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云。佛告大慧。善于語義。知語與義。不一不異。義之與語。亦復如是。若義異語。則不應因語而顯于義。而因語見義。如燈照色。大慧。譬如有人持燈照物。知物如是。在如是處。菩薩亦爾。因語言燈。入離言說。自證境界。(四字函第四卷)。
燈雖顯色見由眼 眼非見性乃由心
楞嚴經云。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于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于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于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染字函第一卷)。
依趣于義不依文 依趣于智不依識
寶積經云。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于四依趣善能具足。所謂依趣于義不依趣文。依趣于智。不依趣識。依趣于了義經。不依趣不了義經。依趣于法。不依趣數取趣者。云何名為依趣于義不依文。所言文者。謂世間法。傳習文詞。所言義者。謂通達出世間法。乃至如來所演八萬四千法藏聲教。皆名為文。諸離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說。是名為義。云何依趣于智。不依趣識。謂善巧了知諸有言教數取趣義。是名為識。此不應依。諸有言教。如法性義。即是于智。此應依趣。云何不依趣不了義經。依趣了義經。若諸經中。說世俗諦。名不了義。說勝義諦。名為了義。乃至經中所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是名了義。云何依趣于法。不依趣數取者。若有依止數取之見諸所緣法。如是之相名數取者。如來依世俗諦為眾生說。若有眾生于此言教起于執著。如是等類。不應依趣。何以故。如來欲令于彼正依趣故。說如是法。汝等依趣諸法實性。無宜依趣彼數取者。何等是為諸法實性。謂無有變異。無有增益。無作。無不作。不住無根本。如是之相。是名法性。(官字函第二卷)。
攝心歸一魔無便 如龜藏六狗難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