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1995互聯網商業元年(1)

  • 沸騰十五年
  • 林軍
  • 5287字
  • 2015-11-13 11:25:57

1995年1月,中國電信開通了北京、上海兩個接入Internet的節點。在北京、上海開通兩個接入Internet的節點本只是中美之間部長級會談中關于加強兩國相互開放的一種交代而已,在1995年,這根本算不了什么大新聞,更無法稱之為事件,但在一部中國互聯網史中,這一事件卻成為中國互聯網諸多事件的開端,成為一個歷史時刻。也因此,1995年被稱為中國互聯網商業元年。

在此之前,中國曾經與Internet有兩次互聯。

1993年3月2日,經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計算中心許榕生研究員的推動,中科院高能所租用AT&T公司①的國際衛星信道建立的接入美國SLAC②國家實驗室的64K專線正式開通,成為我國部分連入互聯網的第一根專線。說是部分,是基于以下承諾:中國專線只能進入美國能源科學網,并且不得在網上散布病毒和用于軍事及商業目的,中方必須簽字后才能使用。

1994年4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研究員錢華林主持開發設計的,當時的國家計委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項目NCFC工程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從這一天起,中國開始了以一個國家的身份進入互聯網的接入時期。

不論許榕生所推動的中科院高能所的專線還是由錢華林主導的NCFC工程③接入,都是中國互聯網歷史上劃時代的創舉,它們服務的科學家和教授等中國的科技、教育界的精英階層,這些人有如火種,照耀了夜空,但終未成燎原中國之勢。

而北京、上海兩個接入Internet的節點的開通,此舉有如打開了大眾對互聯網無比渴望的黑匣子,提供了一條公眾對互聯網進行連接的有效路徑。

1995年,也是電信改革大幕正式開啟的一年。這一年,成立兩年的聯通借著“中中外”模式成功獲得了上到政府、下到投資人的一致認可,就連聯通的對手中國電信的主管部門領導——當時的郵電部部長吳基傳也出來表態認為這是一種創新。這一年,電子工業部旗下的另一家運營商吉通先于中國電信為大眾提供電子郵件方面的應用。對手的出現,在客觀上造成了中國電信對互聯網、對數據通信業務的重視和推動。

1995年3月,中國電信雖然沒有從郵電部分拆出來,但郵電部為中國電信獨立申請了商標,這相當于為其準備了準生證。而電信內部,特別是地方電信內新成立的數據分局里,不乏對互聯網有想法、有激情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先于他們的系統和組織活動了起來,他們中的李黎軍、謝峰、張靜君以中國互聯網的推手的身份在中國互聯網史上留名,他們所在的城市——李黎軍所在的深圳、謝峰所在的杭州、張靜君所在的廣州不僅在早期都曾領一時風氣之先,直到現在在互聯網大浪中也保持著領先地位。

1995年是中國創業浪潮的一個重要年份,這一年前后下海的人被稱為改革開放后的第三波創業者,相對于改革開放第一波創業主要是因為“無路可走”和第二波受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鼓勵的創業者來說,這一波創業者大多有相當的知識基礎和社會關系積累,他們也很自然地會去嘗試互聯網這個全新的領域。大學英語老師馬云、寧波電信員工丁磊都是這一年決定離開公職準備闖一闖的;而先富起來的張樹新、萬平國等人也開始折騰起ISP(互聯網接入服務)的生意。

1995年,也是全球互聯網商業發軔之年。這一年網景公司上市,打開了人們關于互聯網公司的種種商業想象;這一年微軟發布了Windows95,提供了極客們利用和研究底層技術平臺的可能。

中國用Internet連接并追趕世界的腳步從一開始就不曾落后。

寧波電信員工丁磊開除了自己

沒有比抉擇更能影響到一個人的命運和前程了。

1995年4月,寧波青年丁磊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大的抉擇:決定離開寧波電信局。此時,他才年滿24歲,大學畢業分配到寧波電信局工作還不到兩年時間。大家都覺得他頭腦發熱、瘋了,這其中包括他的父母,當然還有他的同事和領導。

1993年9月,丁磊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畢業后被分配到寧波電信局。丁磊日后靠互聯網成為中國首富,又有技術背景,被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是學計算機的,其實不然。上大學時,父母擔心計算機的長期輻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不支持丁磊學計算機,丁磊因此選擇了通信專業。

丁磊本科就讀的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在全國來說,是一所很有名氣的理工科學校。但對很多浙江人來說,這所學校遠在四川,與浙江相距較遠,而且四川的天氣濕冷潮濕,也讓很多浙江人受不了。丁磊自嘲之所以選擇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是沒有辦法,因為自己想去的浙江大學,錄取分數要高出他成績很多,他的一位同學是以比他高考成績高出100分的成績才被浙大錄取的。

禍福相倚,由于考分不是很高,又要上自己心愛的專業,因此丁磊去了對他來說遙遠的成都,不過,由此也給了年輕的丁磊游走中國西南的機會。這個浙江青年也許是中國互聯網業內游歷地方最多的CEO,他生在浙江,求學在四川,創業在廣東,在北京完成歷練,東西南北均有涉足,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應該是丁磊日后成功的關鍵所在。

每年,畢業分配到寧波電信局的都是和丁磊一樣各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他們各個天資聰慧,但在電信局的體系、在整個電信體系還沒有開始啟動改革步伐的20世紀90年代初期,他們工作量并不飽和,事情都有專門的外包公司解決,效率很低。這讓喜歡自己在Unix系統④下自己動手,寫點小軟件的丁磊很不習慣。一開始,丁磊也沒感覺到哪里不對,他只是覺得,這樣的生活并不完美,這讓他無法找到自我。

丁磊從小就非常喜歡無線電,讀初一時組裝了自己的第一臺六管收音機,在當時那是一種最復雜的收音機,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調頻廣播。丁磊當然也很喜歡計算機,電子或者與電相關的學科都是丁磊感興趣的東西,他也喜歡動手做東西,他是個標準的技術愛好者,在本書中,類似丁磊這樣的技術愛好者,我們有個特定的稱謂——極客。

丁磊學的是無線電,又在電信局工作,自然接觸到很多的“火腿”(HAM)愛好者。所謂“火腿”,就是一群自己搭建相互溝通通路的無線電愛好者。

中國最早的無線電愛好者大多也在玩一個新奇的通信網絡,這就是CFido。一個偶然的機會,丁磊知道了CFido,而在CFido最早的玩家孟超的幫助下,丁磊在寧波搭建成了自己的BBS(電子布告欄)站臺。

CFido即中國Fido網⑤,Fido網就是當時的BBS站臺通過電話線路連接起來的網絡,網絡之間互相通過點對點的方式轉信件,它和我們現在熟悉的基于TCP/IP協議的Internet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可以理解為Internet在中國開通之前技術愛好者自行搭建的一個替代性的通信網絡。Fido是Fido網創始人的寵物——一只小狗的名字。

CFido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那一年,在北京定居的臺灣人羅依開通了“長城”站,這是Fido在內地的第一個站臺。羅依被公認為中國CFido第一人,后來出任CFido中國區的首任總協調人。1992年11月,北京的羅依建設的“長城”站和汕頭黃耀浩建立的“手拉手”(后來改名PCUG)站成為國內按照FidoNet體系建立的最早的BBS交換系統,由此形成CFido。

CFido讓丁磊樂此不疲,他在這上面形成自己的圈子,他們相互交換最新寫的小軟件,交換自己的加密解密心得,交換自己對程序人生的感悟,富有才華、興趣廣泛的丁磊得到了足夠多的認可。不過,在獲取短暫的認可之后,丁磊冒出了離開寧波電信局的念頭,這個念頭從心頭一旦冒出,就怎么也裝不回去了。

這個時候,廣州的“新月”站上的諸多站友對丁磊說:廣州自從鄧小平“南方談話”后,經濟發展很快;而且臨近香港,人的思想意識都比內地開放,你到廣州來的話,一定能很好地實現自我。廣州“新月”站也是CFido站上當時最活躍的站臺之一,“新月”站臺的創辦人袁鑒和站友郭耀琦是中國最早的一批黑客,他們一同創辦了中國最早的網絡安全公司之一的天網。

1995年在廣東和新月齊名的是深圳一個叫PonySoft的站臺,PonySoft的創辦人名叫馬化騰,Pony正是馬化騰的英文名。1995年4月,馬化騰架設起CFido歷史上最豪華的四線⑥站臺。

丁磊下定決心去廣州,于是向寧波電信局提出辭職,電信局領導說:“我們這里從來沒有大學生辭職的,你是國家培養的大學生,你怎么能夠辭職?”

丁磊和單位好說歹說,單位最后同意,要辭職也可以,必須交10000元的培養費。丁磊沒有這筆錢,他不想交,也交不起。

磨到最后,丁磊決定一走了之,他跟領導說,我明天不來上班了。第二天,丁磊真沒上班,他提著個箱子去了廣州。十幾天后寧波電信局出了個文件,說丁磊曠工兩個多星期,被除名了。兩年后的1997年5月,丁磊創辦了網易。8年后的2003年,丁磊成為中國首富。

大學教師馬云和中國黃頁

同是在1995年4月,另一個浙江人也因為互聯網開除了自己,今天的他也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領袖之一,這個浙江人叫馬云。

1964年9月10日,馬云出生在杭州,父母是半文盲。馬云英文很好,但數學不行,高考考過三次,最后上了杭州師范學院。考上大學,只論英語,馬云從此如魚得水,很快當選校學生會主席,隨后當選杭州市學聯主席。1988年畢業后,馬云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學院(現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成為一名英語教師,并成立了海博翻譯社。

1995年年初,馬云受托,作為翻譯來到洛杉磯溝通落實一項高速公路投資,未果。馬云從洛杉磯飛到西雅圖找他在杭州電子工學院認識的外教比爾。信仰互聯網的比爾帶著馬云去西雅圖第一個ISP⑦公司VBN參觀。

兩間很小的辦公室,貓著5個對著屏幕不停敲鍵盤的年輕人。馬云不敢碰電腦。公司的人幫馬云打開Mosaic瀏覽器,鍵入Lycos.com,對馬云說:“要查什么,你就在上面敲什么。”馬云在上面敲了個beer,搜索出了德國啤酒、美國啤酒和日本啤酒,就是沒有中國啤酒。馬云敲Chinese,返回是no data。馬云被告之,要想被檢索到,必須要做個主頁。

馬云請對方給他的海博翻譯社做個主頁。晚上,馬云收到5封郵件。來自日本、美國、德國的客戶來問翻譯價格,最后一封來自海外的華僑,是個留學生,他對馬云說:“海博翻譯社是互聯網上第一家中國公司。”馬云感受到了互聯網的神奇,他和VBN公司約定:對方在美國負責技術,自己到中國找客戶,一起來做中國企業上網。

1995年3月,夜。杭州馬云家坐著24位朋友,都是馬云4年來在夜校教書時結識的外貿人士,馬云想聽聽這些做外貿的人對互聯網的商務需求。馬云開始宣講互聯網,他講了整整兩個小時。馬云講完,朋友們問了5個問題,馬云都沒答上來。23位朋友反對馬云干互聯網:“你開酒吧、開飯店、辦個夜校,都行。就是干這個不行。”只有一個人說:“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話,倒是可以試試看。”這個人叫宋衛星,后來成為“中國黃頁”的股東,但到1995年年底就很快撤出。那個時候,互聯網太神秘了,很少人能看到其中的價值。

馬云沒聽他們大多數的建議,第二天一早,立即向學校辭職,并向親戚朋友借錢湊足10萬元注冊公司。然后,馬云給杭州電子工學院計算機教師何一兵打了個電話,何一兵自1994年年底就開始上互聯網,是浙江乃至全國最早上互聯網的一撥人,也是Cfido站臺上的成員,是個對互聯網技術有感覺、有領悟的高手,屬于我們說的極客。后來何一兵離開馬云單飛,曾創辦過企業博客網。

1995年4月,杭州海博電腦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三名員工分別是馬云、馬云夫人張瑛和何一兵,何一兵以技術入股,而前文提到的宋衛星則以資金入股,他們兩人股份都不多,各占10%,剩下的80%全是馬云兩口子的。1995年5月9日,中國黃頁上線,馬云開始做身邊的朋友的生意。馬云的生意經是,先向朋友描述互聯網怎么怎么好,然后,向他們要資料,再將資料寄到美國,VBN將主頁做好,打印出來,再快遞寄回杭州。馬云將主頁的打印稿拿給朋友看,并告訴朋友在互聯網上能看到。中國黃頁當時的收費標準是,一個主頁3000字外加一張照片,收費2萬元,其中1.2萬元給美國公司。

①AT&T公司,即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 Company,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編者注

②SLAC(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是美國能源部的國家線性加速器中心的縮寫。其附屬于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學,由斯坦福大學代管。——編者注

③NCFC工程,即中國國家計算機與網絡實施工程。——編者注

④Unix系統是在電信等領域應用較多的后臺系統,后被Windows逐步取代。

⑤Fido網,中譯為“惠多網”,是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人Tom Jennings于1984年創立其協定(Protocol)。——編者注

⑥這里說的四線,是四條電話線的意思,很多CFido往往只有一條電話線,因此,一旦家里人進行語音通話將會占用,同理一旦被用來與其他CFido站友交流,電話將無法進行。那么,為什么不多租用電話線呢,原因也很簡單,一條電話線開通的費用就數以萬計,還不算每天電話線上可能產生的通話費用。

⑦ISP即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意為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即向廣大用戶綜合提供互聯網接入業務、信息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運營商。——編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体育| 三原县| 庐江县| 桦南县| 沂源县| 凤山县| 宣汉县| 石柱| 武清区| 岐山县| 河北区| 青海省| 虞城县| 乌鲁木齐市| 扶风县| 叙永县| 留坝县| 黎川县| 高邑县| 精河县| 临洮县| 古蔺县| 额尔古纳市| 景泰县| 芒康县| 鱼台县| 治多县| 高邮市| 武定县| 哈尔滨市| 沁阳市| 绩溪县| 洱源县| 靖边县| 迁安市| 哈密市| 满城县| 司法| 卓资县| 饶河县| 新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