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般舟三昧經(jīng)卷上
- (后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
- 4725字
- 2015-11-09 15:51:30
般舟經(jīng)擁護品
颰陀和菩薩。羅鄰那竭菩薩。憍曰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和倫調菩薩。見佛所說。是八菩薩皆大歡喜。持五百劫波育錦衣。持珍寶布施。持身自歸供養(yǎng)佛。佛語阿難。是颰陀和等。于五百菩薩人中之師。常持中正法。合會隨順教莫不歡喜者。歡樂心。隨時心。清凈心卻欲心。是時五百人皆叉手立佛前颰陀和菩薩白佛言。菩薩持幾事得是三昧。天中天。佛言。菩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不信余道。二者斷愛欲。三者如法行。四者無所貪生。是為四。菩薩疾得是三昧。佛告颰陀和。若有菩薩學是三昧者。若持若誦若守。今世即自得五百功德。譬如颰陀和慈心比丘終不中毒。終不中兵。火不能燒。入水不死。帝王不能得其便。如是菩薩守是三昧者。終不中毒。終不中兵。終不為火所燒。終不為水所沒。終不為帝王得其便。譬如颰陀和劫盡壞燒時。持是三昧菩薩者。正使墮是火中火即為滅。譬如大罌水滅小火。佛告颰陀和。我所語無有異。是菩薩持是三昧者。若帝王若賊若水若火。若龍若蛇。若閱叉鬼神若猛獸若大蟒若蛟龍。若師子若虎若狼若狗。若人若非人。若[狂-王+加]玃。若薜荔。若鳩洹鬼神。若欲嬈人。若欲殺人。若欲奪人缽震越。若壞人禪奪人念。設欲中是菩薩者終不能中。佛言。如我所語無有異除其宿命所請。其余無有能中者。佛言。我所語無有異若有菩薩持是三昧者。終不病目。若耳鼻口。身體無病。其心終不憂終不厄。是菩薩。若死若近死。設有是患者。佛語為有異。除其宿命所作。復次颰陀和。是菩薩諸天皆稱譽。諸龍皆稱譽。諸閱叉鬼神皆稱譽。諸阿須輪皆稱譽。迦留羅鬼神。真陀羅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稱譽是菩薩。諸佛天中天。皆稱譽是菩薩。復次颰陀和。是菩薩為諸天所護。為諸龍所護。四天王。釋提桓因。梵三缽天。皆護是菩薩。閱叉鬼神。乾陀羅鬼神。阿須倫鬼神。迦留羅鬼神。真陀羅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共擁護是菩薩。諸佛天中天。皆共擁護是菩薩。復次颰陀和。是菩薩為諸天所敬愛。諸龍閱叉鬼神。乾陀羅鬼神。阿須倫鬼神。迦留羅鬼神。真陀羅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共敬愛時菩薩。諸佛天中天。皆無有愛欲。以道德故皆復敬愛是菩薩。復次颰陀和。是菩薩諸天皆欲見之。諸龍閱叉鬼神。乾陀羅鬼神。阿須倫鬼神。迦留羅鬼神。真陀羅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思樂欲見是菩薩。諸佛天中天。皆各各欲使是菩薩往到其所。用人民故欲使往。復次颰陀和。是菩薩諸天皆來至其所。諸龍閱叉鬼神。乾陀羅鬼神。阿須輪鬼神。迦留羅鬼神。真陀羅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來至是菩薩所。與共相見。諸佛天中天。菩薩不但晝?nèi)找姟R褂趬糁小H粢娭T佛身。若諸佛各各自說其名字。復次颰陀和。是菩薩所未誦經(jīng)。前所不聞經(jīng)卷。是菩薩持是三昧威神。夢中悉自得其經(jīng)卷名。各各悉見悉聞經(jīng)聲。若晝?nèi)詹坏谜摺H粢褂趬糁邢ひ姷谩7鸶骘T陀和。若一劫。若復過一劫。我說是菩薩持是三昧者。說其功德不可盡竟。何況力求得是三昧者。佛爾時頌偈言。
若有菩薩學誦是 佛說三昧寂定義
假使欲嘆其功德 譬如恒邊減一沙
刀刃矛戟不中傷 盜賊怨家無能害
國王大臣喜悅向 學此三昧得如是
蚖蛇含毒誠可畏 見彼行者毒疾除
不復嗔恚吐惡氣 誦是三昧得如是
怨仇嫌隙莫能當 天龍鬼神真陀羅
睹其威光皆嘿然 學此三昧得如是
山野弊狼及大蟒 師子猛虎鹿[狂-王+加]玃
無傷害心攝藏毒 悉來親護是行者
弊惡鬼神將人魂 諸天人民懷害心
感其威神自然伏 學此三昧得如是
其人不病無苦痛 耳目聰明無闇塞
言辭辯慧有殊杰 行三昧者速逮是
其人終不墮地獄 離餓鬼道及畜生
世世所生識宿命 學此三昧得如是
鬼神乾陀共擁護 諸天人民亦如是
并阿須倫摩睺勒 行此三昧得如是
諸天悉共頌其德 天人龍鬼真陀羅
諸佛嗟嘆令如愿 諷誦說經(jīng)為人故
其人道意不退轉 法慧之義而無盡
姿顏美艷無與等 誦習此經(jīng)開化人
國國相伐民荒亂 饑饉薦臻懷苦窮
終不于中夭其命 能誦此經(jīng)化人者
勇猛降伏諸魔事 心無所畏毛不豎
其功德行不可議 行此三昧得如是
妖蠱幻化及符書 穢濁邪道不正行
終無有能中其身 用愛樂法達本故
一切悉共歌其德 具足空慧佛尊子
然后當來最末世 手得是經(jīng)得如是
常行精進懷喜踴 同心和悅奉此法
受持經(jīng)卷講諷誦 今我以是為彼說
般舟經(jīng)羼羅耶佛品
佛告颰陀和。乃往昔時不可計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羼羅耶佛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于世間極尊。安定于世間。于經(jīng)中大明。天上天下號曰天中天。爾時有長者子名須達。與二萬人俱。來至羼羅耶佛所。為佛作禮卻坐一面。須達長者子問羼羅耶佛是三昧。羼羅耶佛。知須達長者子心所念。便為說是三昧。須達長者子聞是三昧已大歡喜。即悉諷受得作沙門。求是三昧八萬歲。時長者子須達。從佛聞經(jīng)甚眾多。悉從無央數(shù)佛聞經(jīng)。其智慧甚高明。長者子須達。其后壽終生忉利天上。以后復從天上來下生世間。爾時故劫中復有佛。名術阇波提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菩。時佛在剎利家生。爾時長者子須達。復于佛所聞是三昧復求之。時長者子須達。其后復于故劫中復有佛。名賴毗羅耶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婆羅門種。時長者子須達。復于佛所受是三昧。求守八萬四千歲佛告颰陀和。長者子須達。卻后八萬劫得作佛。名提和竭羅。爾時長者子須達。為人高明勇猛智慧甚廣。佛言。見是三昧不。颰陀和。饒益乃爾。使人成就得佛道。若有菩薩得是三昧者。當學誦當持當教人當守。如是者得佛不久。若曹知不颰陀和。是三昧者是菩薩眼。諸菩薩母。諸菩薩所歸仰。諸菩薩所出生。若知不颰陀和。是三昧者破去于冥。明于天上天下。若知不。颰陀和。是菩薩三昧者。是諸佛之藏諸佛之地。是珍寶淵海之泉。是無量功德之鎮(zhèn)益。明哲之經(jīng)。當作是知三昧所出。如是從是中出佛。聞經(jīng)正立于四意止中。何等為四意止中。一者自觀身。觀他人身。自觀身觀他人身者。本無身。二者自觀痛癢。觀他人痛癢。自觀痛癢觀他人痛癢者本無痛癢。三者自觀意。觀他人意。自觀意觀他人意者。本無意。四者自觀法觀他人法。自觀法觀他人法者。本無法。佛告颰陀和。是三昧誰當信者。獨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阿惟越致。阿羅漢。乃信之耳。有愚癡迷惑心者。離是現(xiàn)在佛前立三昧遠。何以故。是法當念佛當見佛。佛告颰陀和。是菩薩當念佛當見佛當聞經(jīng)。不當有著。何以故。佛本無是法無所因。何以故。本空無所有。各各行法念。是法中無所取。是法無所著。如空等甚清凈。是法人所想。了無所有。無所有。是法假所因者空寂耳如泥洹。是法無所有本無是法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人本無。是法不著者近。有著者遠。佛告颰陀和。若有守是三昧者。因想入無想中。見佛念佛。守覺聞經(jīng)念法。守覺不得念我。不得著法。何以故。有守覺。颰陀和有守覺不見佛。有所著如毛發(fā)不得法。施他人有所悕望為不施。持戒有所悕望為不凈。貪于法不得泥洹。于經(jīng)中有諛諂。不得為高明。樂于眾會中。喜于余道。終不能得一行。于欲中念難。有嗔恚不能忍辱。有所憎惡不得說他人。善求阿羅漢道者。不得于是見。現(xiàn)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中不逮。無所從來。生法樂于中立。有所著不得空。菩薩終不得慳貪有懈怠不得道。有淫劮不入觀。有所念不入三昧。佛爾時頌偈言。
是等功德不可計 奉戒具足無瑕穢
其心清凈離垢塵 行此三昧得如是
設有持是三昧者 智慧普大無缺減
博達眾義常不忘 功德之行如月明
設有持是三昧者 解了覺意不可識
曉知無量之道法 無數(shù)諸天護其德
設有持是三昧者 常自面見無數(shù)佛
聞無量佛講說法 輒能受持念普行
設有持是三昧者 惡罪勤苦皆滅除
諸佛于世行愍哀 悉共嗟嘆是菩薩
假使菩薩欲睹見 當來無數(shù)佛世尊
一心踴躍住正法 當學諷誦是三昧
其有持是三昧者 其功德福不可議
逮得人身最第一 出家超異行分衛(wèi)
若有末后得是經(jīng) 逮功德利最第一
得其福祐不可限 住是三昧得如是
請佛品第十
跋陀和菩薩政衣服。長跪叉手白佛言。我欲請佛及比丘僧。明日于舍食。愿佛哀受請。佛及比丘僧默然悉受請。跋陀和菩薩知佛已受請。起至摩訶波喻提比丘尼所。白比丘尼言。愿受我請。明日與比丘尼俱。于舍小飯。摩訶波喻提比丘尼即受請。跋陀和菩薩。語羅鄰那竭菩薩。舍第。諸郡國其有新來人。悉請會佛所。羅鄰那竭菩薩前至佛所。為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佛言。我兄請佛。所有新來人。悉欲請于舍食。愿哀受之。跋陀和菩薩。羅鄰那竭菩薩。憍曰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和倫調菩薩。悉與宗親俱。前以頭面著佛足。及為比丘僧作禮。作禮已。竟從佛所去。歸到羅閱只國。至跋陀和菩薩家。共相佐助作諸飯具。四天王。釋提桓因。梵三缽。皆共疾來。佐助跋陀和菩薩作眾飯具。爾時跋陀和菩薩。宗親共莊嚴羅閱只國。持若干種雜繒帳。覆一國中。其街巷市里皆懸繒幡舉一國中悉散華燒香。作百種味飯具用佛故。比丘僧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及諸貧窮乞丐者。其飯具適等。何以故。不有偏施于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悉平等。跋陀和與八菩薩。與諸宗親。以飯時俱往詣佛前。以頭面著佛足。卻白佛言。飯食具以辦。愿佛可行。時佛與比丘僧。皆著衣持缽。俱詣來會者。皆隨行佛入羅閱只國中。到跋陀和菩薩家。跋陀和菩薩作是念。今佛威神故。令我舍極廣大。悉作琉璃。表里悉相見。城外悉見我舍中。我舍中悉見城外。佛即知跋陀和心所念。佛便放威神。令跋陀和舍極廣大。舉一國中人民。悉見于舍中。佛前入跋陀和菩薩家坐。比丘僧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各各異部悉坐于舍中。跋陀和菩薩見佛比丘僧坐已。自供養(yǎng)佛比丘僧。若干百種飯手自斟酌。佛及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皆已乃飯。諸貧窮者悉等與。悉各平足。皆持佛威神恩使之足。跋陀和菩薩。見佛諸弟子悉飯已。前行澡水。畢竟持一小機。于佛前坐聽經(jīng)。為跋陀和菩薩及四輩弟子說經(jīng)。莫不歡喜者。莫不樂聞者。莫不欲聞者。佛以經(jīng)請比丘僧及諸弟子。佛起與比丘僧俱去。跋陀和菩薩飯已。與宗親俱。出羅閱只國到佛所。前為佛作禮。皆卻坐一面。及羅鄰那竭菩薩。橋曰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和倫調菩薩。跋陀和菩薩。見人眾皆安坐已前問佛。菩薩用幾事得見現(xiàn)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佛告跋陀和菩薩。菩薩有五事。疾得見現(xiàn)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學持諦行心不轉。何等為五。一者樂于深經(jīng)無有盡時不可得極。悉脫于眾災變?nèi)ァR悦撝T垢中。以去冥入明。諸蒙眬悉消盡。佛告跋陀和。是菩薩逮得無所從來生法樂。逮得是三昧。復次跋陀和。不復樂所向生。是為二不復樂喜于余道。是為三。不復樂于愛欲中。是為四。自守行無有極。是為五。菩薩復有五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五。一者布施心不得悔。無所貪。無所惜。從是不得有所悕望。施人已后不復恨復次跋陀和。菩薩持經(jīng)布施。為他人說經(jīng)。所語者安諦。無有疑無所愛惜。說佛深語身自行立是中。復次跋陀和。菩薩不嫉妒。所作無有疑。卻睡臥。卻五所欲。不自說身善。亦不說他人惡。若有罵者。若有刑者。亦不得恚。亦不得恨。亦不得懈。何以故。入空行故。復次跋陀和。菩薩是三昧自學復教他人。書是經(jīng)著好疋素上使久在。復次跋陀和。菩薩所信多樂。敬長老及知識。于新學人若得所施。當念報恩。常有識信。受人小施念報大。何況于多者。菩薩常樂重于經(jīng)。棄捐無反復之意。常念有反復。如是者得三昧疾。佛爾時頌偈言。
常愛樂法在深解 于諸習欲不貪生
游步五道無所著 如是行者得三昧
好喜布施不想報 所惠無著不追念
所與不見有受者 唯欲得解佛深慧
愍傷眾生行布施 其心喜踴不悔恨
常立布施及戒忍 精進一心智慧事
具足六度攝一切 慈悲喜護四等心
善權方便濟眾生 如是行者得三昧
若有興施除慳貪 其心歡踴而授與
既施之后恒欣喜 如是行者得三昧
曉知經(jīng)法分別句 聞深要義佛所教
講說微妙道德化 如是行者得三昧
其人學誦是三昧 具足解慧為人說
令此經(jīng)法得永存 如是行者得三昧
常不秘奧佛經(jīng)法 不望供養(yǎng)乃為講
唯求安隱佛道地 如是行者得三昧
除去所著棄諸蓋 捐去貢高及慢大
不自稱譽說彼短 終不復起吾我想
其有寂定意不起 便能解是道定慧
棄捐諛諂心清凈 用是速逮不起忍
常行至誠無綺飾 其愿具足無缺減
殖眾正德無邪行 愛樂法者得道疾
所誦習經(jīng)常不忘 常護禁戒清凈行
如是行者得佛疾 何況奉是寂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