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宵光是1996年南京大學天文動力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深圳市地震局工作的,與馬化騰同是CFido的站友,他們倆有兩個共同的愛好:一個是天文,另一個是計算機,因此兩人很快就熟悉起來。吳宵光也是騰訊創辦初始就加入的元老級人物,2005年11月起擔任互聯網業務系統執行副總裁,全面負責互聯網各項增值業務。
吳宵光是騰訊上下口碑最好的人,這緣于他為人腳踏實地,又興趣廣泛。騰訊上下都叫他“小光”(吳宵光的網名)。小光是騰訊足球隊的隊長,身披7號戰袍,踢的是前鋒。小光身高1.73米左右,身體素質雖然稱不上強壯,但足夠靈活,每每在關鍵位置出現,給對手致命一擊。
CFido深圳的“夜貓”也在騰訊創辦初始就進入騰訊,在OICQ的第一版里還能看到軟件聯系人就是夜貓。夜貓真名封林毅,不過這個名字基本上沒人叫了,大家一般都叫他夜貓或YQ。
夜貓年紀比小光還要小,但腦子卻最好使,技術也超強。CFido時代,在深圳某證券公司工作的夜貓開有“夜貓客棧”的站臺,并由此和馬化騰很熟。
不過,夜貓很早就離開了騰訊,他曾經想做一個整合所有即時通信軟件的產品出來,聽起來不錯,但并沒能取得成功。夜貓曾經有一段時間做著USB加密狗的生意,他與騰訊的成長軌跡再無交集。
騰訊內部關于創始員工有不同的劃分,其中一種方式是從資本市場進行劃分的,即在騰訊上市文件中披露的12位個人創始股東(之后的人持的是期權而不是股票)。這12人中,劉曉松和林建煌更多是因為投資中介而進入的(他們的故事會在后面“那些幫助過馬化騰的投資人”這一章節中敘述)。除去這兩人和之前介紹過的5位創始人,以及現在依舊在騰訊內部擔任高管的李海翔和吳宵光之外,還有徐鋼武、黃業鈞和貢海星三人。
徐鋼武也是騰訊最早的創始人之一。騰訊內部另有7位創始人的說法,這7個人中,除上文提到5個老板外,還有兩個技術骨干:分別是負責客戶端的吳宵光和負責服務器端的徐鋼武。徐鋼武是騰訊QQ服務器的負責人,屬于典型的技術人員,寡言、木訥,不過一旦與其談論起技術問題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黃業鈞也屬于技術狂人,中山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后,進入黎明網絡,與張志東有同事之誼。騰訊創辦后,黃業鈞被張志東從黎明網絡拉到了騰訊。黃業鈞和吳宵光、陳泱一起負責客戶端,其中吳宵光是負責人,黃業鈞和陳泱是技術骨干。黃業鈞愛好電影,他經常與另一位騰訊創始員工馮磊一起討論電影,討論最多的是《星球大戰》。黃業鈞有段時間的網名是Jedi,可見《星球大戰》這部電影對他的影響有多深。
在騰訊的12位個人股東中,貢海星最為有趣,他和馬化騰屬于世交,他也是上文提到的丁阿姨的兒子。貢海星畢業于深圳大學計算機系,一畢業就被馬化騰“連蒙帶騙”地拉進了騰訊公司。貢海星這個名字就是天上的一顆星星的名字,人如其名,同時他本人也是個瘋狂的天文愛好者,在這點上與馬化騰有共同的愛好。
今天貢海星已經離開了騰訊,他很逍遙地從事著他關于天文方面的愛好,在《飛碟探索》等雜志上經常能看到貢海星仰望星空、叩問心靈的文章。貢海星的天文觀察設備動輒上萬元,騰訊個人股東的身份讓貢海星能有經濟基礎和閑心來享受這份奢侈愛好。
騰訊上市公告中的12位個人股東中,劉曉松和林建煌是因為幫助騰訊第一輪從IDG和盈科融資獲取對應的中介股份而成為股東的,其他10人均為騰訊最早的創業員工。
最早投奔騰訊而來的創始員工們
騰訊員工中的第一個“外部分子”是李華。李華是騰訊最早招聘的外地大學生,2000年大四沒畢業,他就到騰訊華強北辦公室來敲騰訊的門。李華畢業于湖南某大學,在學校時就是風云人物,曾擔任該校的計算機協會主席,學習成績也不錯,專業又對口,人也很活躍,又有社團經驗和動手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也很出色,因此順利進入了騰訊,內部編號為18。
其實李華當時收到過多家公司的錄用通知,其中包括深圳發展銀行和華為。深圳發展銀行的錄用通知是深圳發展銀行的某位行長在一次內部見面會上看到李華的簡歷后立刻拍板的,這還讓李華興奮了一段時間。華為的錄用通知則是李華連過了5輪面試才拿到手的,這讓李華的很多同學都十分羨慕。但最后李華卻選擇了騰訊——一家在當時看來很可能隨時死掉的小公司。這個選擇在今天看來真是讓人感慨李華當年的眼光獨到,李華自己的描述則只是他當時的一腔熱血,并沒有什么職業規劃,所以沒有選擇從華為這樣的大公司起步的人生路徑。他更直覺的判斷是當時騰訊的看家產品OICQ是個能滿足用戶需求的好產品,即便這家公司夭折,它也會死得很燦爛。讓李華感受更深的是騰訊創業者們的親密無間,馬化騰、張志東、曾李青等多名創始人平易近人的態度和創業的激情令李華神往。
李華于騰訊2008年奧運策略實施完畢后離開。李華離開騰訊后,有多家海內外互聯網公司都通過獵頭和他聯系過,邀請他前往,包括和騰訊同在香港上市、并曾經發生過正面沖突的某電子商務公司,以及被澳洲媒體集團買下的某著名的海外社區,那家海外社區甚至以CEO的位置以利誘。李華回絕他們的只有一句話:騰訊給了我一切,抱歉……
今天的李華遵守自己和騰訊之間的君子協定,不做互聯網。他在深圳蛇口工業園里開了一家前衛的創意攝影工作室,說是工作室,但面積超過了1000平方米,比很多影樓都氣派,所配置的衣服和拍攝間都是全深圳一流的,對追求前衛、新穎的婚紗攝影的年輕人來說,有很強的吸引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華辦公室里的一臺主機掛了4臺顯示器,一臺顯示器用來寫文檔,一臺用來做圖片處理和后期加工,一臺用來聊天,另一臺用來瀏覽網頁,李華說這樣四不耽誤。
馮磊是騰訊內部編號為20的員工。他于1999年畢業于重慶某大學,在進騰訊之前曾在重慶天極網工作,他是看到騰訊招編輯的信息后直接加了馬化騰的OICQ號,通過OICQ了解騰訊編輯的崗位要求和薪酬后決定前往騰訊的。
馮磊是騰訊招聘的第一個編輯和UI(用戶界面)設計人員,他的到崗時間是2000年春天,他也是第一個騰訊首頁的設計者。在設計騰訊這個首頁的過程中,馬化騰的對用戶體驗需求的重視、對同行的學習借鑒,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超越的做事風格,都給馮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乃至很多年后,馮磊都對馬化騰在改版會上提出的多個一針見血的問題念念不忘,而馬化騰這些為人做事的細微之處至今仍影響著馮磊。
按照馮磊的描述,到2000年底,騰訊剛剛超過50人,他們內部的劃分是編號在57之前的員工屬于騰訊的老員工序列。
5人決策小組
騰訊剛創辦的時候是5人決策小組,相應的組織結構是分4塊,除馬化騰外,其他4位創始人每人單獨管一塊,張志東管研發,研發分客戶端和服務器;曾李青管市場和運營,主要和電信運營商合作,也出外找一些單子;陳一丹管行政,負責招人和內部審計;許晨曄管對外的一些職能部門,比如信息部、對外公關部都屬于他的管理范疇,最開始的網站部也在他的管轄范圍內。本書作者之一的張宇宙當年曾為QQ域名的事情采訪騰訊,馬化騰在簡單回答幾句后就把采訪推給了許晨曄。
和這個組織結構對應的決策體系也很有趣。最開始的時候,負責行政、財務的陳一丹和負責營收的曾李青在組織結構里很容易針鋒相對,因此兩個人經常會發生一些爭端,當然這些爭端對事不對人。這個時候,張志東往往會第三個發表意見。張志東技術出身,在反對他的人看來多少有些偏執,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張志東認理,當然這個理是他認為的理。也就是說,當曾李青和陳一丹爭論的時候,張志東會根據他的認知進行“站隊”。至于許晨曄,他是一個“好好先生”,他在整個決策體系里是個平衡,很多時候他是站在多數派的那一邊或者棄權先觀望。最后發表意見的總是馬化騰,他負責整個團隊的臨門一腳,或者是他在2∶2的時候出來一票定乾坤(這種情況不多),而更多是許晨曄棄權變成在2∶1的時候,自己這一票下去變成3∶1,同樣是一票定乾坤。
今天看來,馬化騰最開始采取5人共同創業,而不是三人創業是多么的明智和正確。如果只是馬化騰和張志東、曾李青三人的話,那么在遇到分歧的時候,很容易一拍而散,特別是在馬化騰、張志東、曾李青這三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的前提下。
隨著業務的做大,2001年后騰訊做了第二次組織結構調整,變成R線和M線并舉,其他職能部門形成支持體系的結構。R線是研發線,由張志東統帥;M線是市場線,由曾李青帶隊。這個調整凸顯了曾李青和張志東的強項和地位,同時在這兩個人之間形成相互的制衡。
但這個劃分所得到的制衡是短暫的。所存在的問題是,哪些屬于研發范疇,哪些屬于市場范疇,多少還是有些劃分不清。因為很多產品并不是一開發出來就能賺錢的,如何平衡新產品的短期營收和長期回報之間的矛盾,本身就是個難題。
但有一類項目是最容易得到支持的,那就是基于QQ的會員業務的增值項目,其實短信也可以算,但最典型的還是QQ秀(關于這個項目上馬前后的故事參見本書的第八章)。這個項目對張志東和曾李青都是有觸動和關聯的,這也是為什么這個項目第一輪被馬化騰槍斃掉還能通過的原因所在,因為還有另外兩位老大在支持。
2006年后,伴隨著薪酬體系的調整,騰訊內部又作了一次大的組織結構調整,變成“四橫四縱”的格局。“四橫”是4個支持體系,一個是運營維護支持體系,一個是創新研發體系,一個是行政職能部門體系,另一個是員工成長體系。“四縱”是4個產生正現金流,而且和資本市場息息相關的業務單元,分別為: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增值業務、網絡廣告和互動娛樂。
4個支持體系中,運維和創新研發都屬于聯席CTO熊明華的管轄范圍,行政職能和員工成長體系則屬于陳一丹的管轄范圍。4個業務單元則由提拔上來的業務干部以執行副總裁的身份來管,分別是吳宵光掌管互聯網增值業務、劉成敏掌管移動互聯網業務、任宇昕掌管互動娛樂業務、劉勝義掌管網絡廣告業務。
其中,劉勝義來自著名的4A廣告公司陽獅,是馬來西亞人。在劉勝義到來之前,騰訊網絡廣告業務的負責人也姓劉,叫劉朝陽,他在2008年底因騰訊的廣告業務員走私單事件而淡出。
伴隨著新的組織結構的調整,曾李青和許晨曄的權限開始變得模糊,之后曾李青逍遙地改做顧問,如今去做投資生意了;許晨曄也多次提出要到澳洲養老。新的業務體系中,陳一丹的權限得到放大,張志東也得到更多對業務的主導權,特別是對產品端的推動。
2006年之后騰訊新的組織結構中,劉熾平的權限也大了許多。他在2007年3月被任命為執行董事,張志東也為執行董事。
劉熾平和張志東之間的分工是:劉熾平主抓網絡廣告業務單元,同時管互動娛樂業務單元;張志東主抓互聯網增值業務單元,同時管移動互聯網業務單元。相對來說,劉熾平傾向偏成熟的、和騰訊即時通信平臺(QQ)關聯不大的業務進行縱深,而張志東更多的是與騰訊即時通信平臺關聯較大的兩個業務模塊。
但不論怎么調整,馬化騰都牢牢地控制和掌握著騰訊的命運,這個不張揚、低調的潮汕小子一直處在騰訊發展的正中心,不曾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