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經曰彼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報之鳥也。次釋第四例答也。三惡道之名尚無。況有實報之鳥。

經曰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次釋第五釋通也。人疑云。此鳥既非實報。當是何身。答彼佛所化。或寶光明所作。意欲令其助宣正法。故智度論問云。凈土中諸佛有無量神力。何不但多化作佛處處說法度眾生。乃化作畜生樹木等說法也。答若處處皆見佛身說法。眾生即不能信受。謂為幻化心不敬重。故于道難入。所以不化作佛。又如本生經說。若菩薩化作畜生身為人說法。以希有故聞者皆信受。又以畜生心直故不誑于人。聞則信受。又恐謂有情眾生是欺誑故。亦令無情樹木而演諸法。聞即信受 第八風生善念。謂風搖樹網出妙音聲時。聞者便生善念。無量壽經云。眾生聞彼風樹網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此文為四。一清風所搖。二歌音所演。三聞生善念。四結成極樂。

經曰舍利弗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次釋第一清風所搖也。

經曰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次釋第二歌音所演也。謂妙聲和雅譬如五音百千樂同時俱奏也。

經曰聞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次釋第三聞生善念。

經曰舍利弗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次釋結成極樂。次明第二如來功德清凈正果。無量壽論曰。又分有二。初明如來功德莊嚴。次明菩薩功德莊嚴。就初文中先問次答后釋外疑。

經曰于意云何彼佛何故名阿彌陀。次釋第一問也。彼佛從何義趣名阿彌陀 自下答中為含二義名阿彌陀。一無量光明故名阿彌陀。二壽命無量故名阿彌陀。

經曰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次釋光明無量故名阿彌陀。無量壽經云。佛言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由光多故名無量光。乃至有十二光名。其有眾生遇彼光者罪垢消滅。若在三途受苦見光皆悉休息。壽終之后皆蒙解脫。平等覺經云。彼佛項光常照十方千萬佛國。智度論云。阿彌陀國諸菩薩眾身之光常照十萬由旬。若是佛光遍十方界。問諸佛德行皆同。何故彌陀獨勝。答智度論曰。諸佛常光亦無大小遠近之異。但由眾生根有淺深德有厚薄。諸佛常光所照現不同。然實平等。故十住婆沙云。諸佛常光不可以由旬數量為限。遍滿十方莫知邊際。又準彼國菩薩聲聞身光亦勝。故無量壽經云。彼佛國菩薩光明常照百千由旬。聲聞身光一尋。大品經云。欲得壽命無量光明無量。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曰其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次釋第二答壽命無量故名阿彌陀。無量壽經云。彼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成阿羅漢共盡思惟百千萬劫不知壽限。菩薩天人壽命亦爾。清凈覺經云。阿彌陀佛欲令十方一切有情之類皆生其國悉至于泥洹。若諸作菩薩者皆欲令悉作佛。作佛已更轉教十方眾生之類得作佛。作佛已復教一切眾生悉至泥洹。是故菩薩壽命無量。十住婆沙云。壽謂受業報因緣故得命根相續。一期得住故名壽命。大品經云。量不可得名無量。邊不可得名無邊。大法炬陀羅尼經云。不可算數故名無量。不可窮其際限故名無邊。智度論云。阿之言無。僧祇言數。劫言時也。謂無數時。攝論云。不可數有二。一阿僧祇劫。謂年月歲數不可數菩薩修道此是小劫。二劫阿僧祇。謂菩薩修道以劫為量。此劫又不可數故名劫阿僧祇。此是大劫。今阿彌陀壽劫者是年歲阿僧祇也。其劫義如別章。人聞彼佛壽越僧祇。未知作佛已來于今久近。若久則恐臨滅度。雖十念而難逢。近則固未涅槃。終百年而可望。良有斯問故下答云。

經曰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次第三釋斯疑也。謂成佛已來始經十劫。愿生必見亦何疑也。問是何劫。答是小劫。如梁朝攝論。以行年雙等歲為一數。數過六十數為一阿僧祇劫。謂五年兩[門@壬]為一雙。即一雙二雙乃至十雙百雙千雙萬雙乃至阿僧祇雙名一小劫。所以知是雙等劫者。華嚴經云。娑婆一劫當彼一日一夜。即以彼三十日為一日。乃至十二月為一歲。五年有兩[門@壬]為一雙。乃至僧祇雙故 次明第二菩薩功德莊嚴。文分為五。一常隨眾。二新賢。三舊圣。四勸往生。五釋勸。初文有二。一總標二眾。后結成嚴土。

經曰彼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次釋第一常隨眾也。聲聞者。成實論曰。聞法得悟故云聲聞。故佛地論云。聞佛言音而入圣道故名聲聞。即觀經稱小乘根者生彼得四果也。問彼既是有四果。何故經言皆是阿羅漢。答此舉隨佛眾。即如釋迦弟子無量無邊經初但標千二百五十人。舉常隨眾也。問無量壽論曰二乘種不生。云何得有聲聞眾。答彼論據佛受用報土說。以諸佛受用土唯有十地諸大菩薩無二乘凡夫故。今此經中約化土說。有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同見同受用故。觀經言小乘根性亦得往生。諸菩薩者亦舉常隨菩薩眾也。言聲聞者。寶積經云有四。一是應化。二增上慢。三定性。四發菩提心。言應化者。實是諸佛及大菩薩。為度眾生示作聲聞。為引接實聲聞故。即富樓那羅睺羅等是。言增上慢者。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名增上慢。言定性者。謂本少慈心一向為己不為眾生。怖畏世間唯住涅槃。是名于小乘中決定性也。言發菩提心者。彼從本來慈悲心少。親近于佛所信心。雖住涅槃諸佛勸化方便誘引遂發菩提心。然而遲鈍。問彼國聲聞弟子皆是羅漢其數甚多。四種之中有何聲聞也。答準觀經無量壽經等。彼但有三種聲聞。無增上慢者。何以知之。準此土有增上慢者。或惡魔作佛示與授記。即自念言。有所得故謂證涅槃與大阿羅漢同。或有坐得四禪言得四果。即將自身為阿羅漢等想。悉受他供養。準成實論。此人后當憂惱。謂臨命終時乃見三惡趣中陰相現即生憂惱。彼國無此故無也。清凈覺經云。其國菩薩羅漢自共語言皆說經道不說余語。其聲如三百雷聲。皆悉相敬愛無相憎嫉。悉存長幼上下。問彼土何眾最多。答大論云。菩薩僧多聲聞少。

經曰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結也。

經曰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次釋第二新賢眾也。故無量壽經云。諸眾生明信佛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愿生我國者。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悉皆三十二相身真金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故清凈覺經云。生到彼者悉具諸相。智慧成滿神通無礙。或得百法明門入歡喜地。是知生至彼者有到地前三賢位中。故言新賢。阿鞞跋致者。阿之言無。鞞跋致言退轉。故大品經云。不退轉故名阿鞞跋致。問阿鞞跋致有何勝用。答大品經云。若至阿鞞跋致位。是人不為諸魔所動。更無退轉。故大論曰。此入不退轉位菩薩名入菩薩位。自知自證不隨他語不墮凡夫數名為得道人。一切世事不能動心。閉三惡趣門。若據彼論。與彌勒問論同。故彼論曰。菩薩未證初地正位。雖無量劫修集善根報。而未能得不退轉。未得畢竟無怖畏心。此二論即取初地為不退轉位。故彌勒問論云。云何不退轉。答以諸菩薩得初地畢定因故。以見道力離身見等諸煩惱。如須陀洹人。菩薩初地斷菩提心相違退因。離身見等煩惱。方得名為入菩薩位。自知自證二空真如過凡夫地。爾時有九種過。一入位過。謂初入菩薩位初得出世間心故。二家過。謂生在佛家。以依般若慧生故。三種姓過。種姓尊貴無可譏嫌。以大乘行生故。四出過。謂一切世間道所不能攝故。五入過。由入出世間道法故。六身過。以善住菩薩法中以大悲為體故。七處過。以善住菩薩正修行處而不舍世間而不染故。八業過。謂入三世平等真如法中。順空圣智生命相似法故。九畢竟過。謂入如來種中令佛種不斷究竟證涅槃道故。是則不退轉位在于初地。若依資糧論。菩薩若得無生忍時即住在不動地。必當作佛更不退轉。是則不退轉位在于八地。故彼自發問云。何故從初地乃至七地。皆決定向三菩提。而不說為不退轉。唯說住不動地者。答不動地菩薩所有信等出世間善根七地菩薩及二乘不能障礙令其退轉。是故彼地名不退轉。若據眾生生彼得至七八地者。其位太高。若至初地者。即與觀經相應。故彼經云。眾生生彼有經一劫半劫得入歡喜地。若依瓔珞本業經十住位中。彼經云。若新發意菩薩若進若退多在第六住欲入第七住中。何以故。若善男子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六度得入七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若修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及諸菩薩善知識等所護念。故即得出到第七住中即常不退。自七住已前名為退分。若眾生生彼得入七住名不退轉。此事必然。以彼時長久修緣強故。又有釋者。彼無七種退緣故。故令生者皆不退轉。一無五退具在。婆沙云。一長病。二遠行。三常誦習經業。四常營事務。五恒和諍訟。此五因緣令心勞倦。是名五退具。二壽長于無量劫供佛聽法陪隨勝人。即長時修道故是名不退。三無女人故無淫欲迷愛。而六塵境界見聞觸知令心不染而發菩提心。即無染愛緣故是名不退。四無不善及不稱心故不退轉。五無惡友常見諸佛及一生補處菩薩故心無慢惰。即恭敬修行故心無退。六由彼佛愿力故不退轉。無量壽經云。其有眾生一生我國乃至成佛不受惡趣。除示現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又十住婆沙云。若人欲得現身至不退轉者。當學般若波羅蜜。當稱念西方無量明佛。七為利益眾生故不退轉。智度論云。阿鞞跋致有二種。一得無生法忍。二未得忍者即是眾生生死肉身。結使未斷。佛知其人必當斷故。為利傍人如來亦記彼菩薩是阿鞞跋致。釋迦如來亦知我等眾生得生于彼必不退轉。故遠記亦名不退。故言皆是阿鞞跋致。又縱生彼漸漸得至七地得無生忍。入于八地不動不退者。于理無妨。何以故。上言彼佛欲令十方眾生生彼悉得作佛。作佛已更化眾生。彼所化眾生復亦得佛乃至涅槃。此乃住經六大阿僧祇時。彼眾生爾許時修道。亦令生彼即至得佛。非但七八地也。

經曰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說。次釋第三舊圣眾。即助圓凈。謂諸菩薩助佛揚化。一生補處者。謂十地菩薩更于兜率天一度受生。從兜率下即補前佛處而成佛故。故資糧論云。一生補處及最后身問為一為異。答不同。謂第十地菩薩更有一生所系者方欲入兜率天也。若正住兜率天中者名最后身。大品經云。是菩薩一生補處。是菩薩最后身。大論問云。兜率天有一生補處菩薩。如何余國亦有。答天上者是三千國土常法。余處者不定。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愿自在所化者。以佛本愿力故生彼國者入補處位也。

經曰眾生聞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次釋第四勸往生也。汝等未來現在眾生若聞我上說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

經曰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次釋第五勸生意。所以我勸汝愿生彼國者。得與一生補處菩薩共聚會故。上來標凈土果竟 次明大段第二舉凈土因。文分為五。一簡少因。二陳多行。三圣眾垂接。四眾生托靈。五結勸敦勵。

經曰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次釋第一簡少因也。良恐眾生曾聞佛說臨終十念即得往生。我今天命未究且當放逸。為遮此念故言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國。有人釋云。此文正與攝論別時意相應。今釋不然。論言別時意者。如人誦持多寶佛名決定于無上菩提更不退墮。又唯由發愿于安樂土得往生者。皆是別時意。今念佛者但愿往生。不論菩提退與不退。又專念佛即離十惡。一念便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何況多念。即是有行非唯發愿。十住論云。諸菩薩凡起小行發深大愿。愿大故得大果。我今多念于佛。是即多行。又愿往生。愿行相資扶。何為不得生于凈土。眾生由聞少善不生即懷疑惑。幾許功德方可得生于彼乎。故下經云。如來教令一日念佛。乃至七日也。是知念佛發愿必得往生。非別時意。今經言善根者。未必要是無貪嗔癡三善根也。然亦不離。但今所論一日念佛等所修善根三業無非往生。決定非別時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县| 从江县| 乌苏市| 清水县| 汨罗市| 扶沟县| 灵武市| 长宁县| 翁源县| 浠水县| 共和县| 泸定县| 丹东市| 招远市| 手游| 宁海县| 漳浦县| 额尔古纳市| 呼图壁县| 金湖县| 临沧市| 吴川市| 上高县| 杭锦旗| 枣阳市| 军事| 宣化县| 天水市| 宿迁市| 淳安县| 霍林郭勒市| 克拉玛依市| 叶城县| 博白县| 安吉县| 金昌市| 外汇| 平湖市| 康平县| 靖远县|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