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5章

釋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波若從波若出涅槃義出菩薩在雪山為半偈舍身緣起

圣行品之第九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此經明復說經功德。勸人行經。經即法也。行法雖由人。然滅惡由法也。譬藥能治病。雖由人能服。然去病之力在藥也。是以法華經云。若罵佛者。是人罪輕。毀經法者。罪則重也。寶亮曰。此下第四段嘆經流通也。有四翻。第一無垢藏王嘆。第二佛自嘆。第三迦葉嘆。第四佛引證。成迦葉所嘆也。此即第一無垢王嘆。

時佛贊言善哉善哉(至)無量無邊不可稱計。

案。僧亮曰。佛教從小起。牛譬佛也。乳譬三藏。酪譬三乘雜說也。生蘇譬方等。熟蘇譬說空般若。醍醐譬涅槃經法也。法難見者。空有也。以般若說空。涅槃說有也。佛難見涅槃。為勝尊重贊嘆也。僧宗曰。圣行所以而成功。由經力。生人圓解也。如從牛出乳者。佛說小乘四諦法輪。此是成佛十二年中說也。從乳出酪者。謂十二年后。說三乘通教。大品經是也。酪出生蘇者。如思益維摩。抑挫二乘。稱揚菩薩也。從生蘇出熟蘇者。說法花破無三因果也。今此經明佛性常住。窮理盡性。如醍醐也。又出十二部者。小乘十二部也。從十二部出修多羅者。空教修多羅也。但言修多羅者。攝十二部故。但言本耳。出方等理正不耶。二乘等學般若。故以通教。為方等也。出般若者。一乘實慧般若也。從般若出大涅槃者。即今教也。又一解云。此經文小誤。般若應為第三。方等應在第四也。寶亮曰。佛如牛也。五味譬五時教也。佛初出世。十二年中。小乘三藏。別相說法輪。置出世之教。始當十二部之名也。從十二年后。通教門中。辨空有。明真俗二諦。理既深廣。如從乳出酪。二諦是空解之主。亦是萬解之本。所以當修多羅名也。但自通教之前。直明因果。義不辨二諦。忘相故不與本之稱。從修多羅出方等經者。自通教說后。述維摩思益。進聲聞行。令舍執得解。故以方等經。譬如從酪出生蘇也。從方等出般若波羅蜜者。般若言智慧。從說維摩。后明法花。辨一因一果。智慧開明。以譬般若。喻之熟蘇也。既說法花經竟。涅槃教與明理具足。猶若醍醐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恭敬供養尊重贊嘆。

案。僧宗曰。迦葉是請法之主。自說修行之相。法瑤曰。上來雖明圣行。未盡其美。此章廣明慕法情重。舍其身命。不以為難。以此舍心修習圣行往不備。以此苦行。何往而退。圣行之難莫過于此。故以斯行。結圣行之終矣。

爾時佛贊迦葉菩薩(至)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案。智宗曰。先說無常也。以二理必對必應圓說。故謂半如意珠也。

說是半偈已便住其前(至)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智秀曰。說常也。寂滅無苦。以無苦故。名之為樂。無更別樂。故云寂滅。

爾時羅剎說是偈已(至)大般涅槃修于圣行。

案。僧宗曰。上已贊其所行為難。今引昔事。以證護法之不虛。求法之至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门市| 安化县| 康马县| 普安县| 西贡区| 隆尧县| 苍南县| 祁东县| 平江县| 雅安市| 威远县| 德惠市| 乐清市| 芜湖市| 中牟县| 汤阴县| 图木舒克市| 日照市| 新昌县| 绩溪县| 天镇县| 紫云| 历史| 边坝县| 隆安县| 金门县| 寿阳县| 陆川县| 富裕县| 疏勒县| 弥勒县| 达孜县| 巨野县| 三都| 普兰店市| 长治县| 台前县| 武山县| 青阳县| 龙南县| 苏尼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