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字中有六相。一切字。一切法。皆有此六相。若善見者得智無礙總持門。于諸法不滯。有無斷常等障。可以離情。照之可見。此六字義。闕一即理智不圓。是初歡喜地中觀通世間一切法門。故此六字有三對法。一總別一對。二同異一對。三成壞一對。總不相離。不可廢一留一。亦不可雙立雙舍。總是斷常生滅。今以人類之。余。可準知。
○謂如一切眾生。名為總相。愚智區(qū)分。名為別相。皆同佛智。名為同相。隨報業(yè)異。名為異相。作業(yè)受報。名為成相。心無所依。名為壞相。
○又如人身具足名為總相。手足眼耳名為別相。一空無體。名為同相。應(yīng)用有殊。名為異相。共成一身。名為成相。無體無相。名為壞相(五十七卷)。
又宗鏡云。譬如一舍是總相。椽等是別相。椽等諸緣和同作舍。故名同相。椽等相望一一不同故名異相。椽等相成。故名成相。椽等自法。本不作故。故名壞相。(駕字函第六卷)。
但了人空與法空 便達此岸為彼岸
金剛經(jīng)頌。
人法俱名執(zhí)。了即二無為。菩薩能齊證。聲聞離一非。所知煩惱盡。空中無所依。常能作此觀。得圣定無疑。
宗鏡云。祖佛大意唯說二空。證會一心。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云何一切法。所謂心法。云何二無我。所謂人無我。法無我。若一切眾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復更有何異法而敷演乎。(駕字函第五卷)。
阿含經(jīng)。云何此岸。云何彼岸。謂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身邪滅是。(斯字函第六卷)。
又云。佛告婆羅門。邪見者非彼岸。正見者是彼岸。(川字函第八卷)。
當知實性非空有 未偶斯文墮斷常
宗鏡云。真實之性。非一非異。非有非空。此宗鏡奧旨自在圓融。謂欲一則一。欲異則異。欲存即存。欲泯便泯。異不礙一。泯不礙存。方為自在。常一常異。常存常泯。名為圓融。又如弄珠鈴之者。其珠不住空中。不落地上。不在手里。既不在三處。亦不住一處。然不住空中。即喻不住空觀。不落地上。即喻不住假觀。不在手里。即喻不住中觀。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則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斯為妙矣。未偶斯旨。所有見聞。皆墮斷常(車字函第八卷)。
若是真心無滯礙 宛同水性善炎涼
宗鏡云。皆同一性。所謂無性。良以心境同一性故。是以真心不守自性。舉體隨緣。成諸萬法。性即體也。以諸法唯心所現(xiàn)各無自體。虛假相依無決定性。以無性故。能隨異緣成立一切。若有定性。猶如金石。各有堅性。不可令易。今此無性猶如于水。遇冷成冰。逢火便暖。故中論偈云。
集若有定性。先來所不斷。于今云何斷。道若有定性。先來所不修。于今云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