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阿彌陀經疏
- (唐)窺基
- 4993字
- 2015-11-06 10:28:31
經曰七重行樹皆是四寶。次釋第三樹同嚴飾。謂皆七寶莊嚴也。若無量壽經云皆以七寶間錯。清凈覺經或以四寶百寶一寶莊嚴。隨念即現。若觀經云。一一樹皆高八千由旬。其葉華果一一皆作異寶色也。若無量壽經說權不言大小。唯佛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十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彼土天人聞此樹動演出法音。皆得無生深法忍。住不退轉。見嗅及觸皆得適悅。此且形相凈土也。第一義土者。凈名經云。無漏法林樹敷覺意妙華。解脫智慧果。
經曰周匝圍繞。次釋第四國遍周圍也。無量壽經云。七寶諸樹周滿世界。國之四境及隨所在繞池繞舍。皆七重行樹及以欄楯。
經曰是故名為極樂。次釋第五結成 次明第二德水澄瀾。無量壽論云水莊嚴也。文有七。一池瑩七珍。二水含八德。三下填寶礫。四上匝玉階。五珠臺際天。六鮮華吐褥。七結成極樂。
經曰有七寶池。次釋第一池瑩七珍也。準觀經但有八池。此應據大者勝者說。若清凈覺經等處處皆有浴池。或繞佛講堂。或繞羅漢菩薩講堂。如來浴池最大縱廣四萬八千由旬。其諸菩薩聲聞及天人等各洗浴已。或于堂中誦經說法坐禪者。或在虛空中講法誦經入定者。于是未得道者悉皆得道。或得初果四果及不退轉。彼無大海江河溪澗。但有諸池及小芙渠。其池四邊皆七寶間錯。令水亦作諸異寶色。
經曰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次釋第二水含八德也。稱贊凈土經云。一澄凈。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饑渴等。八飲已長養諸根四大。準此水即具四塵。清凈即色入。冷軟觸入。甘美味入。余三水之用。闕無香塵。成實論云。一輕二冷三軟是觸也。四美是味。五清凈是色。六不臭是香。七飲已調適。八飲已無患。是水之用也。正法念經云。一具六味。謂甘苦辛淡醎酢。二清凈。三香潔。四除渴。五涼冷。六飲之無厭。七無塵垢。八飲之無患。清凈覺經云。其池中水淺深隨念上下逐之。觀經云。水隨蓮華樹上下。水流之音或聞三寶聲空無我諸波羅蜜聲。此則彌陀神力使之然。即是形相凈土攝。若第一義土者。凈名經云定水湛然滿。
經曰池底純以金沙布地。次釋第三下填寶礫也。無量壽經即互相廁映。若黃金池者下布白銀沙。余亦類之。其池底有紫黑栴檀沉水香泥。
經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頗梨合成。次釋第四上匝玉階。問經言眾寶所成。何以言玉也。答凡言玉食玉貌。非以玉為之。但貴美之言。彼亦如是。
經曰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頗梨車渠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次釋第五珠臺際天也。無量壽論云。謂地莊嚴。即色相圓凈。謂七寶臺閣光明凈也。準觀經處處皆有眾寶樓閣。何獨地上 次第六釋鮮華吐褥。即依止圓凈。若如來所居處有大寶蓮華王座而為依止。自外諸人若或生蓮華之中。即以蓮華為依止。此文中為四。一華名。二分量。三光色。四香氣。
經曰池中蓮華。次釋華名。謂之蓮華。
經曰大如車輪。次釋第二分量也。此經據小小者說。謂如車輪。觀經清凈覺經約大者說。或二十里乃至六十萬里。然隨念大小遂無常準。
經曰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次釋第三光色也。然此經但有四色。準清凈覺經觀經。一一華葉皆作異寶色。何獨青色但有青光也。按諸經據彼華非一一華有種種色。此經但據純色者說。
經曰微妙香潔。次釋第四香氣也。清凈覺經云。其彼華香八方上下最勝無比。聞其香氣無不適悅。
經曰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次第七結極樂。
經曰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次釋第三妙妓鳴天也。準觀經等。無量樂器常懸在天。不鼓自鳴。又隨物有處。或舍或林皆懸樂器。悉自和鳴隨眾生意。皆奏法音無非法聲。人天聞者俱發道意。
經曰黃金為地。次釋第四檀金飾地也。即形貌圓凈。故佛地論云。無量佛所游行地處處莊嚴希有。按諸經多以金為地體。諸寶間錯而中表映徹。故觀經稱琉璃地。又彼經云。地下有八楞金柱。雜寶交飾光明赫奕。其地猶如日宮懸處虛空。其寶地柔軟下腳即凹舉足便起。又彼國土無須彌山及諸山等。無量壽經云。佛言彼四天王忉利依空而住。
經曰晝夜六時雨曼陀羅華。次釋第五時華回舞。無量壽論云雨莊嚴也。依莊嚴論。雨華意為嚴飾地。故無量壽經云。其華覆地厚四寸余。隨色次第而不雜亂。光澤香軟。足蹈上行才下四寸。舉足還起。若更雨新華之時。舊華即漸漸地裂受之。故華沒盡新華已滿。或雨寶衣遍覆其地。人踐上行。稱贊凈土經云。見此華者心雖適悅而不貪著。更增眾生殊勝功德曼陀羅者。此云赤圓蓮華。亦云如意華。正法華經名適意華大適意華。曼殊沙華名為柔軟華。大品經中帝釋雨曼陀羅華供養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言此華從心樹生。即如心所欲而雨。釋之者。華之所生從其心生。然華之色貌終是赤圓 次第六羽駕游方。問若仙人乘鶴等可言羽駕。彼乃運身而往或乘宮殿。何言羽駕。答謂飛若駕羽疾若乘龍故言羽駕。此即乘圓凈。謂乘大定大慧之力。文復有三。初捧華歷供。次限晨旋路。后結成極樂。
經曰其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次釋第一捧華歷供也。準諸經或乘七寶宮殿百寶蓮華。或但爾而去。或乘佛威神。一念之頃游十方界。于諸佛前隨心所念種種諸佛稱心供養。禮佛聽法或蒙授記。衣裓者謂衣衿也。
經曰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次釋第二限晨旋路也。謂限晨至齋時即便還歸國。即任持圓凈也。謂或以大乘法味喜樂持身。故飲食已說法誦經。經行者。謂旋繞思惟。問言食時者為同此處已午之際為別時也。答曰雖短長不等食時亦是同也。問四食之中彼有何食。答彼有段食。然竟不食。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無所味著。事訖化去。時至自來。故無量壽經云。彼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湛然盈滿。若清凈覺經欲食時有自然劫貝及[疊*毛]以為座。食者坐之諸菩薩羅漢皆食。食亦不多不少自然平等。亦不以美故喜食。何故此二經不同。答有食不食。食者故不多不少。若不食者見之便足。此即形相土也。若第一義土即凈名經云。甘露法為食。解脫味為漿。
經曰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次釋第三結成極樂 第七次明鳥韻法音。即眷屬圓凈。謂凈土中如來化作天龍八部異類眷屬。示莊嚴徒眾眷屬也。問彼土是三界攝不。雖言無須彌山。而六欲天皆空居者即是欲界攝。何得無實畜生乃是化也。答據無量壽經等。說是欲界。然智度論云。若他方化土雜惡不凈者是名欲界攝。若清凈者非三界攝。又有形故非無色界。地居故非色界。無欲故非欲界。是故彼土住似欲界而非欲界。故非三界攝。無實畜生。故正法念經云。四天已上即無實畜生。諸天福力為莊嚴處所亦有禽獸。然非實報。何況凈土而得有之。言諸鳥者。或彌陀所化作寶光狀似。此文有二。初敘后釋去外疑。敘文有五。一總標羽族。二別列禽名。三囀和雅音。四詮論妙法。五聞聲動念。
經曰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次第一總標羽族也。色類非一故言種種。容貌絕群故言奇妙。
經曰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次第二別列禽名也。佛華嚴不思議經云。舍利者此云鸜鵒鳥。迦陵頻伽智度論云。迦陵頻伽者此無正名號好音鳥。此鳥子雖未出[穀-禾+卵]其音已勝眾鳥。何況出[穀-禾+卵]。共命之鳥者。相傳云一身兩頭。
經曰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次釋第三囀和雅音也。
經曰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次第四詮論妙法也。三十七品亦名三十七助道法。亦名三十七助菩提法。言三十七者是數也。謂三十七心數法也。若言品者。謂三十七法各各別故名品。言助道者。謂能隨順資助盡智無生智。能令圣道勢用勝故。故云助道。智也。若言菩提者。菩提亦名覺。即前二智也。故四諦論云。三十七助道覺法。此法小乘正學。菩薩兼修二智。智度論云。如來何故多說此法不增不減。但說三十七品。答此三十七品譬如眾藥和合療眾生病正須爾許。是故常說不多不少。又常說者。以是初欲入道次第名字。如人初到師處聽法先用心念記持所聞法。故先明念。念已依行故次明正勤。勤斷二惡勤修二善。若多精進則心散亂。欲令攝心便住定中。故次明如意足。心定已便生五根。五根漸增能遮煩惱能入深法。故次明五力。五力既增能分別圣道。故次說七覺分。既見諦已須除修惑趣涅槃城。故次明八圣道。若廣分別具如別章。問準鳥所詮應當具說。何故經中但說四科。答然彼化生身無膿血不凈等。故無倒執凈不凈心。故不說身念。雖無苦受亦無樂報心倒。不說受念。心知無常勵誠修道。不說心念。知法無我而無我倒。不說法念。以是因緣不說四念。又不曾造惡無煩惱不說斷。熾然自勵修諸圣道不假說修。故鳥不說四正勤也。又定慧兼修非恒散亂。五通報得無勞說四如意足。是故前三眾鳥不宣。又復釋者是義不然。但經略舉非鳥不宣。亦言三十七助道法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念處者謂身受心法。四正勤者謂未生之惡方便令不生。已生之惡方便令斷。未生之善方便令生。已生之善方便令增長。四如意足者謂欲定足精進定足念定足慧定足。五根者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者謂信力精進力念力慧力定力。七覺分者謂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舍覺支念覺支定覺支。八正道者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體性有十。謂凈信.精進.念.智慧.及喜.猗.舍覺品相應舍.思.戒.三摩提。信分有二。謂信根信力。精進分八。謂四正勤為四。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念分為四。謂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智慧分八。謂四念處為四。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喜為喜覺支。猗為猗覺支。舍為舍覺支。思是覺支數謂正思惟。戒分為三。謂正語正業正命。三摩提定。定分為八。謂四如意足為四。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問曰何故名助道法。助道是何義。答曰盡智無生智是菩提。謂此諸法隨順彼法令勢用勝故名助道法。
經曰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次第五聞聲動念也。謂聞鳥說法皆生善念念三寶也。問諸經多說六念。此何獨念三。答六念者約此處及下界中教其六念。以諸眾生諸根不具得惡趣身。欲令持戒故教念戒。以諸眾生貧窮困乏。欲舍慳故教念施。以下界人不及天故。意欲令其修天行故。故令念天。彼國眾生無惡趣故。自念修善。無犯戒垢故。不念戒。無貧乏者故無念施。然亦持華歷散諸佛。是供非施。由彼眾生無慳吝垢故不念施。彼人形貌及所依止勝第六天故不念天。以三寶福田最勝無比但念三寶也。大涅槃經云。盲賊念佛還得眼根。釋女念佛手足還具。商人念佛即免魚難。摩訶斯那念佛得除瘡痛。又觀經云。一念阿彌陀佛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得成佛道。是為念佛之力。大品經云。念般若波羅蜜除四百四病離災難消諸惡業。或念諸三昧得勝知見。是念法之力。若人念觀音地藏虛空藏菩薩。諸難消除所愿果遂。是為念僧之力。問佛藏經云。諸法畢竟性空。空中無佛無法無僧。若有言說形相是可念者為是顛倒。當云何念。答若彼經據畢竟空理說。今此經據接引說。從淺至深。故十住毗婆沙云。新發意菩薩若念佛者先念色身。應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色身佛。心漸漸得入深法者應念法身佛。次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莫以色身念。亦莫著法身。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虛空。故無所念亦無能念者。是真實念者。今為新發意者旦以事相念。即優婆塞戒經云。佛有七勝事故須念。一身勝。具諸相好圓滿故。二如法住勝。三業常無失故。三智勝。具一切種智故。四具足勝。一切福德圓滿故。五行處勝。常在三昧故。六不思議勝。六通具足故也。七解脫勝。一切煩惱正習俱盡故。又攝大乘論云。佛有三身。諸菩薩念佛者當緣念何身。答緣念法身。法身雖有無量甚深道理。然依法身念佛七種相。此七相是法身正用。亦是法身圓滿德。一身平等利益圓德。謂能示現化身成道亦作大利益。若地前菩薩二乘凡夫未下種者令下種。未成熟者令成熟。未解脫者令得解脫。二無失圓德。由一切惑智二障永滅離故。無有煩惱令生過失。三無礙圓德。由智慧故于世八法不以憂喜礙心。四能施大法樂圓德。由有內外財故常受富樂。亦得清凈土自受法樂。亦令他方諸菩薩受用法樂。五無功用圓德。謂一切事如來無功用自然成就。由本愿力故所欲作事自然而成。六心圓德。諸佛于六通境得最極自在。雖同類人及下人等不能為礙。在有心無心位中恒不廢忘。已久修習成就故故得自在。七常圓德。謂法身常住故及眾德亦常。由真如是常住故諸法以此為身故諸佛身常住。故依身所有眾德亦常住。故言念佛等。三寶之義廣如別章 次下第二釋去外疑。其文有五。一遮二征三答四例五釋。
經曰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次釋有畜生。由此疑心故佛遮掃。莫謂實是罪報所生。
經曰所以者何。次釋第二征也。既有鳥演法音。何以非實罪報也。
經曰彼佛國土無三惡趣。次釋第三答也。彼國實無三惡趣故。所以無者。由阿彌陀佛昔發愿言。設我得佛國有三惡趣者亦不取正覺。乃至國中天人壽終之后復更生三惡道者亦不取正覺。故知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