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 筆花醫鏡
  • 江涵暾
  • 2651字
  • 2015-11-09 17:52:34

小便不通者。渴則熱在上焦。四苓散加山梔、黃芩。不渴則熱在下焦。滋腎丸主之。膏淋者。滴液如膏也。萆 厘清飲主之。石淋者。下如沙石也。益元散加琥珀主之。便膿血者。心氣移熱于膀胱也。阿膠散主之。發狂者。傷寒熱結膀胱。下焦蓄血。少腹硬滿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膀胱部

補膀胱藥。即補腎之藥。腎氣化則小便自行。

〔瀉膀胱猛將〕羌活、麻黃、防己、木通、葶藶、豬苓〔次將〕獨活、防風、蒲黃、川楝子、前胡、 本、澤瀉、蔥〔涼膀胱猛將〕甘遂、龍膽草〔次將〕車前子、茵陳、海金沙、川黃柏〔溫膀胱猛將〕吳茱萸〔次將〕烏藥、茴香

膀胱部

假蘇散 治氣淋。

荊芥 陳皮 香附 炒麥芽 瞿麥 木通 赤苓(各二錢)生地四物湯 治血淋。

生地(三錢) 歸身 赤芍(各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香蘇散 桂枝湯 麻黃湯 止嗽散 益元散 補中益氣湯 六味地黃丸 金匱腎氣丸 調胃承氣湯(以上諸方俱見卷一) 十補丸 萆 厘清飲 阿膠散(三方見心部) 橘核丸(見肝部)四苓散(見脾部) 滋腎丸(見腎部)

膽部

(足少陽屬腑)膽者。清虛之府。居半表半里之交。與肝為表里。氣血足則膽氣壯。氣血虛則膽氣怯。膽受邪即陰陽交戰。而寒熱往來。故瘧癥之來不一。而總不離乎少陽也。然其擔事之力。猶中正之官。不偏不倚。決斷出焉。

膽有表癥。左關脈必浮而弦。其癥為頭汗。為寒熱往來。

頭汗者。寒邪將化火也。小柴胡湯加丹皮主之。寒熱往來者。陰陽相爭也。小柴胡湯主之。

膽之虛。左關脈必細軟。其癥為驚悸。為太息。

驚悸者。心血不足以壯之也。安神定志丸主之。太息者。氣虛也。四君子湯主之。

膽之實。左關脈必洪。其癥為胸滿。為脅痛。為耳聾。

胸滿者。邪氣結聚也。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主之。脅痛者。邪入膽經。布之脅下也。小柴胡湯加山梔、枳殼主之。耳聾者。氣火上沖而閉也。逍遙散加蔓荊、石菖蒲、香附主之。或小柴胡湯。

膽之寒。脈左關必遲。其癥為精滑。為嘔吐。為舌苔滑。

精滑者。肢腫食少。心虛煩悶。坐臥不安。溫膽湯主之。嘔吐者。邪正相爭也。小柴胡湯加藿香湯主之。

舌苔滑者。邪未化火也。二陳湯主之。

膽之熱。脈左關必弦數。其癥為囗苦。為嘔吐。為盜汗。為目眩。

囗苦者。熱在膽。膽汁泄也。小柴胡湯主之。嘔吐者。膽移熱于胃也。小柴胡湯加姜炒竹茹主之。盜汗者。熱開腠理也。小柴胡湯加丹皮主之。目眩者。膽附于肝。肝竅在目。熱故眩也。小柴胡湯加山梔主之。

膽部

〔補膽猛將〕烏梅〔次將〕棗仁〔瀉膽猛將〕桔梗、青皮〔次將〕柴胡、香附、秦艽、川芎〔涼膽猛將〕龍膽草〔次將〕青蒿、槐實〔溫膽猛將〕肉桂、細辛〔次將〕山茱萸

膽部

溫膽湯 治膽氣虛寒。夢遺精滑等癥。

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八分) 陳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熟地炒棗仁(各三錢) 遠志(一錢) 五味子(一錢) 甘草(炙五分) 生姜(三片) 棗(一枚)小柴胡湯 四君子湯 逍遙散(以上三方俱見卷一) 安神定志丸(見心部) 二陳湯(見肝部)

大腸部

(手陽明屬腑)大腸者。腎陰之竅。傳道之官。受事于脾胃。而與肺金相表里。故肺氣虛則腸若墜。而氣為之陷。腸液少則肺亦燥而鼻為之干。其呼吸甚密邇也。然腸囗上接小腸。下通谷道。為諸臟泄氣之門。啟閉一失職。而諸臟困矣。大腸無表癥。皆屬于里。

大腸虛者。氣虛也。脈右尺必沉弱。其癥為久痢。為脫肛。

久痢者。氣血不足也。歸脾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加烏梅均可。脫肛者。氣虛下陷也。

補中益氣湯加荷葉主之。

大腸實者。胃實移熱也。脈右尺必洪實。其癥為便閉。為臟毒。為燥渴譫語發狂。為腸癰。

便閉者。實火閉也。小承氣湯主之。臟毒者。腸胃不清。下如魚腸。如豆汁也。芍藥甘草湯主之。燥渴譫語發狂者。燥屎不出也。小承氣湯主之。腸癰者。當臍而痛。溺數如淋。千金牡丹皮散主之。

大腸寒者。積冷也。脈右尺必沉遲。其癥為久痢。為便血。

久痢者。腹綿綿痛。寒積在腸也。鴉膽子包粉團吞之。便血者。肢冷喜熱。寒在腸也。附子理中湯加歸、芍主之。

大腸熱者。肺經移熱居多。脈右尺必數。其癥為便血。為腸風。為脫肛。

便血者。囗燥唇焦。熱在腸也。芍藥甘草湯加黃芩、丹皮、生地。腸風者。臟腑有熱。風邪乘之。

故下血而腹不痛。清魂散主之。脫肛者。腸有火則脫出難收。腫而痛也。三黃解毒湯加知母、荷葉主之。

大腸部

〔補大腸猛將〕淫羊藿、罌粟殼〔次將〕訶子肉、百合〔瀉大腸猛將〕大黃、桃仁、雷丸、麻仁、升麻、紫草〔次將〕秦艽、旋復花、郁李仁、杏仁、大腹皮、白芷、梨汁〔涼大腸猛將〕黃芩、黃柏〔次將〕地榆、槐實、知母、連翹〔溫大腸猛將〕胡椒、破故紙、枸杞〔次將〕當歸

大腸部

千金牡丹皮散 治腸癰。

丹皮 苡仁(各五錢) 栝蔞仁(一錢五分) 桃仁(十二粒研)水煎服。如大便閉。加大黃錢半。當歸三錢。

鴉膽子方 治久痢。寒積在腸。

用鴉膽子一個蒸透。將米粉包作團子蒸熟。以開水囫圇吞下。空心服。

清魂散 治腸風下鮮血。而腹不痛者。

荊芥(炒黑三錢) 當歸(五錢)十全大補湯 補中益氣湯 附子理中湯 小承氣湯(以上諸方俱見卷一) 歸脾湯(見心部) 芍藥甘草湯(見肝部) 三黃解毒湯(見胃部)

小腸部

(手太陽屬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上囗即胃下囗。水谷由此而入。其下囗即大腸上囗。此處泌別清濁。俾水液注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是腑中之有鑒別者。故與心相表里。脈附于膀胱而在左尺。小腸無表癥。皆屬于里。

小腸虛。左尺脈必細軟。其癥為溺赤短。為腰痛。

溺赤短者。水不勝火也。生地黃湯主之。腰痛者。水不足也。六味地黃丸主之。

小腸實。左尺脈必洪弦。其癥為小腸氣。為交腸。

小腸氣者。氣滯下焦。臍下轉痛。失氣則快也。橘核丸主之。交腸者。陰陽拂逆。大小腸交也。五苓散主之。

小腸寒。左尺脈必遲。其癥為咳嗽失氣。

咳嗽失氣者。小腸嗽也。止嗽散加芍藥主之。

小腸熱。左尺脈必數。其癥為溺澀溺短。

溺澀溺短者。濕熱壅滯也。導赤散主之。

小腸部

〔補小腸猛將〕生地〔瀉小腸猛將〕木通〔次將〕瞿麥、海金沙、川楝子、苡仁、赤芍、赤茯苓、燈草

小腸部

生地黃湯 六味地黃丸 五苓散 止嗽散(俱見卷一) 導赤散(見心部) 橘核丸(見肝部)

三焦部

(手少陽屬腑)三焦者。人生三元之氣。臟腑空處是也。上焦心肺居之。中焦脾胃居之。下焦肝腎膀胱大小腸居之。其氣總領臟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竟體調和。斯其職已。

三焦之病。屬于臟腑。并無另立病名。

三焦部

〔補三焦猛將〕淫羊藿、黃〔瀉三焦猛將〕青皮、木香〔次將〕柴胡、香附〔溫三焦次將〕烏藥、白豆蔻、胡桃〔涼三焦次將〕山梔、麥冬、黃柏、地骨、青蒿、連翹

心包絡部

(手厥陰屬腑)心包絡者。即膻中。與心相附。居膈上。代君行事。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其見證有手中熱。心中大熱。面黃目赤。心中動諸端。而要之包絡之病。即心部之病也。言心不必更言包絡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山区| 长白| 镇坪县| 德化县| 垫江县| 乌恰县| 遵义县| 通许县| 柘荣县| 敦化市| 堆龙德庆县| 古浪县| 枝江市| 东丰县| 乌苏市| 怀宁县| 石嘴山市| 丹江口市| 峨边| 永安市| 宜黄县| 玛纳斯县| 宜春市| 白水县| 保亭| 大冶市| 平武县| 介休市| 民乐县| 临潭县| 策勒县| 武山县| 巴林左旗| 大新县| 建始县| 海林市| 阳新县| 和龙市| 嘉义县| 普格县| 始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