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規制類(1)
- 安溪縣志
- 林有年
- 2723字
- 2015-11-06 11:03:02
都邑建制,必備規制。公署所以出政也。壇壝、祠廟,義崇祭報,政之大也。陰陽、醫局、倉亭、鋪館,政之屬也。寺觀以廬緇羽之流,亭榭以紀名人之跡,故次“寺觀”、次“亭榭”,作《規制類》第二,其目有五。
一、公署
國家建官圖治,必設公署以居之。居之,必有位。位,政之建也。署,位之表也。署以表位,位以建政,古之制也。志《公署》。
行署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城隍廟右。國朝正統五年,知縣邵公陽重建公堂、后堂、廠房,共八間。嘉靖八年,知縣黃懌建廚房二間。
府 館 在縣治東,城隍廟左,原系布政分司。國朝正
統五年,知縣邵公陽重建公堂三間、后堂三間及兩旁廚
舍各一間。
縣署
縣 治 在鳳山之下。五代周顯德二年,詹敦仁請立縣治。宋紹興、嘉定、淳祐間,縣令韋能惠、陳宓、黃堅叟、趙盞夫及至元間縣尹何克明相繼重建。國朝洪武、正統年間,知縣侯士舉、潘靖復相繼修建。正統十四年毀于寇,惟儀門獨存。景泰間,邑人李森捐資助建正廳。天順間,知縣楊紀復建后堂、譙樓,并修六房。天順七年,典史謝日新始是暮廳。
縣正廳 詹敦仁初建。紹興二十三年,縣令韋能惠重建。紹熙五年,縣令昭先修之。廳后有堂三間,扁曰“吏隱”。吳丙曰“美錦”。咸淳間,縣令林泳扁曰:“琴堂”。俱久廢。國朝正德間,知縣龔穎、嘉靖間知縣黃懌相繼修之,扁曰“琴堂”, 日久而漸壞,至于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汪瑀從而飾之,改其扁曰“清慎勤”。
幕 廳 宋尉廳在丞廳之左。國朝,建縣廳之東,扁曰“贊政”。
吏 舍 在縣廳前。東為吏、戶、禮,西為兵、刑、工。
戒石亭 在縣廳前甬道中。銘曰“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儀 門 五間。天順間知縣楊紀建。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汪瑀修。
譙 樓 古者,國無大小,必為臺門。后世易之以樓,亦諸文三門之制,禮以高為貴之意,所以嚴等威重教令也。安溪譙樓久傾圯。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汪瑀重修,有聯句云:“頭上即青天,夜月滿樓如鑒照;眼前皆赤子,春風到處盡弦歌。”前知縣黃懌有聯云:“鐘聲震動江山曉,鼓韻調和天地春。”
三省堂 先儒謂:“當官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縣汪瑀既扁于堂,又懼其懈,乃復扁“三省”于堂后,以寓退省之意。教諭李錀記。
知縣衙 在縣廳后。嘉靖二十四年知縣易廣禮再建后衙一座、亭一座。二十八年知縣汪瑀重加修飾。
清軍館 在縣廳西,今廢。
典史衙 在縣治東。國朝嘉靖二年;典史涂璽建。
咨賢堂 在典史衙之東。嘉靖十六年,典史鄒奇建。
架閣庫 舊在廳事之右,謂之“省庫”。陳復齋有聯云:“得從膏血里,安用鬼神知。”又有常平庫在廳事之左。俱廢。惟架閣庫見存。在廳后之東,見一間。
縣 獄 宋在縣內西。有勘廳三間,扁曰“盡心”,咸淳五年修,改名“求生堂”。下為兩廊、四囚房。國朝建在儀門內,西四間,今獄門改譙樓西內。
公 廨 在縣治內。東西六房,吏分居焉,
申明亭 在儀門外左。
旌善亭 在儀門外右。
屬署
源口渡巡檢司 宋大中祥符間,泉州提刑奏置巡檢司于永春、德化,始議寨于永春,凡三議,卒于德化左嶺下五州輻輳,遂即其地建司。元豐三年,遷于德化西云峰里丘店村,主德化、永春、安溪,謂之“三縣寨”。其后,設于本縣龍興里,專屬本縣。國朝嘗裁省。正統五年,知縣邵公陽具奏重設。正統十一年,巡檢馬郁建公堂三間。后壞,巡檢陳文舉重建。嘉靖二十八年,題準以巡檢司,移入白葉堡守御,但印信猶未改鑄頒降。
白葉坂守御千戶 在白葉堡城內。泉州衛千戶點委帶泉州衛軍二百名屯戌,一年一替。
陰陽學 嘉靖二十二年,本府通判陳堯典署縣事,始將縣前鋪改建在直街。
醫 學 未建。
僧會司 未建。
道會司 未建。
倉
預備倉 古有“義倉”、有“社倉”。安溪預備倉四所。南北二倉,俱在縣治內之東。西倉在還集里。東倉先在感化里,今移入縣治東,將上司發下贓罰及本縣贓罰銀兩,遇豐稔之年,收買稻谷儲倉,以備賑濟。
際留倉 在縣治東。貯官吏俸米。
儒學倉 在本學。貯師生俸廩。
鋪
縣前鋪 在龍津觀西。
公母林鋪 在永安里。久壞。嘉靖三十年,知縣汪瑀重建。
羅渡鋪 在長泰里。正德十五年,知縣龔穎重建。嘉靖三十年,知縣汪瑀重修。
演武場 附:古者,寓兵于農,閑則練習,有警則分布守御,所以衛民也。安溪縣舊有閱武亭,紹定王辰,縣尉趙汝淞建。寶祐六年,趙必穟修之。咸淳五年,吳幼角重修。久廢。國朝正德間,縣令王廷佐建縣治南。正德十六年,知縣龔穎重修,改今名焉。
養濟院 附:古為“居養院”,元為“孤老院”,洪武二年始改今名。舊在鳳池橋西南,立屋十四房,擇縣之謹厚者二人掌之。每歲取廢寺粟若干石以養之。病給之藥,死惠之棺。院廢。嘉靖六年,知縣黃懌建在永安里。
惠民藥局 附:宋置藥局。元大德間,立官保良醫主之。安溪惠民藥局原在縣左,宋時建。嘉定庚午,始為“和劑局”。于中門內,招明醫一人修制,吏一人佐之,掌出入籍。寶祐間,知縣趙汝改每歲于秋日,令兩庵道人循行遍施。國朝設局,立醫學訓科一員主之。久廢。嘉靖六年,知縣黃懌改滛祠一所,扁曰“濟生堂”,在縣治東。
漏澤園 附:宋崇寧中,令州縣以常平錢置漏澤園。安溪民貧,或有火化而置之溝壑者,良可哀也。嘉靖六年,知縣黃懌始設在永安里。廣六畝,環以石徹。地蓋謝志道獻者。
觀瀾公館 附:在依仁里,里人沈璋建。本業學之地,時為官府往來駐節,故名“公館”。
鳳山書院
二、壇壝
國朝仿古制禮,建立壇壝。祀社稷于西郊,陰之盛也。祀山川、風云、雷雨于南郊,陽之盛也。祀邑厲于北郊,陰之極也。若城隍、土神為一邑之主,地道也。故于山川、風云、雷雨并壇而祀之,用致祈報之誠,無非所以為民也。志《壇壝》。
社稷壇 在縣西,北向,中為壇,四方,廣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寸,出階各三級。壇下北深九丈五尺。東、西、南各五丈。瘞次在其西北,以垣繞之,立四紅門,由北門入。石為主,長二尺五寸,方一尺,埋于壇南正中,去壇二尺五寸,上員尖,余埋土中。西建神廚、齋所各三間,宋紹興間,縣令李著建之。正統九年,知縣路亨,成化間知縣方汝榮重修。每年春秋二祭。
風云、雷云、山川壇 在縣西南,南向,制與社稷同。洪武元年欽奉圣旨,祀山川,若府、若州、若縣一般祭祀。至六年,以風云、雷雨、山川之神共為一壇合祭。后又以城隍合祭,于壇東建神廚、齋所各三間。正統九年,知縣路亨重建。成化間,知縣方汝榮重修。每歲春秋二祭。
邑厲壇 在縣治北。南向,周圍八丈四尺,高二尺四寸,前出階二級。南深六丈三尺,北深一丈二尺,東、西各廣三丈六尺。繞以垣墻,前立門額。國朝洪武初年建。正統間,僉事陳祚命、知縣路亨修。成化間,知縣方汝榮重修。每歲三月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
鄉厲壇 祭一鄉之厲。洪武八年,每里各設一所,四周土墻,中筑土臺一座。祭與邑厲壇同日,里中父老,備物致祭。
三、廟祠
邑之土神,陰司禍福,有保障之責,廟食茲土,祀典紀焉。若生而有功于民者,死則民思而祀之,示不忘也。故祭法以能御大災、能捍大患,則祀之。志《廟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