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地輿類(2)

  • 安溪縣志
  • 林有年
  • 4805字
  • 2015-11-06 11:03:02

龍 潭 在長泰馬坑山后。有三潭,下一潭最深,龍王廟在焉。歲旱禱之,靈應不爽。嘉靖七年二月,旱甚,知縣黃懌免冠,率士民禱于潭下,三步一拜,果雨。嘉靖三十一年六月旱,知縣汪瑀徒跣祈水路拜,雨輒應。

《陳史》言:“贛水舊有二十四灘,多巨石。”則灘必有石,鼓怒砰磅,鱗奔勢險。操舟者非熟于水勢,必有覆舟之虞。宋張逸知青州,有二松柏灘,水暴漲,多覆舟。逸禱江神,而灘徙五里。則灘之險,得賢良守令亦能去之如韓愈之鱷魚類也。安溪灘類贛溪、建劍,有名者凡二十有二灘,各考注于下:

馬上灘 在感化、來蘇二里之間,長半里許。

淵 灘 在來蘇里田頭山下。嶙石百丈許,水自曲而出,舟運至此甚危。安溪之灘,此其最險者。

家藍灘 在龍興里源口渡下。勢甚奔激,水大更為患。

湯港灘 在崇善里蓬溪湯之旁,長一里。

便峒灘 在崇善里,一名蓬峒灘。

仙人跳灘 在崇善里,灘旁石有仙人跡。

流倒藤灘 在崇善里,長一里。

溪口灘 在崇善里。水平,舟楫無患。

芒洲灘 在崇善里,旁有嶙石。

石圳灘 在崇善里。長二里,水中石多巉巖,水漲多溺舟。

東淵灘 在崇善里石圳灘之下。

蘆瀨灘 在縣西鳳池澗之下。水急而直,行舟快利可觀,為八景之一。

學前灘 在縣治東南儒學前。有二港水,港水涸舟運不通。

葛盤灘 在坊、永安二里之間。旁有巨石磐可垂釣;中有深潭,水漲多覆舟。

桶鉤灘 在長泰里,又名柳巷灘。

石佛前灘 在長泰里。旁有巨石如佛狀,故名。

參峒灘 在長泰里。水平,行舟無滯。

夾門灘 在長泰里。長一里,石多水險。

象前灘 在長泰里。水中石多險惡,旁有山如象形臨溪,故名。

溪友灘 在長泰里。有一港,水大舟由大港,水涸由小港。中有犁壁石甚峭,舟人慎之。

西淵灘 在長泰里,不妨舟運。

田隙灘 在長泰里南安縣界,灘狹而急。

溫湯

《博物志》:“凡水源有石流黃,其泉則溫湯、溫泉也。”《三秦記》:“驪山湯,以牲祭之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安溪湯泉存者凡六處,各考注于下:

蓬溪湯 在崇善里溪旁,舊名便付湯。

橫山湯 在感化里。石砌有亭,歲久傾圯。國朝洪武辛巳,主簿劉文忠砌池重建。宣德乙卯,里人建石橋下旁。景泰五年,李炳重修。

金 湯 在依仁里龍門溪旁,舊名上湯。

葉 湯 在依仁里龍門溪旁,舊名下湯。

大深湯 在感德里大溪村。

溫泉湯 在龍興里唐家村。

坑冶(附)

龍崇銀場 在崇信里。宋熙寧二年發礦,元豐元年封閉,久廢。

清洋鐵場 在龍興里。宋熙寧開,今廢。

鐵礦山鐵場 在感德里,地名潘田。立鐵爐八座扇煉,遞年納課,今爐廢而課猶存。

四、形勝

古之圣王,辨方正位,建置疆域,必據山川形勝,或背邙而面洛,或襟江而帶湖,皆相度其地,非徒為美觀也。安溪亦泉郡西南勝地,古人云:“在德不在險。”此又司民社者所當知也。志《形勝》。

東瀕溟海,西北連汀、漳。(宋《本志》)

三峰玉峙,一水環回。(詹清隱《縣記》)

黃龍內顧,朱鳳后翔。(同上)

發岡自乾、亥而來,轉勢從辛、兌而入,向丙、巳以奉離明之化,流寅、甲以伸震疊之威。(同上)

北自仙游、永春來,由坎峰逆上乾戌,回轉為壬。(地理家云)

其東有展旗山,西有麗碧山以為輔翼。東南則金龜山以填水口。一峰峙立,分為兩翼,若鳳翥然。鳳山之北,則高旗、高蓋諸山,相為盤薄。(《泉州府志》)

縣郭四依山,清流下如駛。(朱晦翁留安溪詩)

鳳麓春陰、龍津夜月、閬巖夕照、薛坂曉霞、蘆瀨行舟、葛磐坐釣、東皋漁舍、南市酒家。(《舊志》八景)

山深窅而袤長,虛靜而廣漠,珍禽奇羽集于中者尤多。(《郡志》)

山水環合。(《八閩通志》)

大溪橫流,龍山拱峙。金龜之東為三公峰,其下為黃龍渡。由陸而至者必出其途,由水而運者必會流而下,真東南形勝之地也。(《舊志》)

五、疆域

先王建邦國,必制其封域,正其疆界,使司民者各專所守,而不至于虞芮之爭、汶陽之侵也。安溪僻在溫陵之西,周圍廣袤三百一十七里,官知固守,民樂安居。志《疆域》。

疆域之內,地理之至到輿陸之所經:

東至南安縣界二十五里(以高田山為界)。

西至龍溪縣界一百六十里(以銀場為界)。

南至南安縣界一十里(以筆架山為界)。

北至永春縣界五十五里(以吉漈嶺為界)。

東南至南安縣界二十五里(以大宇橋為界)。

東北至南安縣界二十五里(以眉田山為界)。

西南至同安縣界六十里(以東嶺為界)。

西北至漳平縣界一百五十里(以龜銅地為界)。

東至泉州府一百五里,至省城五百一十五里,至南京三千三百六十里,至京師七千三百六十里。

水源之所出,流派之所經,凡二支:

一支自北由常樂里建口渡,至于來蘇里下林渡(感德之鐵礦、常樂之覆鼎等山諸水至渡,未可以舟,及還集之釉吹壬街釧狹髦料鋁侄桑緩籩墼聳紀 ;由下林渡至于龍興里源口渡(來蘇里之升平山諸水至渡,稍下為淵灘,當溪阻石數百丈,水從石罅而出,舊時舟運止源口渡。正統間,邑人李森鑿而通之,今至下林渡);由源口渡,至于縣治西北吳埔渡(龍興里之白葉坑山、后洋山,崇善里之陽益山、大帽山諸水皆至渡)。

一支自西北由崇信里、新康里、新溪里、依仁里至大洋渡,歸薛坂渡(崇信里之北巖山、根竹山、吟詩山,新溪里之龍蹤山、羅巖山諸水,皆自新溪里至渡。依仁里之烏巖山、龍塘山諸水,又自上湯橋、西洋橋至渡;下為澳下灘,不可以舟;下五里為澳下渡,通小舟;又下為凌淵渡,溪流稍大,歸于薛坂);吳埔、薛坂二渡又合為一,入常洲渡、黃龍渡,環繞于縣(古號水城);東下羅渡至南安縣珠淵渡,抵晉江入于海(自珠淵以下皆平水,可夜航至郡)。

又,九峰山水,逆流自東北入漳州龍溪縣九龍江。其同發山有水別派逆流,自西北入漳州長泰縣,不入常洲渡。

六、屯堡

用兵者,坐勝為奇;制敵者,據險為先。故漢將斃虜,屯卒金城;元師侵宋,筑堡鶴山。安溪崇山茂林之區,時有盜警,其潛聚出入,各據要害,使非置堡守御,以扼其沖,則何以伸震疊之威,而豫暴客之防哉!志《屯堡》。

白葉坂堡 在崇信里白葉坂口。按:嘉靖二十六年,賊首陳日暉聚黨據覆鼎諸崗,不時出掠,路皆經由于此。僉事余公爌親搗其穴,乃知此地為賊沖,遂具奏筑堡以扼之。既得請,知縣汪公瑀提督力成其事,乃以官銀分給各里十班,依丈營造。其制依山設險,圍以石城。周環一百三十丈,上覆樓房,以棲屯兵。中蓋分司廳一座,東為巡檢司,移源口渡巡司就之,而以弓兵一百名隸焉;西為守御千戶所,以泉州衛千戶點撥,而以輸戍官軍二百名隸焉;兩兵協鎮,足以彈壓奸萌。誠使司職事者,皆能謹巡邏,時盤詰,則汀、永諸寇,亦當從此稍緝矣。但泉軍遠戌山中,地無米市,未免裹糧以行,雖嘗制以文官稽察,而私放之弊,終亦難逭。聞諸父老言:“當以本縣原派永寧倉本邑米二千九百六十石,還納本縣,俟戌軍入堡經縣之日,唱名關支,軍到則得支糧,若虛名則難得米。既可以省其遠帶之勞,亦可以杜其賣放之弊矣,一舉兩得,是為良策;假欲置之本堡,又恐事或不測,反為盜糧之資耳。”蓋本縣先因無軍,故糧米轉輸外衛,以給軍餉;今既設堡,反仍舊漕運于晉江之地,而府中軍士卻帶糧入戌,事涉顛倒,法所當更。且戍軍二百名,年該米二千八十石,方之原納永寧倉額數,亦頗相當。為當道者,誠能將廣平倉米撥納永寧倉,安溪派于永寧倉者取回本縣,則里催飛輓之役,一旦可蠲,而軍士齊戌之法,百年不廢,寧非官民之大利哉。

白葉坂田 (附):貫崇信里白葉坂坑口等處,為窩家賊田。分巡余公爌題準沒官,知縣汪瑀親行丈量,得田二百三十四畝七厘,分給弓兵屯種,年征其稅,以備兵餉。后以官軍耕種不便,知縣汪瑀準其訴,擬照役官田,則募附近居民分佃入租,申詳分巡道汪,轉詳察院曾依擬,見立白葉坂堡,編入崇信里云。

七、隘塹

古設險以守國,重門以御暴,則城郭、隘塹之制,有民社者所不容緩者也。安溪僻在泉郡西,舊無城池,但立隘以固守一邑。志《隘塹》。

安溪縣本南安地。唐咸通五年,析西二鄉置小溪場。場左右兩營,西北為土塹,置二石隘門,自縣東溪延鳳山,直抵縣西鳳池橋,延袤二千二百一十一丈(建置年月無考)。宋紹興間,有將校胡安,嘗于西隘射退巨魁,邑賴以全。慶元間,知縣葉有秩,更置東隘門,名曰“朝天”。寶慶間,邑人主簿黃商楫,乃倡為建樓于上,更名“行春”,西隘門名曰“通安”。嘉定間,知縣謝映復修。寶慶元年,邑人縣尉黃始振,乃倡為建樓于上。土塹歲久傾圯,而石門舊基尚存。

國朝正德間,知縣王廷佐重建。又建南隘門,扁曰“迎恩亭”(今更名龍津樓)。東曰“迎仙閣”(即下隘門),西曰“瑞妝亭”(即上隘門,余小門遷徙無常,不復紀)。

東嶺隘 在依仁里東嶺山之下,與同安連界。正德十年,知縣彭黃建。

典林隘 在崇信里,通長泰縣。正德十一年,知縣彭黃建。

眉田隘 在龍涓里,通潮、漳二州。正德十三年,知縣張俊建。

大深隘 在感德里,通石珠嶺及漳平縣界。弘治四年,強賊溫文進立寨于此。正德十年,知縣彭黃建。

磨槍隘 在新康里,與長泰縣連界。正德十三年,知縣張俊建。

打鼓隘 在來蘇里打鼓嶺之下。嘉靖三年,強賊新大總于此匝營。正德十六年,知縣龔穎建。

東溪隘 在崇善里卓埔山之下,通永春界。嘉靖元年,知縣龔穎建。

燕尾隘 在龍涓里,通龍溪縣界。嘉靖二年,知縣龔穎建。

鰲嶺隘 在崇信里軍寨山之下,通龍溪縣界。正德十年,知縣彭黃建。

白泥隘 在長泰里,與南安連界,通晉江,抵府城。嘉靖二年,知縣龔穎建。今廢,有木柵在焉。

桃舟隘 感德、常樂二里之間,西通長泰,北接永春,實盜賊往來之沖。知縣汪瑀,擬于白葉堡弓兵內,撥三十名分番防守,量置公館、營房,以棲兵卒。申請分巡道汪,轉詳察院曾,俱已依擬,方今興造。

以上十一隘。

八、鄉里

《地提總》“鄉之為言,向也,眾所向也;里之為言也,眾所止也。”古者五十家為一里,萬二千五百家為鄉。至漢,十里一亭,十亭一鄉,鄉置三老,職教化之事。故敬敏仁恤之書于閭,孝弟姻睦書于族,德行道藝之書于黨,此周人之教也。今朝之制,分里編戶,有鄉、有里、有都,遠近民相率為善,此先王建國遺制也。志《鄉里》。

在 坊

置縣之初,增以南安近地,析為四鄉,統十六里十有八都。國朝始以在縣治為坊,鄉及里仍舊,而無都。凡統圖四十有二,后省為一坊十五里,統圖一十七。

歸善鄉

長泰里一圖 在縣東一十里,舊為第一都。

永安里一圖 在縣治南隔渡,舊為第二都。

光德里一圖 在縣西五里,舊為第三、四都。

依仁里一圖 在縣西南二十里,舊為第五都。

積德鄉

新溪里一圖 在縣西北二十里,舊為第六都。

新康里一圖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為第八都。

崇信里一圖 在縣西北八十里,舊為第八都。

龍涓里一圖 在縣西北一百里,舊為第九都。

金田鄉

龍興里一圖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為第十都。

還集里一圖 在縣西北七十里,舊為第十一、十二都。

還集里二圖 在縣西北七十五里,嘉靖元年分析。

感德里一圖 在縣西八十里,舊為十三都。

常樂里一圖 在縣東北八十里,舊為第十四都。

修仁鄉

感化里一圖 在縣北五十里,舊為第十五都。

來蘇里一圖 在縣東北五十里,舊為第十六都。

崇善里一圖 在縣東北四十里。舊有清源里,為第十七都,而崇善里為第十八都。國朝正統間,始以清源并歸本里。

已上四鄉一十七里,遠近不一,居民善惡不同。嘉靖六年,知縣黃懌,申明圣諭,及仿藍田呂氏、古靈陳氏,作《鄉約》一篇,頒示居民讀《約》法:

首讀圣諭曰:“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莫作非為。”

次讀藍田呂氏鄉約曰:“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

次又讀古靈陳氏教詞曰:“為吾民者,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夫婦有恩,男女有別,子弟有學,鄉閭有禮,貧窮患難親戚相救,婚姻死喪鄰保相助,無墮農業,無作盜賊,無學賭博,無好爭訟,無以惡凌善,無以富吞貧,行者讓路,耕者讓畔,斑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則為禮義之俗矣。”

終讀本縣禁約曰:“一禁火葬,二禁賭博,三禁教唆詞訟,四禁投獻田地,五禁男女混雜,六禁僧道娶妻,七禁私開爐冶,八禁盜宰耕牛,九禁偽造假銀,十禁般演雜劇,十一禁社保受狀,十二禁教讀鄉談,十三禁元宵觀燈,十四禁端午競渡。是皆責之約正,用以督勸。”

九、風俗

觀赤子始生,其啼聲則一,及其既長,言語不同,暨所嗜亦異,非其所習然歟?風俗之有系于習也尚矣!安溪之俗,或醇或漓,因人變化雖不同,然亦顧司政、教者所以導之何如耳。故書,俾觀風者,知所教焉。志《風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油市| 平乡县| 屏边| 博爱县| 鞍山市| 尚义县| 丹江口市| 晋城| 平南县| 大安市| 中牟县| 高台县| 横峰县| 长子县| 安吉县| 淮阳县| 库车县| 鄂托克旗| 黄龙县| 尚义县| 白河县| 惠来县| 商南县| 都江堰市| 棋牌| 河间市| 奇台县| 方城县| 安顺市| 华坪县| 边坝县| 乐至县| 博爱县| 青铜峡市| 镇沅| 小金县| 汉阴县| 江阴市| 观塘区| 普宁市| 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