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第一
去赤皮切用。蜜炙補中,生用瀉火。苦參、干漆為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大而緊結者良。味甘,氣平,性緩,無毒。入脾胃二經。和諸藥,解百毒;養育二土,培植中州。上行宜頭,下行宜梢。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咽喉腫痛,一切瘡瘍,并宜生用。
生河西山谷積沙山及上郡。枝葉如槐狀,結角如相思子。二八月采根。
滿家忌之,嘔家無用。(按仲景治滿家諸癥,俱用之,是滿家不忌甘草也。)甘草梢治胸中積熱,止莖中疼痛。
陰頭生瘡,蜜炙頻敷。(驗方第一。)代指腫痛,煎湯漬之。(第二。)陰下濕癢,煎湯常洗。(第三。)痘瘡煩渴,蜜炙,同花粉煎服。(第四。)一切癰疽,熱酒沖,不常服。(第五。)舌腫塞口,煎湯熱漱,頻吐。(第六。)癰疽發背,熬膏服之。(第七。)口瘡發白,同白礬嚼咽。(第八)。
乳癰初起,蜜炙煎服。(第九。)大人羸瘦,小便煎服。(第十。)小兒尿血,水煎服。(十一。)小兒羸瘦,蜜丸黍米大,每湯下二十丸。(十二。)一切咽痛,水煎服。(十四。)肺痿多涎,同干姜煎服。(十五。)小兒熱嗽,膽汁浸,蜜丸,薄荷湯下。(十六。)肺痿久嗽,涕唾多,骨節煩悶,寒熱,炙末、小便調服。(十七。)下疳潰爛,同黑豆、槐枝、蔥根水煎洗之。(十八。)代指潰爛,同琥珀、血余、輕粉、銀朱、花椒、黃蠟、麻油熬膏敷之。(二十。)復脈湯 炙草 桂枝 人參 生地 阿膠 麻仁 生姜 大棗 麥冬酒水煎服。治脈結代,心動悸者。(諸方第一。)瀉心湯 炙草 大棗 半夏 黃連 黃芩 生姜治心下痞硬,嘔煩,雷鳴下利。(第二。)四逆湯 炙草 干姜 附子治脈沉腹脹,自利不渴者。膈上有寒飲,干嘔者。外熱內寒,內拘急,四肢痛,厥利者。
(第三。)通脈四逆湯 炙草 干姜 附子治下利清谷、厥逆脈欲絕者。下利清谷,外熱內寒,汗出而厥者。(第四。)四逆散 炙草 枳實 柴胡 白芍末服。治泄利下重,四逆,或咳或悸,或癃或腹中痛者。(第五。)甘草干姜湯 炙草 干姜治煩躁吐逆厥冷。(第六。)甘草附子湯 炙草 白術 附子治骨節煩痛,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第七。)甘草麻黃湯 甘草 麻黃治皮水一身面目黃腫,小水不利者。(第八。)調胃承氣湯 炙草 大黃 芒硝治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第九。)甘草湯 生甘草治少陰咽痛。(第十。)甘草蜜粉湯 甘草 官粉蜜水煎后入粉。治蛔蟲為病,吐涎,心痛發作有時。(十一。)甘麥大棗湯 甘草(二錢) 大棗(七個) 小麥(一把)治臟躁悲哭。(十二。)奔豚湯 甘草 半夏 生姜 白芍 當歸 川芎 黃芩 葛根 李根白皮治奔豚上沖胸腹,往來寒熱。(十三。)
黃第二
蜜炙補中,生用透表。茯苓為使,惡龜甲、白鮮皮,畏防風。然黃 得防風,其功益大,乃相畏更相使也。味甘、氣平。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補虛弱,排瘡膿,益元氣,壯脾胃,祛肌熱,斂汗泄。助當歸以生血,佐防風以驅風。生用微涼。實表斂汗者宜之。
生蜀郡山谷,隴西洮陽等處。山西綿上者良,緊實如箭桿者佳。葉似槐又似蒺藜。開黃紫花,結小尖角。
內有熱者勿用。凡使勿用苜蓿根,俗名土黃 ,味苦而堅脆,服之令人瘦。又與木 草相似腸風下血同黃連丸服。(驗方第一。)尿血痛甚,同人參末,用蜜炙萊菔如指濃四、五片,不令焦,蘸末食之,鹽湯下。(第二。)汗渴脈虛,不洪,同當歸煎服。(第三。)風病不語,同防風煎水蒸之。(第四。)小便不通,水煎服。(第五。)氣虛白濁,同茯苓末服。(第六。)嗽膿血咽干,同甘草末服。(第七。)一切癰疽初起,同當歸、凈花、甘草酒服汗之。(第八。)胎動腹痛,下黃汁,同川芎、糯米煎服。(第九。)代刀散 生 (四錢)穿山甲(一錢) 川芎(三錢) 當歸(二錢) 角刺(一錢五分) 瘡在上先飲酒一杯。(諸方第一。)黃 湯 黃 白芍 桂枝 苦酒治黃汗身腫,發熱汗出而渴,脈自沉者。(第二。)桂枝黃 湯治黃汗兩脛自冷,腰腿弛痛,如有物在皮中,身痛重,煩躁,腰以上汗出,小便不利者。
(第三。)五物湯 黃 桂枝 白芍 生姜 大棗治血痹身體不仁,狀如風痹,脈微尺緊小者。(第四。)黃 建中湯 桂枝 白芍 炙草 生姜 大棗 膠飴 黃治虛勞里急,諸不足者。(第五。)防風黃 湯 防風(三錢) 黃 (一兩)水煎服。治中風不遂,脈遲弱者。(第六。)玉屏風散 防風 黃 白術為末酒下。治風邪久留不去,或自汗不已者。(第七。)黃 五物湯 黃 白芍 桂枝 生姜 大棗水煎服。治風癱身無痛,半身不遂,手足無力,不能動履者。久久服之,自見其效。(第八。)竹葉黃 湯 竹葉 黃 生地 白芍 麥冬 臺參 當歸 川芎 半夏 黃芩甘草 石水煎服。治消渴氣血虛胃盛者。(第九。)保元湯 黃 臺參 肉桂 甘草治男婦氣虛,嬰兒驚怯,痘家虛寒。(第十。)圣愈湯 臺參 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治一切失血過多,煩熱作渴,睡臥不安。(十一。)當歸六黃湯 當歸 黃 地黃 黃芩 黃連 黃柏治陰虛有火、盜汗發熱。(十二。)黃 建中湯 方見上。
治虛勞里急,悸衄腹痛,夜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諸不足者。(十三。)黃 當歸 白芍 桂枝 防風 姜 棗治手足一身麻木。(十四。)黃 蒼術 獨活 防風 升麻 葛根 炙草 白芷 川椒 姜 棗 蔥忌冷物。治鼻不聞香臭。(十五。)
人參第三
忌鐵。茯苓為使,畏靈脂,惡皂角、黑豆、紫石英、人尿、鹵堿,反藜蘆。按交泰丸參皂同用,是惡而不惡也。療月閉參靈并劑,是畏而不畏也。味甘,微苦,無毒。入脾胃二經。續氣通脈,止渴生津。汗后膚熱,痢久身涼,非此莫療;脈微欲絕,血脫欲死,非此罔救。回陽于氣幾息,益氣于熱所傷。面赤黑,氣壯肺熱,脈長實滑數有力者無用;面白黃,氣微肺寒,脈虛大細弱無力者,宜用也。
生上黨山谷及遼東。遼東即高麗參也。二八月采,勿令見風,根如人形者良。上黨即潞州也。民以人參為地方害,不復采取。今所用者,皆是遼參。亦可收子,于十月下種,如種菜法。秋冬采者堅實,春夏采者虛軟,非地產有虛實也。遼參連皮者,黃潤色如防風,去皮者,堅白如粉。偽者皆以沙參、薺 、桔梗造作亂之。體虛無心味淡者,沙參也;體虛無心者,薺也;體堅有心味苦者,桔梗也;體實有心味甘微苦者,人參也。
產后喘、經閉者,為末,煎蘇木沖服。(驗方第一。)喘急欲絕,水煎服或末服。(第二。)產后不語,同菖蒲、蓮肉煎服。(第三。)產后秘塞,同麻仁、枳殼蜜丸服。(第四。)聞雷即昏,同當歸、麥冬、五味煎膏服。(第五。)厥逆煩躁,脈微欲絕,同膽星煎服。(第六。)產后感寒,厥逆腹痛,脈伏,同姜、附煎。(第七。)小兒風癇,螈 ,同蛤粉、辰砂,豬心血丸服。(第八。)小兒驚后瞳斜,同阿膠煎服。(第九。)小兒多困,同冬瓜仁、南星服。(第十。)酒毒目盲,為末,蘇木煎沖服。(十一。)嗜酒生疽,同酒軍為末,姜水下。(十二。)狗咬腫痛,用桑火燒,末敷之。(十三。)蜈咬蜂螫,嚼敷之。(十四。)下痢噤口,同黃連、蓮肉煎,細細呷之,一日盡劑。(十五。)厥痢脈細,同附子、生姜、丁香煎服。(十六。)牙縫出血,同赤苓、麥冬煎服。(十七。)消渴,為末,雞子清調服。(十八。)吐下血涌,為末,同柏葉、芥穗、飛面,新水含服。(十九。)吐血后困倦,同棗煎服。(二十。)咳嗽吐血,同黃 、飛面、百合丸服,茅根湯下。(二十一。)喘、咳嗽,血脈無力,為末,雞子清合服,去枕仰臥。(二十二。)痰咳,為末,同白礬以醋熬成膏,再煉蜜和收,每含豆許。(二十三。)肺熱聲啞,同訶子為末噙咽。(二十四。)心下硬,按之無,常覺脹膨,噫呃不除,同陳皮蜜丸服。(二十五。)目珠陷塌,參、干姜、云苓、桂枝、首烏煎服。(二十六。)歸脾湯 人參 元肉 黃 白術 云苓(同二錢) 當歸(一錢) 棗仁(一錢,炒) 遠志(一錢) 甘草(五分) 木香(三分) 姜水煎服。治大便下秫米水,心旁脅間痛甚者。(九死一生之候。諸方第一。)又方∶單用元肉一味有生者,上大方可不必用。(第二。)理中湯 人參 白術 干姜 炙草治胸痹,心痞胸滿,脅逆搶心。(第三。)理中丸 方同上。
治霍亂吐利,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第四。)四逆加參湯 甘草 干姜 附子 人參治霍亂利止脈微者。(第五。)新加湯 桂枝 白芍 炙草 生姜 大棗 人參治汗后身痛,脈沉遲者。(第六。)通脈四逆湯 甘草 干姜 附子治下利清谷,內寒外熱,厥冷脈微,或利止脈不出者。(第七。)人參白虎湯 石膏 知母 炙草 粳米 人參治汗后心煩,口渴舌燥,欲飲水數升,脈洪汗出者。亦治消渴。又治中熱汗出惡風,身熱而渴者。(第八。)小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人參 炙草 生姜 大棗治少陽往來寒熱,胸痛脅滿。(第九。)獨參湯 人參治氣虛昏厥,脈微欲絕,婦人崩產脫血,血暈。(第十。)參附湯 人參 附子治氣血暴脫。(十一。)生脈散 人參 五味 麥冬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出汗。(十二。)四君子湯 人參 白術 茯苓 炙草治面白氣微,四肢乏力,脈虛弱,或虛熱,或飲食難化。(十三。)四時瘟疫熱毒以及風痰嗽咳,身熱鼻塞,脈洪而盛。柴胡 桔梗 羌活 獨活 茯苓 川芎前胡 枳殼 人參 甘草 薄荷治四時瘟疫一般者。加葛根兼治痢疾發熱者。(十四。)異功散 臺參 白術 云苓 炙草 陳皮治一切脾胃不和、吐瀉霍亂虛損等,及小兒一切。(十五。)人參白虎湯又治三陽合病,腹滿身重,譫語遺尿,不能轉側,引飲有汗,似風濕癱瘓者。(方見上第八。十六。)
沙參第四
惡防己,反藜蘆。甘,苦,微寒。入肝、脾、肺三經。清肺火,養肝氣。治久嗽之肺痿,療猝痛之疝氣。
處處山原有之。葉如枸杞,而小有細齒。開紫白花,結實如冬青。生沙地者長尺余,大一虎口,生土地者短而小。根莖皆有白汁。秋月采者白而實,春月采者黃而虛。貨者往往系蒸壓實以亂人參,但體輕松,味淡而短耳。肺寒者忌用。
肺熱咳嗽,水煎服。(驗方第一。)猝得疝氣,痛引陰中如絞。為末酒沖服。(第二。)白帶,每米飲下二錢末。(第三。)皮膚風癢,疥癬惡瘡,內服外洗。(第四。)
桔梗第五
泔浸炒用。畏膽草、白芨,忌豬肉。苦,辛,微溫。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療咽喉之疼痛,開胸膈之壅塞。排膿血,化凝郁,散結滯,消腫硬。治肺癰已潰,止胸痛如刺,行下氣沖,最除鼻塞。口舌瘡瘍悉療,目赤腫痛亦醫。性輕飄上走,能引諸藥至胸中至高之分,如鐵石入江,非舟輯不載,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也。
在處有之。莖葉如小杏樹,與薺 相似,但其根有心。若無心者為薺 也。八月采。
生 (一錢) 凈花(三錢) 桔梗(三錢) 苡仁(五錢) 貝母(一錢五分) 甘草甜葶藶(各治肺癰未成即消,已成即潰,已潰即愈。
又方∶元參(三錢) 天冬(二錢) 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 公英(二錢) 凈花(二錢)效同上。
肺癰已潰,吐膿血,同甘草煎服。(驗方第一。)咽痛,同甘草煎服。(第二。)口舌生瘡。同上。(第三。)牙根腫痛,為末,棗肉為丸,綿包咬之,荊芥湯漱。(第四。)牙疳臭爛,同茴香燒,末敷之。(第五。)目睛痛,為末,少加黑丑蜜丸服。(第六。)鼻衄,末服之。(第七。)吐血下血。同上。(第八。)痰嗽喘急,童便煎服。(第九。)胸滿不痛,同枳實煎服。(第十。)腹脹,同半夏、生姜、陳皮煎服。(十一。)妊婦卒中,心腹疼痛,同生姜煎服。(十二。)一切咽腫痛,甘草一兩,桔梗二錢,元參二錢。有表加羌,防出汗。(十三。)聲啞,同烏梅肉、甘草、五味子、烏藥煎服。(十四。)桔梗湯(與上驗方第一同。)治肺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而吐膿血者。(諸方第一。)肺癰之癥,宜細詳審,有似胸痹者,有痿、癰同 者,有厥陰上沖,胃癰潰后均吐膿血者。
毫厘之差,千里之謬,此處一誤,生死立判,非藥方之不靈,審癥之不清也。
白散 桔梗 貝母 巴豆為散,白飲和服。治寒實結胸。(第二。)排膿湯 桔梗 甘草 生姜 大棗治癰疽腫硬。(第三。)排膿散 桔梗 白芍 枳實共為末,雞子黃一個,滾湯沖服。治癰疽膿成者。(第四。)中和湯 桔梗 白芷 人參 黃 藿香 肉桂 甘草 白術 川芎 當歸 白芍麥冬 姜 棗水酒煎服。治骨槽風初起。又托一切半陰半陽之瘡癰。(第五。)五苓散 茯苓 白術 豬苓 澤瀉 桂枝治霍亂渴者。(第六。)
葳蕤第六
蜜水浸蒸焙用,畏堿。即玉竹,一名女萎。味甘,氣平,性緩無毒。療虛勞寒熱,治風溫熱汗。風淫四肢, 爛淚出,久服自效。
濕注腰痛,黑點面 ,淺嘗無功。除風濕平劑,治虛瘧緩藥。
去面皺,和顏色,強筋骨,導氣脈,兼治中風濕毒,用葳蕤根切碎,熬取汁,渣再焙末,丸彈大,每湯下一丸。(驗方第一。)目赤澀痛,同當歸、赤芍、黃連煎洗。(第二。)眼花赤痛,少佐薄荷、生姜煎服。(第三。)發熱口干、小便澀,水煎服。(第四。)小便猝淋,同芭蕉根煎服。(第五。)處處山中有之。莖葉如竹,亦如姜。亦可采根種之。
葳蕤湯 葳蕤 石膏 白薇 麻黃 獨活 杏仁 大黃 甘草 青木香治風溫脈尺寸俱浮,沉之澀,常自汗,身重多睡,鼻息鼾,語難出。(諸方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