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 葉似蘆,高丈余,結(jié)穗如稻,穗散垂不毛。有名曰米祭,似黍而粒大。此亦北土所宜,安溪少種。
豆 豆之名最多,有黑豆、紅豆、白豆,山畬中所種白豆粒大。又有綠豆可為粉。有赤豆、碗豆、楬豆、箸豆、籍豆(箸豆有青、紅二色)。有蛾眉虎瓜豆、蠶豆,炒食味佳。有刀豆,長尺許,可入醬。安溪所種,惟紅豆、綠豆、箸豆為多,余少種。
脂麻 有黑白二種,可榨油。寇宗奭云:“即胡麻,種出大宛,故名。”《圖經(jīng)》云:“巨勝也。”陶隱居云:“莖方者為巨勝,圓者為胡麻。”《興化志》或云:“巨勝,別是一物,以其生胡中類麻,故云胡麻。”雷公云:“巨勝有七棱,色赤味澀酸,今呼麻油為巨勝,誤矣。”按:《周禮》三農(nóng)生九谷有麻,是時(shí)大宛未通中國,安得胡麻?況脂麻不可為飯,則雷公或者之言可信,而《圖經(jīng)》、寇、陶之說為失真矣。
貨品
《洪范》八政,曰食,曰貨。蓋食,民所天也;貨,民所用也。安山澤之利,雖有精粗、美惡之殊,然皆可以徙有于無,以濟(jì)匱乏,其利溥矣。安溪貨之有名者,凡十有八品,各考注于下:
葛布 織葛藤為之。詩云“為絺為綌”是也。崇信、龍涓為多,以紡縷者為上。
蕉布 《海物異名記》:“取蕉以灰埋之,績而成布,可為暑服。”取輕便也。
青麻布 織青麻為之,視黃麻稍細(xì),極細(xì)者亦可代葛。
苧布 織苧為之。有曰“白紗布”者,將所績紗夜露晝曝,其色自白,績而成布。有白糊布者,用糯糊,烈日中抽過而績之。有曰“生頭”。苧布之中,以白紗為上,甚費(fèi)工。
黃麻布 《爾雅》云:“黂枲。”《儀禮》傳曰:‘苴絰者,麻之有黂者也。則黂麻。’即今之黃麻也。”安溪多織黃麻,喪服中多用之。
綿花 俗曰“吉貝”,樹高二、三尺,春種秋收,其花結(jié)蒲,蒲中有茸,細(xì)如鵝毛;茸中有核,大如豆,用輪車絞出其核,又以竹弓彈碎,紡而成布。近時(shí)山坡平曠,多有種之者。
茶 《瑞章總論》:“茶,乃南方嘉木,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shí)如棕櫚子。土產(chǎn)建州、北苑、先春、龍焙,洪州雙井、蒙頂、石花,皆茶之極品者也。紫為上,綠次之;筍為上,芽次之。社前采者為佳,寒食、谷雨采者次之。備見陸羽《茶經(jīng)》。”安溪茶產(chǎn)常樂、崇善等里,貨賣甚多。
油 有脂麻油、茶油,又有桕油、桐油。用火炒一度,蒸一度,用木榨出成油。麻油、菜油為上,桕油可作燭次之,桐油又次之。
糖 黑糖煮蔗為之。冬月,取蔗榨汁,入釜烹煉,火候既足,蔗醬漸稠,乃取油滓點(diǎn)化之,遂凝結(jié)成糖。其面光潔似漆,其腳粒粒如沙,故又名曰“沙糖”。有曰“白糖”者,以沙糖置釜中烹煉,用鴨卵連清黃攪之,使滓渣上浮,撇取干凈。別用兩器,上曰“圂” ,下曰“窩”,煉成糖漿,置圂中。及冷,糖油墜入窩中,遂成白糖。俱出長泰里,然白者不多。
蜜 《格物論》“蜜蜂三種。一種在林木上作房;一種在人家作巢,其蜂小微黃,蜜濃美;一種黑色,作房巖崖高峻之處,非人足跡可到,其蜜名‘石蜜’,又名‘崖蜜’。”
蠟 有黃蠟、白蠟。黃蠟,蜂蠟也,凡蜂作蜜皆結(jié)房,房中藏蜜,絞出蜜而房則成蠟也。白蠟者,蟲蠟也,其中作繭樹枝上,每繭藏蟲得數(shù)百,細(xì)如絲發(fā),此謂種子,秋冬采而藏之。及春,將種子縛置樹上,蟲出繭,食樹津液,因而放蠟,漫注于枝柯,及成,剝?nèi)《霟捴浒兹缪试弧鞍紫灐薄F錁浼唇穸鄻湟病淠鄯畔炗纫恕!侗静荨分^:“黃蠟,煉成白臘。”或醫(yī)家所用,不可知也,但樹生為多。
藍(lán)靛 藍(lán)有二種。馬藍(lán)葉大,俗云“大青槐藍(lán)”;葉細(xì),俗云“小青”,皆可為靛。蔡端明《江南月錄》云:“采以船盛,水浸去滓梗,后以灰攪之,即成靛。”安溪所產(chǎn)不多,竟足自用。
麻 有黃麻,有青麻,其皮皆可績布。有苧麻,一株數(shù)十莖,宿根至春復(fù)生,每歲三收或四收。《爾雅》曰:“枲麻”。《禹貢》:“青州厥貢,岱畎絲枲”是也。
薯榔 莖蔓似薯,根似何首烏,皮黑肉紅,染皂用之。
磁器 色白而帶濁,昔時(shí)只作粗青碗,近則制花又更清,次于饒磁。出崇善、龍興、龍涓三里,皆外縣人氏業(yè)作之云。
紙 以草穰為之,其紙堅(jiān)厚,與草紙相似,名曰“官紙”。土人焚以事神。又有大如席者,曰“角紙”,出感德、常樂二里。
草席 編草為之,名曰“大草席”,比燈心草為大。又有龍須草,種之水中,大過燈草,編席利暑,出新康、還集、依仁三里。
鐵 出感德、潘田等處,外縣人業(yè)作,轉(zhuǎn)販得利。
蔬類
《爾雅》:“蔬,菜也。菜不熟曰‘饉’,亦民食所資者也。”《記》稱:“宋宇種蔬三十品,時(shí)雨之后,吟行園圃,‘天茁此徒,助我鼎俎’。”人嘗言:“百姓不可有此色,士夫不可無此味。”安邑畦圃間,霜華露芽凡二十六種,各考注于下:
菘 有春菘,有晚菘,與芥相類,芥叢生,菘梗生。吳隱之為廣州,清操愈厲,惟食菘菜、溪魚而已。坡詩:“白菘類羔豚,冒土出熊蹯。”本南方菜,安溪少種。
芥 青芥有二種。有逐月摘葉者;有只摘一次,至冬連叢割之者。其白芥有二種,味最甘脆。又一種為紫芥,性最辣,可為芥辣,以和食品。
油菜 葉如白菜,色青根微紫,籽可榨油。
芥藍(lán)菜 亦芥屬也,其色如藍(lán),故名。折之,旬日復(fù)叢生。以香油調(diào)制食之,其味最佳。
莧菜 《莆陽志》云:“莧有六種:有赤莧、紫莧、白莧、五色莧、人莧、馬莧。”又《本草》謂:“莧不可與鱉同食,令人生鱉瘕。”安溪多紅莧、紫莧,余種少有。
萵苣 《本草》云:“萵苣性冷微毒。”又有白苣。《本草》云:“主補(bǔ)筋骨,利五臟,令人聰明少睡。”又有舌苣可生食,其味苦辛。
甕菜 莖空性寒,蔓生畦中或水中。《遁齋閑覽》云:“此菜來自東夷古倫國,以甕盛之,譯不通,但言甕菜。”《本草》云:“能解野葛毒。”張司空云:“魏武帝啖野葛至一尺,應(yīng)是先食此菜也。”
菠薐菜 《本草》云:“味冷,有微毒。利五臟,通腸胃。”劉禹錫《嘉話錄》云:“此菜出西域頗稜國,有攜其種來,‘頗’訛為‘菠’。”俗呼“赤根菜”,又曰“面菜”。
苦荬菜 味苦,能治心火。詩云:“薄言菜芑。”即今俗云苦荬菜是也。又一種龍舌苦荬,葉短,其味生澀。吾莆人多以此菜煮鱟魚。
莙荙菜 葉厚而柔,有微毒,俗名厚葉菜。《閩中志》云:“能去頭風(fēng),利五臟。”《三山志》云:“莖灰淋汁,可浣白衣。”
茼蒿 葉如艾,花如小菊,性冷微香。
園荽 《本草》所謂“胡荽”是也。花白、結(jié)子淡黃,味辛溫,有微毒。小兒豆瘡不發(fā),取園荽搗碎和酒噴之即發(fā)。多食令人多忘。
蕨 《爾雅》云:“蕨,鱉也。”《本草》云:“根如紫草,山人作菜食之。未抽葉時(shí),亦可為粉,味甘寒滑,能去暴熱,利水道。”詩云:“陟彼其山,言采其蕨。”又詩云:“蕨芽已作小兒拳。”《搜神記》郗鑒出獵。有以蕨食之,遂成疾。后吐出一小蛇,漸干成蕨,乃知此物不可生食。
茄 一名“落蘇”,有紫、白二色,味甘性微寒。又一種野生者,樹小而有刺,名“鬼茄”,其子不可食。又有“天茄”,緣架而生,《本草》謂之“藤茄”,俗呼“天香茄”,實(shí)小可食。
瓠 即匏也。瓠甘匏苦。有腹大頭細(xì),狀似胡蘆,謂之胡蘆匏。有腹小頭長者,謂之芋匏。詩:“匏有苦葉。”《國語》云:“風(fēng)匏,可以渡水。”風(fēng)匏,蓋大匏也。
芋 葉似荷而不圓,一名“土芝”,一名“蹲鴟”,種之水田,荒年可以濟(jì)饑。朱晦翁詩云:“沃野無荒年,正得蹲鴟力”是也。坡詩:“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薺膾,輕比東坡玉糝羹。”宋鮮于文宗七歲喪父,于種芋時(shí)亡,明年對芋鳴咽,如此終身。
冬瓜 《本草》謂之“白瓜”,性冷無毒。孟詵曰:“冬瓜能益氣耐老。”
絲瓜 性寒,俗呼“菜瓜”,又名“天蘿”。腹有絲,故名“絲瓜”,多食之能害眼。
薯 有數(shù)種。白者為上,紫次之,青黑又次之。荒年可以濟(jì)饑。
姜 發(fā)芽紅嫩如指,故名“指姜”,性熱。隔年者謂之母姜,其味尤辣。久服,去穢氣,通神明。
蒜 有大小二種,味辣有微毒,能消谷、理胃、除邪、痹毒氣。兵部李絳《手集》云:“心痛不可忍,年久者,取蒜用醋調(diào)制,服之即愈,但多食則能害眼。”
韭 《曲禮》“韭曰豐木。”《說文》云:“一種而久,故謂之韭。味辛微酸無毒,一月一割,而根不傷。”郭林宗見友夜至,冒雨剪韭作炊餅。今或彷之。
芹菜 芹,楚葵也。《疏》云“水英。”芹有三種:其色白赤,《泮宮》曰:“思樂泮水,薄采其芹。”二章曰:“薄采其藻。”三章曰:“薄采其茅。”芹,香也。藻,文也。茅,有味也。士之于學(xué),知其香則先學(xué)文,而后能知道之味也。
苦瓜 長四五寸,皮皺味苦,瓤初生白,至熟轉(zhuǎn)紅。核如木鱉子而小。俗呼為“癩蒲萄”,又呼為“紅瓤”。
香菇 按《本草》:“木生者為蕈,地生者為菌,菌即菇也。”又有木耳菇,畬人砍樹倒地而生者為佳。其他或地、或樹而生,其種不一,能毒人,食宜辨之。
薤 薤,韭類也。《圖經(jīng)》云:“似韭而葉稍闊,有赤、白二種,味苦無毒,食之能除寒熱。”
果類
果,實(shí)也。野果可以充糧。坡詩云:“彼美王山果,粲為金盤實(shí)。”安之名山野圃之中,累累顆顆,風(fēng)落雨濡,凡二十六品,各考注于下:
枇杷 樹高丈余,枝稀葉長有毛,冬花夏實(shí),實(shí)如梅子,色黃內(nèi)有核,味甘而酸。《唐史》言:“其可供廟饗,蓋亦佳果也”。泉南殊不為重。
芭蕉 一名“包目”,一名“羊角蕉”,一名“牛乳蕉”。《本草》云:“甘蕉,俗呼‘巴蕉’,身柔,葉如扇,花卷心抽出,色紅即盈厚,結(jié)子數(shù)十枚。初生色青,熟微黃,去皮可食,甘如飴。一種曰‘芽蕉’,一種曰‘紫蕉’,芽差小而尤甘美。又一種無花,實(shí)可織為布。”
荔枝 荔枝于閩中為上,川蜀次之,嶺南又次之,味甘無毒。宋端明著《荔枝譜》,通論興、福、漳、泉四郡,其名家不過十有二品,其下三十二品不論也。安溪產(chǎn)在坊、永安、長泰、感化等里,其品不一。有名“桂林”,皮粗大如雞子,味甜。一名“中冠”,皮光而薄,味清甘。一名“金鐘”,皮略粗,色青黃,味佳大類“桂林”,皆六月熟。一名“火山”,核大味甘酸,四月先熟。一名“早紅”,類“火山”,五月熟。又有“狀元紅”一種,形圓味甚佳,種出楓亭,為時(shí)獨(dú)重,本地近亦有之。
龍眼 一名“荔奴”,言其色香味甘,敢與荔枝為匹也。或曰:“荔枝過后,龍眼始熟,故名。”有一種最大者曰“虎眼”,肉厚味甘,食之益人。
香櫞 《本草》曰:“枸櫞,其實(shí)大小不一,色黃皮厚,瓤微酸而苦,氣甚香。謂之‘香櫞’者,言香氣緣襲人衣也。又一種形似人手,俗呼為‘佛手柑’。”陶隱居云:“性溫宜人,其葉煎湯,可澡小兒。”
橘 橘如柚而小,花白實(shí)紅,蓋亦渡淮而變。《考工記》所謂“橘逾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書》曰:“厥包橘柚”,色如金者曰“金橘”。又一種生山坡,實(shí)小如豆,曰“金豆”,可蜜煎。
柑 按《本草》,有乳柑、沙柑、青柑,味甘而性寒,皆橘柚類也。安溪有薄皮、厚皮二種,先柑而熟者曰“先柑”,或曰“仙柑”。
梨 性寒,出北方梨為佳,閩中少有。安溪有五種,曰“清消”,曰“黃消”,曰“菜梨”,曰“狗梨”,曰“中元梨”。惟“清消”、“菜梨”味甘,余稍次。
栗 北方之果也,攢刺如猬。及熟,房裂而栗圓,性溫?zé)o毒,食之令人耐饑。寇宗奭云:“小兒不可多食,蓋生者難化,熟則滯氣,隔食則能生蟲致病。”《國語》曰:“婦摯不過棗栗,以告虔也。”先儒以為棗取早敬,栗取恂栗。則栗亦果之佳者也。
橄欖 按《莆陽志》,橄欖有二種,尖而小者名“丁香”,最為珍品;圓而大者謂之“柴橄欖”。古今論橄欖多失真。《舊志》謂:“先苦后甘。”此果不苦。陳藏器謂“生食味酸。”此果不酸。今改評之曰:先食而澀,及咀嚼之余,乃轉(zhuǎn)而且香。昔人以比諫臣忠言,有旨哉!
楊梅 《異物志》:“楊梅大如彈丸,五月熟,味酸甜,有紅、白、紫三種,紫者為佳。”
黃彈子 實(shí)如彈,有子,味甘酸,其果似山桂而香。《圖經(jīng)》謂之“黃彈子”。《海物異名記》謂之“黃檀子”,又謂“王壇子”,蓋一物有三名也。
紅柚 種出潮州,有宦者帶歸,遂傳植茲土。皮厚色黃,肉鮮紅可愛,味甘酸,冬月收之。
棗 性溫,與栗同珍,為其足備贄云。
葡萄 有青、紫二種,籐生蒲架。《酉陽雜俎》云:“張騫使西域,得其種而還,中國始有葡萄。”《史記》云:“大宛以葡萄作酒,數(shù)十年不壞。”《南部新書》云:“太宗破高昌,收葡萄種在宛中,研得酒法,味兼醍醐。”
楊挑 樹高大,葉繁密,實(shí)生枝干,其味甚酸。泉南此果,不甚重之。
石榴 《博物志》:“張騫使西域還,得安石榴,有二種,有結(jié)子者,有不結(jié)子者,謂之‘百葉石榴’。”《本草》云:“安石榴子多,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