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道驛稟」:『六月內,承憲諭將四十年額征未完粟石速造報全完,以便題請開復;職安敢不遵。但事有萬萬不能,亦萬萬不敢者。臺邑土俗人情與內地迥別,不可以恩感、不可以威劫;必須悉心調劑,方可相安于無事。溯自職三月到任,見逋欠如許,便定限征比;尚未征比,遽蜂擁數百人泣訴,致驚動全郡。傳至內地,有臺灣民變之訛:此不可以威劫也。自職詳請緩征,頗覺相安;然數月來,又竟將此項粟石置若罔聞,全無顆粒上倉:此不可以恩感也。職細經察訪,大都民窮徹骨,已有自來;因去歲荒旱,更如火之益熱:所以百呼莫應。夏間若非憲仁有準減價糶賣倉粟一舉,臺之事勢未可知矣。目前雖幸雨水沾足,田已播種,但尚未見秋成;遽欲嚴征舊欠,令其速完,職所謂萬萬有不能者也。民既不能完納,職以一介窮員擔承捏報五斗,微程固不足惜,將來粉身碎骨,其何以償?不幾啞受虧空于莫可訴耶!職所謂萬萬有不敢者也。至于升斗皆系國儲、抄撮皆出民脂,若將完作欠、征多報少等弊,職誓心有素,已在憲鑒中矣』。
府憲衛南村(臺揆)先在漳州府任,已聞公廉能聲;至是,遂大加青盼。「辭謝梅公啟」:『太守既至之三日,特傳某進署;有「汝可速往臺灣,陳知縣在彼太孤了」之憲諭』。「文集」「祭衛南村文」:『某本菲才,待罪臺令,先公調數月。執性硁硁,四顧無倚;公至,嘆曰:「余來,陳令其不孤矣」。嗣是事關地方興除,凡有申請,輒報可。
臺人咸有「一守一令,相視莫逆」之喜』(按「臺灣府志」「衛臺揆傳」云:『康熙四十一年,以廉能調知臺灣府。每月延諸生,分席課藝,親定甲乙。建義學,置田三十七甲以資膏火;多士奮興。四十四年歲饑,詳請蠲免本年租課。性廉靜,不事煩苛;三年之內,民安衽席』云云。則與公之振作士氣、關心民瘼,一一相同;此其所以相契也)。
條陳事宜十二條:一、文廟宜改建,以重根本;二、各坊里宜興社學,以廣教化;三、宜定季考之規,以勵實學;四、宜舉鄉飲,以厚風俗;五、倉粟宜以時斂散;六、澎湖宜通商運粟,以濟軍民;七、水丁名色宜永遠革除,以蘇民困;八、每歲修倉宜永禁派累,以借民財;九、在坊小夫宜革,以安商旅;十、祭丁宜禁派買豬羊,以除陋規;十一、宜分別兵民,以清保甲;十二、宜逐游手之徒,以靖地方(詳見「文集」)。「平陽府志」「衛臺揆傳」:『臺灣知縣陳某嘗條列應行事宜,為裁定十二款,命鳳山、諸羅各縣永為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