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泉支邑也。其地土沃人醇,素號易治。西北多山嶺,民附谷以居。甲乙相失,無復聚落。風氣柔而不悍,事有忿輙爭,獲伸即止,故民無遠逮之獄。近縣數都,彬彬業儒,盤郁山村,則罕誦詩書。疾信禱,不多服藥。治喪頗用浮屠,詩禮家易以奠祭,富者厚葬而越禮,貧者火化而棺以瓦。冠昏之儀,多循泉俗,衣履習尚,亦隨而變。桑柘少植,惟種木綿。女工織紝,冬綿夏葛。洋田則種二季,膏田植以糯稻;依山之戶,壘石而耕。人少出贅,貧甚不為僧道。民樹藝而外,百無能解。商賈百工藝業,咸遠人擅之,以有其利;至于書計,亦且仰于外人;漁鹽橘果之利,轉販自外而至,利射一倍,茲并狃于慵逸矣。初時顓尚質嗇,故民殷而恥逋負,邇則侈美相高,用度糜費,民間稍益匱乏。坊市中尤事花鳥,擊筑、彈箏之聲,達于宵夜,浸失樸篤之風,識者病之。幸其中有異資,不混流俗,尚知重禮教、崇信義,今之有司又雅知表正,庶可以革薄從忠,而冀見于太古之遺云。
《舊志》:土沃人醇,俗尚樸野。(宋《本志》)
掌地成田。(宋處士黃銳詩)
民淳訟簡,素稱易治。(王十朋《止訟文》)
儒者安于閭里,以漂泊為病;仕者守其途,輒以奔競為羞。(宋《郡志》)
人好佛事。(《圖經》)
重婚姻喪祭。(同上)
檳榔代茶(檳榔消瘴,今賓客相見,必設此此為重。俗之婚聘,亦藉此以贄焉。《方輿勝覽》)。
病少服藥,專事祭禱。(《舊志》)
木少桑柘,婦罕蠶織。(宋《郡志》,今多織葛麻)
狃于安逸,業儒者寡。(宋《本志》)
民之有喪,富者則侈費而違禮,貧者則火化而傷恩。(《宋志》,舊載宋嘉定條例)
其人樂善,素號佛國。(宋張闡《志》)
素業詩書。(朱曹《修睦建學表》)
氣候(附)
氣候多燠。(宋陳復齋《惠民藥局記》)
春夏之交,雨淖則有河魚腹疾,蒸旱則瘴痞作焉。(同上)
藍水秋來八九月,芒花山瘴一齊發。(陳復齋詩)
冬無冰雪,或不御綿。(宋《郡志》)
嵐陰常至午,陽景猶氛翳。(宋朱文公《留安溪詩》)。
十、土田
《禹貢》:“因土田而制賦”。蓋土田乃民食之所出,國之所資,古天子巡狩,入諸侯之疆,必考其田野辟、否,而行慶、讓。漢唐以來,察吏治者,亦以為重。蓋邦本所系,長民者所當究心也。志《土田》。
唐、宋、元
土田頃、畝無考。
國朝
田畝備載賦役黃冊。今自洪武二十四年造冊,考至嘉靖三十一年。
洪武二十四年造冊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三百九十三頃四十七畝五分三厘。
官田、地、山一百六十六頃五十三畝七分三厘。
田一百五十一頃六畝厘;
地一十頃六畝三厘;
山五頃三十一畝七分。
民田地、山塘一千二百二十六頃九十四畝八分。
田一千一百七十九頃八十一畝一分;
地三十九頃六十畝三分;
山七頃四十一畝一分;
塘一十二畝三分。
永樂元年十年造冊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三百九十七頃七十四畝五分九厘。
官田、地、山一百六十六頃五十二畝七分三厘;
田一百五十一頃六畝三厘;
地一十頃一十五畝,
山五頃三十一畝七分。
民田地、山塘一千二百二十七頃二十一畝八分六厘。
田一千一百八十頃六畝一分六厘;
地三十九頃六十二畝三分;
山七頃四十一畝一分;
塘一十二畝三分。
宣德七年造冊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三百九十三頃九十七畝五分九厘。
官田、地、山一百六十六頃五十二畝七分三厘。
田一百五十一頃六田三厘;
地一十頃一十五畝;
山五頃三十一畝七分。
民田地、山塘一千二百二十七頃四十四畝八分六厘。
田一千一百八十頃二十九畝一分六厘。
地三十九頃六十二畝三分;
山七頃四十一畝一分;
塘一十二畝三分。
正統七年造冊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三百九十四頃一十畝七分。
官田、地、山一百六十六頃五十二畝七分三厘。
田一百五十一頃六畝三厘;
地一十頃一十五畝;
山五頃三十一畝七分。
民田地、山塘一千二百二十七頃五十七畝九分七厘。
田一千一百八十頃三十九畝二分七厘。
地三十九頃六十五畝三分;
山七頃四十一畝一分;
塘一十二畝三分。
景泰三年造冊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三百九十四頃四十畝七分。
官田、地、山一百六十六頃五十二畝七分三厘。
田一百五十一頃六畝三厘;
地一十頃一十五畝;
山五頃三十一畝七分。
民田地、山塘一千二百二十七頃八十七畝九分一厘。
田一千一百八十頃六十九畝二分一厘;
地三十九頃六十五畝三分;
山七頃四十一畝一分;
塘一十二畝三分。
天順六年造冊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三百九十四頃四十四畝三分八厘。
官田、地、山一百六十六頃五十二畝七分三厘。
田一百五十一頃六畝三厘;
地一十頃一十五畝;
山五頃三十一畝七分。
民田地、山塘一千二百二十七頃九十一畝六分五厘。
田一千一百八十頃七十六畝九分五厘;
地三十九頃六十一畝三分;
山七頃四十一畝一分;
塘一十二畝三分。
成化八年、十八年造冊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三百九十四頃四十七畝三分,
官田、地、山一百六十六頃五十二畝七分三厘。
田一百五十一頃六畝三厘;
地一十頃一十五畝;
山五頃三十一畝七分。
民田地、山塘一千二百二十七頃九十四畝五分七厘。
田一千一百八十頃八十畝八分七厘;
地三十九頃六十畝三分;
山七頃四十一畝一分;
塘一十二畝三分。
弘治五年、十五年造冊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三百九十五頃六十一畝七分。
官田、地、山一百六十六頃五十二畝七分三厘。
田一百五十一頃六畝三厘;
地一十頃一十五畝;
山五頃三十一畝七分。
民田地、山塘一千二百二十九頃八畝九分七厘。
田一千一百八十一頃八十三畝二分七厘;
地三十九頃七十二畝三分;
山七頃四十一畝一分;
塘一十二畝三分。
正德七年造冊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三百九十六頃七十五畝五分。
官田、地、山一百六十六頃五十二畝七分三厘。
田一百五十一頃六畝三厘;
地一十頃一十五畝;
山五頃三十一畝七分。
民田地、山塘一千二百三十頃二十二畝七分七厘。
田一千一百八十二頃二十五畝五分七厘;
地四十頃八畝六分;
山七頃七十六畝三分;
塘一十二畝三分。
嘉靖元年造冊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三百九十七頃二十三畝。
官田、地、山一百六十六頃五十二畝七分三厘。
田一百五十一頃六畝三厘。
官租田一百三十四頃三十二畝一分;
職田二頃三十畝七分三厘;
廢寺田三頃六十二畝一分;
今沒官田五頃八十六畝七分;
官學田四頃九十四畝四分。
地一十頃一十五畝。
官租地九頃八十畝五分;
職地一畝二分;
今沒官地二十八畝二分;
官學地五畝一分。
山五頃三十一畝七分。
官學山五頃二十三畝七分;
廢寺山八畝。
民田地、山塘一千二百三十頃七十畝二分七厘。
田一千一百八十二頃四十九畝八分七厘;
地四十頃一十一畝一分;
山七頃九十七畝;
塘一十二畝三分。
嘉靖十一年造冊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三百九十七頃六十三畝三分。
官田、地、山一百六十六頃五十二畝七分三厘。
田一百五十一頃六畝三厘。
官租田一百三十四頃三十二畝一分;
職田二頃三十畝七分三厘;
廢寺田三頃六十二畝一分;
今沒官田五頃八十六畝七分;
官學田四頃九十四畝四分。
地一十頃一十五畝。
官租地九頃八十畝五分;
租地一畝二分;
今沒官地二十八畝二分;
官學地五畝一分。
山五頃三十一畝七分。
官學山五頃二十三畝七分;
廢寺山八畝。
民田地、山塘一千二百三十一頃一十畝五分七厘。
田一千一百八十二頃六十六畝七厘;
地四十頃一十五畝一分;
山八頃一十七畝一分;
塘一十二畝三分。
嘉靖二十一年造冊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三百九十六頃六十六畝四分三厘。
官田、地、山一百六十四頃六十畝七分三厘。
田一百四十九頃一十四畝三厘。
官租田一百三十四頃四十畝一分;
職田三十畝七分三厘;
廢寺田三頃六十二畝一分;
今沒官田五頃八十六畝七分;
官學田四頃九十四畝四分。
地一十頃一十五畝。
官租地九頃八十畝五分;
官職地一畝二分;
今沒官地二十八畝二分;
官學地五畝一分。
山五頃三十一畝七分。
官學山五頃二十三畝七分;
廢寺山八畝。
民田地、山塘一千二百三十二頃五畝七分。
田一千一百八十三頃二十一畝七厘;
地四十頃一十五畝一分;
山八頃五十七畝二分三厘;
塘一十二畝三分。
嘉靖三十一年造冊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四百一頃五分四厘。
官田、地、山一百六十三頃九十四畝六分四厘。
田一百五十四頃四十八畝一分四厘。
官租田
職田二頃三十畝七分三厘;
廢寺田三頃六十二畝一分;
今沒官田
官學田四頃九十四畝四分。
地一十頃一十五畝。
官租地九頃八十畝五分;
職地一畝二分;
今沒官地二十八畝二分;
官學地五畝一分。
山五頃三十一畝七分。
官學山五頃二十三畝七分;
廢寺山八畝。
民田地、山塘一千二百三十二頃五畝七分。
田一千一百八十二頃二十一畝七厘;
地四十頃一十五畝一分;
山八頃五十七畝二分;
塘一十二畝三分。
屯田
永寧衛左所計三十三頃六十畝,坐本縣光德、永安等里。
永寧衛右所計一十五頃,坐本縣新溪、來蘇等里。
永寧衛中所計一十六頃八十畝,坐本縣新溪等里。
永寧衛前所計三十三頃六十畝,坐本縣崇善等里。
永寧衛后所計六十七頃二十畝,坐本縣龍涓、崇信等里。
十一、戶口
《周禮》:“男女生齒皆書,獻民數于王,王拜受之,重邦本也。”歷代以來,使者巡行郡邑,必先考口豐耗,而示勸懲,此撫字之政,所當加意也。志《戶口》。
唐開元后,戶口始有可考,然甚疏略。及宋至道間,詔更籍天下戶口。元豐八年,又挈主客戶歸籍,以丁力、資產輕重差役。
宋
淳祐間,主戶一萬三十五戶,客戶五千三百八十二戶;主丁一萬三千四百六十二丁,客丁六千二百七十三丁。
元
以南北人戶,分為十等,立法科差,其詳不可考。
國朝
每十年攢造賦役黃冊,書其戶口,以定版籍,然非良有司,而妄增欺隱之弊,終莫能免也。今自洪武二十四年,考至嘉靖叁拾壹年造冊。
洪武二十四年造冊 人戶一千九百八十戶,人口九千一十六口。
永樂元年造冊 人戶二千六戶,人口九千五十四口。
永樂十年造冊 人戶二千一十九戶,人口九千八十六口。
宣德七年造冊 人戶二千三十五戶,人口九千一百一十二口。
正統七年造冊 人戶二千四十八戶,人口九千一百三十口。
景泰三年造冊 人戶一千六十四戶,人口九千一百五十六口。
天順六年造冊 人戶一千七十六戶,人口九千一百八十九口。
成化八年造冊 人戶二千九十四戶,人口九千二百一十一口。
成化十八年造冊 人戶二千一百九戶,人口九千二百三十六口。
弘治五年造冊 人戶二千一百二十一戶,人口九千二百六十五口。
弘治十五年造冊 人戶二千一百四十三戶,人口九千二百九十九口。
正德七年造冊 人戶二千二百六十三戶,人口九千三百四十二口。
嘉靖元年造冊
人戶二千三百九十四戶,人口九千八百七十八口。
民戶二千六十六戶;
軍戶二百八十九戶;
匠戶三十四戶;
鋪兵五戶。
嘉靖十一年造冊
人戶二千五百一十五戶,人口
民戶二千一百九十一戶;
軍戶二百八十一戶;
匠戶三十八戶;
鋪兵五戶。
嘉靖二十一年造冊
人戶二千六百三十戶,人口
民戶二千二百九十八戶;
軍戶二百八十九戶;
匠戶三十八戶;
鋪兵五戶。
嘉靖三十一年造冊 人戶 人口
民戶
軍戶
匠戶三十八戶,
鋪兵五戶。
十二、寄莊
寄,寓也。得業之民,原非土著,以其寓居于田莊者而立戶,戶不報丁,空名守米,他縣少有,惟安溪為多。蓋本處田業,多市與外縣富人,而四方貴宦,亦嗜購山田,故此地寄莊為盛。兩地隔越,催征莫應,一遇差徭,輒以官戶優免,靠損本土,戶日以眾,免日以多,安溪之民奈何而不困哉。凡寄莊戶,一百九十二戶,得米九百一十七石五斗六升四合九勺,中立官戶四十六戶,其主客盛衰之形,亦可見矣。志《寄莊》。
民戶一百五十四戶,軍匠戶三十八戶。
十三、土產
《禮》有土宜之法,以辨土物。安溪地亦沃壤,其產物皆足以資民生、充國用也。但品類繁多難悉錄,茲特舉其有名者書之,志《土產》。
谷類
《禮月令》:“天子元日祈谷于上帝。”《書》:“稷播百谷,谷熟而民人育。”蓋谷乃天之產、地之精也。禾,谷類也。《說文》曰:“嘉,此又豐年之瑞也。”安邑地廣土沃,谷之有名者凡六種,各考注其下:
稻 有粳,有糯。粳,食米也;糯,酒米也。有一年一收者,有一年兩收者。一收者,謂之大冬稻,其米粒大;兩收者,春種夏熟為早稻,秋種冬熟為晚稻。又一種占稻,無芒而粒大,出自占城,其色有白、有斑、有赤。《湘山野泉》云:“宋真宗以福建田多高仰,遣使至占城,求稻種一十石以遺農種之;后又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給江淮兩浙,蓋其稻能耐旱也。”稻之名有白香、白占、青占、早赤、烏秫等名,又有一種畬稻亦能耐旱,地肥則長,不一二年,又易他處,非農家所能也。
麥 有三種,有大麥、小麥、米麥,顆大。《本草》所謂穬麥也。《本草注》謂:“北麥秋種夏收,備四時全氣,無毒;南麥冬種夏收,少一季,有毒。”安溪一邑多云霧,米麥、大麥農家少種。
粟 粟與粱相類,粒大者為粱,小者為粟,今人多不能辨。《唐本注》云:“粟類多種而并細于粱。”此北土所宜,安溪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