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云何第四禪相。答曰。如佛說四禪相。若斷樂斷苦。無憂無喜。不苦不樂。護念清凈。入第四禪。以滅憂苦喜樂四事。故念清凈。問曰。上三禪中。不說清凈。此何獨說。答曰。初禪覺觀未定。二禪喜大發動。三禪樂心多亂。并皆念不清凈。復次下地。雖有定心。出入息故。令心難攝。四禪念清凈故無出入息。故。心則易攝。復次第四禪名為真禪。余三禪者。方便階梯。是四禪相。譬如善御良馬。隨意所至。欲行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等。隨意皆得。欲得六通。求之亦易。(圖字函)。
顯宗論。九地。謂四凈慮。未至。中間。及三無色。(摩字函第二卷)。
婆沙論。凈慮地未至。及凈慮中間。此二俱名未至地。問曰。此地何故名未至耶。答。未入根本。能現在前。斷諸煩惱。故名未至。(節字函第十卷)。
智度論云。入初禪。是名有覺有觀。初禪二禪中間。是名無覺有觀。從二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是名無覺無觀。(立字函第八卷)。
問曰。覺觀有何差別。答曰。粗心相名覺。細心相名觀。初緣心中發相。名覺。后分別籌量好丑。名觀。(建字函第三卷)。
婆沙論云。惟欲界及初凈慮。未至定中。有尋有伺。凈慮中間。無尋唯伺。第二凈慮。乃至有頂。無尋無伺。(退字函第十卷)。
法蘊足論云。尋。謂尋求離欲惡不善法。伺。謂伺察離欲惡不善法。問。尋與伺。有何差別。答曰。心粗是尋。心細是伺。此復如何。如打鐘時。粗聲喻尋。細聲喻伺。(弟字函第七卷)。
○(尋伺與覺觀。禪定與凈慮。皆名異而義同)。
般若經云。四無量者。依諸凈慮。復能引發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崗字函第六卷)。
大集法門經上云。佛說。若有苾芻發起慈心。遍于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種類。廣大行慈而無邊際。名慈無量。悲喜舍三。亦復如是。(旦字函)。
智度論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問曰。如何是小慈小悲。答曰。四無量心中慈悲。名為小。十八不共法。次第說大慈悲。名為大。復次諸佛心中慈悲為大。余人心中為小。問曰。菩薩何言大慈大悲。答曰。菩薩大慈。于佛為小。于二乘為大。此是假名為大。復次小慈。但心念與眾生樂。實無樂事。心憫其苦。(建字函第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