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地輿類(1)

  • 安溪縣志
  • 林有年
  • 4857字
  • 2015-11-06 11:03:02

地輿,述職方也。民依方以生,君制方以理,故首“建置沿革”,而考究其置縣之始;次“星野”,以觀變也;次“山川”、“形勝”,以定方也;次“疆域”、“隘塹”、“鄉里”,以居民也;次“風俗”,以定習也;次“土田”,重所天也;次“戶口”,重民數也;上賴下以供,故次“土產”,次“貢賦”,而君國有需;民賴水以耕,故次“水利”,次“井泉”,而旱澇有備;“坊表”之立,使民知所勸勉;“橋渡”之設,使民免于徒涉,故又次之。為《地輿類》第一,其目十八。

一、建置

先王封建,地有定則,民有常居,此長治久安之計,萬古不可易者也。自秦罷封建、立郡縣以來,土地分裂廢置。安溪自隋迄今遠矣,歷代因時立制,沿革不同。今據《郡志》而考訂之,使后來有所考焉。志《建置》。

安溪縣在泉州府西一百十五里,本隋南安地。唐咸通五年,析西二鄉置小溪場。五代周顯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南唐使詹敦仁監場事,以“地沃人稠,溪通舟楫,可置縣”請于清源節度使留從效,從之,遂置縣治。宣和三年,寇盜蜂起睦州清溪洞,時惡其名,改為安溪。

元仍舊。

國朝因之,屬泉州府,統四鄉,編戶一十七里。

二、星野

分野之說,其來尚矣。自《周禮》、《春秋傳》以及歷代史志,莫不備載。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象相去,雖若絕遠,而感召災祥,捷于影響。郎官職宰百里,上應列宿分星之地,所以觀天象、驗災祥,則政治之得失可知矣。志《星野》。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而《史記正義》及兩漢、晉、隋、唐、宋歷代史書,皆以斗、牛、女三星為吳越之分。唐一行以山河兩戒推之,所謂南紀者,東循嶺儌、東甌、閩中,蓋在云漢下流之國。(唐書《天文志》云:“一行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北戒自三危至朝鮮,是謂北紀,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岷嶓至東甌、閩中,是謂南紀,所以限蠻夷也。”故《星傳》謂:“北戒為胡門,南戒為越門。”)但吳越之地在南,而星紀在北,其相配之理有未明焉。賈公彥以諸國始封之日,歲星所在為其分。(蓋吳越受封之日,歲在斗牛之次也。)鄭夾漈則有:“古人封國,命以主祭之說。”(如商丘主辰、大夏主參之類,則吳越之封,亦主斗、牛、女之祀也。)太史蘇伯衡謂:“一行之言疏遠,天有三垣,紫微、太微皆將相輔弼之位,天市下垣而列國星宿在焉。”(垣之星曰“吳越”,其余則宋、燕、齊、魏諸第六國及東海、南海、河間、河中,凡二十二里。)蓋地有是形則有星。(地有吳越諸國之形,而天有市垣諸國之星,如水火金木土之形在地,而其象在天為五星也。)曰分野者,指列星所屬之分而言,初不謂地也,(列國各有星,而十二次又為列星所屬之分,所謂星土者也。其國在此,而星在彼,雖不相配,而其象未嘗不相屬。)

國朝《天文志》以閩郡邑并屬斗、牛之分,《一統志》則以為牛、女之分。諸說各明一理,皆不可廢。備錄之,以俟君子考焉。

三、山川

名山大川,鐘靈毓秀,功用非小。況封內山川,亦守土者之所有事。安溪僻落一隅,而山巖溪洞,秀麗澄瑩,皆可書也。志《山川》。

《爾雅》云:“土高有石曰山。”釋云:“山,產也。言生產萬物,山頂曰‘冢’,山脊曰‘崗’,大而高者曰‘嵩’,小而高者曰‘岑’,銳而高者曰‘嶠’,卑而夭者曰‘扈’,小而眾者曰‘巍’,有草木曰‘岵’,無草木曰

‘垓’。”安溪之山,分光展勢,翠黛畫屏,其大而有名者凡五十四山,各考注其下:

鳳 山 在縣治北,一峰峙立,分為兩翼,若鳳翥然,故名。一名鳳髻山,又名展旗山,實縣治之主山,一方之巨鎮也。文鳳山山人序略曰:“山深窅而袤長,虛靜而廣漠,珍禽奇羽集于中尤多。故曰鳳山。”

黃龍山 在永安里,又名登高山。上有石如帽、如床幾狀。重九之日,人多登眺,下有黃龍津,又名龍津山。

三公峰 在永安里,一名麗碧山,又名文筆峰。其山三峰,中差低,兩旁高聳,似“公”字。登其頂,可望見海,峰之旁有龍水巖。東峰之頂有池,大旱不竭,石棋盤古跡在焉。

駟馬山 在新溪里,勢若駟馬奔騰,故名。

北觀山 在永安里北地灣邊。其山有石筍,高五丈,曰“牛心石”。

金龜山 在永安里,邑之水口山也。其形如龜,舊有讖:“龍向江頭躍頭角,龜向東纏開祥瑞。”謂黃龍、金龜二山也。

黃檗山 在永安里,一名南山,又名午山。地理家目為應真山,為一邑眾山之宗。谷邃林深,有神仙靈跡。山之半有五峰巖,近為泉宦混管,樹木砍殆盡,山反失秀。

產坑山 在永安里,乃宋處士周樸所居之所。其前有塘,又名周塘山。

象 山 在永安里,南安界,又名象運山。

林尾山 在永安里,舊有漏澤園。

宮 山 在永安里,里有磐石,可坐數十人,石中空虛形如宮,故名。

牝牡山 在永安里,因此牝牡山俗呼為“公母林”,今呼“方母林”,誤矣。

旗 山 在永安里,山勢逶迤,若旗之掩映然,又名馬旗山。

閬 山 在永安里,俗名“浪來山”,以山勢之來似浪,故名。

高田山 在長泰里,即南安界之高田山也。

羅漢山 在長泰里,山下為羅渡。

大眉、小眉山 在長泰里,其形如眉,故名,又名眉田山。黃銳有詩,見《文章志》。

蓬萊山 在崇善里,有清水巖,巖之下出泉,四時不竭。

白葉坑山 在龍興里,產白竹葉,故名。

陽益山 在龍興里之東。

高旗山 在常樂里,其形如旗。

南斗山 在還集里,上有六小山,布列如南斗,故名,其后有巖。

后洋山 在龍興里,其山最高,下有大洋田,一名大洋山。

雙髻山 在感化里,一名碧翠山,即魁星巖山,二峰壁立如髻,勢甚峭絕。

天馬山 在龍興里,山形馳逐如馬奔狀,故名天馬山。

陳五郎山 在感化里,其山最高。登其巔,晴明遠眺可見海。上有石平廣,裂痕如砌,有仙人跡,舊名仙涉庭。下有龍潭,天旱祈雨,輒應。

翠屏山 在感化里,一名大尖山,其山嶙峋蒼翠。舊有道人因山蓋屋。又曰太山巖。

小尖山 在感化里,大尖之東。道人黃勝惠自永春來,居于此。

三笏山 在龍興里,三山并峙,故名。

覆鼎山 在常樂里,永春縣界,形似覆鼎。

鱟 山 在來蘇里,形如鱟魚。山上多石,下有廟,又名猴山。

升平山 在來蘇里,鱟山之旁。

東甲山 在來蘇里,升平山之旁。

鐵礦山 在感德里,產鐵,故名。

桃洲山 在感德里,鐵礦山之旁。

雪 山 在感化里,古有廟。舊《圖經》云:“山上有積雪。歲旱禱之,若巖溜滴瀝,即雨。”

同發山 在還集里,其山兩峰巃嵸,為一里之最,又名銅鈸山。

朝天山 在還集里,山高,勢若插天然。

坑源山 在還集里,兩旁高聳百余丈,中一坑深。上有普陀廟。

佛天山 在崇信里,其形如佛,又名佛耳山。詹清隱愛此山之勝而隱焉。

九峰山 在崇信里,佛耳山之前。詹清隱作望云亭對之,目曰:“九仙山”。

北巖山 在崇信里,上有石鼓、石棋盤古跡在焉。

虎耽山 在龍興里,俗名虎空山。

龍蹤山 在新康里,山勢蜿蜒,石上有龍跡,故名。下有廟。

石鼓山 在龍涓里。舊傳:有仙抱石如鼓置石盤上。下有穴,廣丈余,有石如兔,仰首望石鼓。俗謂“玉兔望月”。有仙人手抱痕及臍跡尚存。

筆架山 在龍涓里,三峰并秀,形如筆架。

彌勒山 在新康里之東,高大圓頂,形如彌勒佛,為一里之鎮。

龍塘山 在依仁里,下有龍王廟。

龍門山 在依仁里,山勢若崖,兩石夾峙如門,古“龍門驛”以此得名。

盧 山 在依仁里,盧禪師所居之地,因以盧名山,山下有上乘、凈果、超覺三院。

鐵峰山 在依仁里,其山高聳,山頂石起數丈如鐵砧,俗名“鐵砧山”。

荷葉山 在依仁里,形似荷葉,故名。

白菊山 在依仁里,山多白石,望之如菊。

烏巖山 在依仁里,下有青林巖。

地理相隔,辟山通之,遠近高卑,悉因山勢,商賈貿

易,往來無阻。昔張九齡開大庾嶺,至今人德之。安溪四通多嶺,而開砌之力,亦有司所當知者,凡九嶺,各考注于下:

大 嶺 在縣西北,通崇善、感化里及永春縣。

寓思嶺 界在龍興、感化二里。

吟詩嶺 在崇信里。

石人嶺 在崇信里,嶺上有巨石,形如人。

龍門嶺 在依仁里,路通同安。

東 嶺 在依仁里,通同安界。

磨槍嶺 在新康里,山嶺險山戲,通長泰縣界。

打鼓嶺 在來蘇里,通永春界。

石梯嶺 在龍涓里,巨石高峻,有五十余層。

山產萬物,石多為巖。古今高士,登眺舒懷,輒形諸題

詠。安溪峭壁懸崖,云藏霞映,其勝者凡二十四巖,各考注于下:

龍水巖 在永安里三公峰旁。宋令陳復齋扁曰“定公巖”,蓋鄉民供奉定公佛也。

五峰巖 在永安里午山旁。宋釋頭陀所居,又名頭陀山。

仙姑巖 在永安里閬山巖、五峰巖之間。相傳有馬氏女入巖中采花成仙,故名仙姑。宋有扶風馬大仙廟。

閬苑巖 在永安里閬山之半,陳普足顯跡于此。巖后有巨石,中罅,其上平廣可坐數十人。

清水巖 在崇善里,即蓬萊山巖也。宋紹興間建,道人陳普足居此。巖之左有清泉,四時不竭。士夫多題詠,見《文章志》。

太山巖 在感化里,即翠屏山巖也,道人黃惠勝居此,鄉人為堂以祀。隆興間,主簿葉延壽題云:“自昔吾泉出異僧,清溪今又兩巖興。”兩巖,謂太山、清水二巖也。

魁星巖 在感化里碧翠山之半,又名碧翠巖。

獅子巖 在感化里,舊名歐巖。宋淳熙間,道人張法慈創居。

惠林巖 在來蘇里。宋乾道庚寅,崔道人集眾修行之地。嘉定辛未,陳復齋扁額“惠林”,又名月峰巖。

達磨巖 在還集里。本名玳瑁巖,宋僧達磨創居,故又名達磨巖。有石獅,陳復齋扁“獅子峰”三字。

太湖巖 在還集里,宋道人張道源創居。巖有大石,高數丈,立于左,有數簇立于右,有石龜、石狗、石蛇異跡。

九仙巖 在崇信里。宋有名僧來此,一日騰空而去。又名羅漢巖,又名羅漢山。

烏石巖 在龍涓里。其石如屋,方圓十余丈,宋釋頭陀居之,名曰“護國巖”。巖東有小竇,相傳其中出米,僅贍居巖者。后人鑿而大之,遂不復有。

洪恩巖 在新康里。巖右有漈水百余丈,樹林幽靜,人稱勝景。

碧水巖 在新溪里。巖背有石,可容百余人,水出于下,號曰“碧水”。

瑞蓮巖 在依仁里烏巖山下。有石室可容二百余人,前有池,曾出雙蓮。下有法輪、惠巖、凈土三院,或云垂綾巖。

青林巖 在依仁里貴湖烏巖山下,今名龍安巖。前有石筍卓立溪心。五季間,有清豁禪師居于此。宋淳熙八年,道人了員跡其石,結茅為舍,后拓為殿堂。陳復齋記之。

慈濟巖 在依仁里鐵峰山。

大平巖 在崇善里。

水湖巖 在光德里。

新 巖 在光德里。

圣泉巖 在新溪里。

天寧巖 在還集里朝天山之巔。

《物理論》:“土精為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胳之生爪牙也。”《博物志》云:“地以石為骨,六帖月林國,有石方數百里,光明澄徹,可鑒人肺腑。人有疾,輒照其形。”此非地之精乎?安溪之石,奇形怪狀,大而有名者凡九石,各考注于下:

紗帽石 在縣治藍溪之旁,以形似故名。

蓮花石 在永安里月娘潭中,石出水高三丈余。

應 石 在新溪里駟馬山。石廣二十余丈,人呼之則應。

虎跳石 在崇善里。蓬溪中有四石,高丈余,有巨人跡及虎跡,俗名仙人跳。

驛口石 在依仁里舊龍門驛口,故名。其石高百余丈,有仙人跡在。

白胸石 在新康里,略似人形。天旱,石帶白云則雨,農家以此為驗。

龍虎石 在新溪里赤嶺鄉。兩石相對,一高而青,一伏而白,俗呼龍虎石。

仙人臺石 在還集里。石臺高峭,垂漈百丈,水聲如雷。上有柑橘、桃李、仙人跡在焉。

芹 石 在新溪里,分守吳公鐫“芹石”二字。

《爾雅》云:“水注川曰溪。”諸山之水,歸而合流,有燕尾之分,可通舟楫。安溪急灘清湍,水聲波影,惟藍溪為大。凡四溪,各考注于下:

藍 溪 在縣治南,即龍津渡。發源萬山中,環繞一邑,水清而瑩。

下湖溪 在還集里。自銅鈸山發源,下至龍興里。

湖頭溪 在感化、來蘇二里之間,乃藍溪之上流。相去五十余里,溪水深廣,旁居稠密,舟楫往來不絕。

龍潭溪 在龍興里,通舟楫抵源口渡。

灣,水之曲流也。安溪清流,屈曲者多,特錄此灣,因其有狀元之讖也。泉州,宋紹興三十年狀元梁克家,慶元五年曾從龍,迨今久矣,時當再出。錄之,蓋有期待之意也。今考注于下:

北地灣  在縣治東北觀山下,溪流回環縣治如玉帶。相傳古讖:“水流北地灣,安溪出狀元。”

深水曰潭。《杜詩》云:“清溪光有蛟龍窟。”言龍潛之所,歲旱禱雨而龍出焉。唐韋堅為水陸運使,開廣運潭以通漕,帝大悅,是利舟楫也。安溪澄清碧瑩凡六潭,各考注于下:

黃 潭 在縣治東五里許大溪之中。

月娘潭 在永安里閬山巖下。相傳下有大鐘,陰雨則浮。大旱而雩,有黿出波心即雨。或呼為月潭,蓋其形如半月也。

白瀨龍潭 界在來蘇、感化二里。旱鳴則雨,雨鳴則晴。

龍蹤廟潭 在新康里。潭之側有巨石,石有龍跡。

龍塘廟潭 在依仁里。由大洋至龍門嶺,有廟潭懸瀑數十尺,二石壁夾立,闊可二丈,前有拜石。舊傳嘗禱雨,有龍見。今遇旱禱之輒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源县| 台前县| 酒泉市| 库尔勒市| 三穗县| 高淳县| 怀化市| 滦南县| 宝丰县| 崇仁县| 江门市| 茶陵县| 桐梓县| 娱乐| 赤峰市| 三穗县| 丰顺县| 远安县| 垦利县| 丰顺县| 海盐县| 公主岭市| 东丰县| 博湖县| 和政县| 涡阳县| 错那县| 汝城县| 富阳市| 台湾省| 扶绥县| 交口县| 惠州市| 搜索| 连州市| 宿松县| 玉树县| 福清市| 资中县| 永清县| 平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