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云。唐李信。為隆政府衛士。顯慶年中赴蕃。乘草馬一匹。并將草駒。是時風雪。馬遂不進。信以蕃期所迫。撻之數鞭。馬作人語。我是汝母。為生平避汝父。將碩余米乞女。故獲此報。此駒即是汝妹也。償債向了。何苦敦逼。信聞之驚愕流涕。乃拜謝之。謂曰。若是信娘。當自行歸家。馬遂前行。信負鞍轡。隨之至家。養飼有同事母。屈僧營齋。鄉閭咸嘆。異之。(書字函第二卷)。
隋大業中。洛陽有人。父喪母寡。一男一女。女嫁后而母亡。二年矣。寒食祭墓。乘驢而往。驢不渡水。鞭其頭面血出。既至墓所。放驢而祭。是時妹在兄家。忽見亡母入來。頭面血流號哭告女。我避汝兄。送米五升與汝。報受驢身。償汝兄五年矣。今日水深畏過。汝兄鞭我。頭破面裂。償債垂畢。何太非理也。言訖不見。其兄既還。女先觀驢頭面血流。如適見母。女抱大哭。以告于兄。言由相符。兄妹慟哭。驢亦垂淚不食水草。兄妹跪請。果是母者。愿為食草。驢即為食。后死葬焉。(書字函第十卷)。
多見冤從親處起 不生親想冤自無
懺法云。一切眷屬。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對。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能離親即是離怨。何以故爾。若居異處。遠隔他鄉。如是二人終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恨。皆由親近。以三毒根相觸惱故?;蚋改肛熗谧?。或子責望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小不適意。便生瞋怒(第三卷)。
一切眾生皆父母 坦平心地絕疏親
懺法云。發菩提心。滿十方界。見東方眾生。盡是其父。西方眾生。盡是其母。南方眾生。悉是其兄。北方眾生。悉是其弟。下方眾生。悉是其姊妹。上方眾生。悉是其師長。其余四維。悉是沙門婆羅門等。若受苦時。誓拔其苦。見其受樂。如己無異。恒作度脫眾生心。不得佛者。不先成佛。(第二卷)。
父母非親心最親 諸佛非道行合道
傳燈云。第八祖佛陀難提尊者。年已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見婆須蜜尊者。遽起禮拜。而說偈言。
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為最道者。
尊者以偈答曰。
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
(振字函第一卷)。
善哉慧母方便父 樂矣法妻真諦兒
無垢稱經云。室中有一天女。舍利子言。天止此室。經今幾何。天女答言。我止此室。如舍利子所住解脫。天謂舍利子曰。為諸增上慢者。說離一切貪瞋癡等。以為解脫。若為遠離增上慢者。即說一切貪瞋癡等。本性解脫。即說偈曰。
慧度菩薩母 善方便為父 妙法樂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