是有。即墮常。若心外執一法是無。即沉斷。俱成見網。不入圓宗。(侈字函第二卷)。
心滅諸法以皆滅 心生萬境以從生
又云。問。若心滅者。云何相續。若相續者。云何言滅。答。實然。今言滅者。但心相滅。非心體滅。如水因風而有動相。以風滅故。動相即滅。非水體滅。既水體不滅。所以動相相續。釋曰。種種心境。皆由無明薰習力起。然依因依緣。因是不覺。緣是妄境者。只謂不覺自心。妄生外境。故知境無自性。從心而生。和合而起。故云。心生即法生。因滅則緣滅矣。以水體不滅。動相相續者。此況真心自體。非動非止。因無明風起。生死動搖。若妄風息時。心之動相即滅。非心體滅。以心體是所依。萬法是能依。若無所依。能依非有。故知一心之體。為群有之依。猶如太虛。作萬象之體。(車字函第三卷)。
又舉。昔東國。元曉義相。二法師。同來唐國尋師。遇夜宿荒。止于冢內。元曉法師因渴思漿。見一泓水。掬飲甚美。及至天明。觀是死尸之汁。心惡吐之?;砣淮笪?。乃曰。我聞。佛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故知美惡在我。實非水乎。(侈字函第一卷)。
凡一切法皆佛法 總萬行門一心門
問。如何是一切法皆是佛法。答。一切法唯心。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如學人問忠國師。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殺害還是佛法不。答。一切施為。皆是佛智之用。如人用火香臭不嫌。亦如其水凈穢非污。以表佛智也。是知火無分別。蘭艾俱焚。水同上德。方圓任器。所以文殊執劍于瞿曇。鴦掘持刀于釋氏。豈非佛事乎。若心外見法。而生分別。直饒廣作勝妙之事。亦非究竟。(侈字函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