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1997大門洞開(1)
- 沸騰十五年
- 林軍
- 5046字
- 2015-11-13 11:25:57
在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的1997年,一家網站,也是中文世界中第一家商業ICP①——ChinaByte被不斷提及,這家網站的誕生甚至驚動了中南海。這家公司先后出現的4個股東:新聞集團、IDG、人民日報社和電腦報社,都在未來的時間內或多或少左右和影響著中國互聯網在新媒體方向上的嘗試和實踐。參與ChinaByte誕生、壯大、轉身的那些人也值得銘記:他們中有默多克、鄧文迪,有熊曉鴿、周全,有陳宗周、李志高、黎和生,有多佛、施朗然、李映紅,有朱新民、谷嘉旺、張德華,當然還有北大畢業的宮玉國,宮玉國在很長時間內是這家公司的“船長”。
不過,比起人民日報社和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在與互聯網的融合上更加積極,也更加主動。這緣于新華社在香港分支機構更加國際化,也緣于新華社所在的金融信息服務領域比起前兩家來說,更早開放,與道瓊斯和路透社這樣的海外金融信息巨頭的競合也相對充分,由此有更大的外部推動力,而不是被動地向前走。由新華社香港分社推動創辦的中華網超越人民日報社參股的ChinaByte,也搶在中央電視臺占10%股份的鳳凰衛視之前,在1999年7月14日的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成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雖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在默多克、麥戈文等高歌猛進,劉長樂、陳宗周、宮玉國聞雞起舞的同時,兩家成為中國最具民間號召力、在今天成為民眾心中最受歡迎的媒體也在1997年埋下了他們成長的種子,一家是一紙風行的《南方周末》,另一家是今天一呼百應的新浪網。
而連接這兩家媒體的是一個人和他的一個帖子,這個人就是老榕。1997年11月初,其在四通利方論壇(新浪網的前身)上發表了著名的《大連金州沒有眼淚》,而這篇文章的編輯,四通利方的陳彤和《南方周末》的呂祥、李戎都由此在中國互聯網史上留名,特別是在新媒體歷史中有著卓而不群的地位。
陳彤的價值在于,他營造了一個肆意表達而又不失分寸的表達空間——四通利方論壇。自由而不過界,張揚而又有所克制,隨意而又有約束的法則,這是四通利方論壇能從1996年堅持到今天的安身立命所在,也從一開始就具備了一定的新媒體特征,使之具備旺盛的生命力的同時不會因過分的棱角外露而半途夭折。陳彤身體力行地為四通利方論壇確立的這些準則其實和1997年前后的《南方周末》有異曲同工的地方,這應該也是為什么《南方周末》的編輯呂祥和李戎會發現并將《大連金州沒有眼淚》多次傳播的原因所在吧。
ChinaByte的誕生驚動朝野
1997年1月15日,由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和人民日報社共同投資建立的ChinaByte正式開通。15日開通,16日訪問人次達到8萬。一創辦,ChinaByte中方負責人宮玉國們覺得在中國應該做中文的信息,于是提出了一個口號“在中國,用中文,為中國人②”,很是豪邁。
ChinaByte最開始是用當時全球三大計算機媒體之一ZDNeTChina的內容,ChinaByte新聞發布會的北京廣告墻上左上角是ChinaByte,右上角是ZDNeTChina,當時的約定是ZDNeTChina給ChinaByte提供內容,ChinaByte負責運營、市場和銷售,采取雙入口(即ZDNeTChina的用戶也指向ChinaByte)。不過,三個月后,雙方分手。分手的原因是因為ZDNeTChina想自己獨立運營。分手以后,ChinaByte認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出現,而這個對手就是ZDNeTChina。和ZDNeTChina合作失敗,促使ChinaByte決心做原創內容,開始自己做編譯,開始自己組織專欄。很快,ChinaByte就在訪問量和影響力上超過了ZDNeTChina,ChinaByte當時的感覺更像是寂寞的武林高手。
1997年年底的時候,在國內召開過一次互聯網研討會,當時雅虎的楊致遠也參加了這次會議,有記者去采訪楊致遠,問他雅虎在中國的競爭對手是誰?楊致遠說最大競爭對手是ChinaByte,對此宮玉國很是受用。而張朝陽和他的同事第一次得知面前的這個人是宮玉國的時候,也驚訝地“啊”了一聲,搜狐一千人然后畢恭畢敬地過去向宮玉國問好。在早期的中文互聯網業界,ChinaByte和它的實際推動者宮玉國有著獨特的位置。
宮玉國進入互聯網純屬偶然。1988年,宮玉國自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他沒有去出版社,也沒有去圖書館,而是去了傳媒界。宮玉國的理由是喜歡看豎版書和一個人待著的自己太孤僻了,他希望改變一下自己的性格。
到1995年,做了7年傳統媒體的宮玉國下海,經人介紹來到《人民日報》下屬的北京世達信息中心與默多克新聞集團合資的筆電新人公司,中方總經理是張德華,張德華讓宮玉國當了中方總經理助理③。筆電新人做互聯網是外方專家的主意,宮玉國也是從外方專家那里知道什么是互聯網的。
筆電新人當時可選擇的項目還有很多,比如,圖文電視、衛星全球定位系統等。但是,圖文電視受圖文電視臺發展制約,衛星全球定位系統有諸多政策上的限制,總之,這些項目都明顯地存在著太多不可控制因素,只有互聯網被一致認為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于是就決定做互聯網。
筆電新人中的“筆電”是PDN的中文譯音,而“N”是新聞集團的縮寫,“PD”是人民日報社的縮寫。從名字來看,是新聞集團和人民日報社聯合創辦的一家以互聯網為傳播介質的數字化媒體公司。
ChinaByte是ChinaNet第一批代理商,經營許可證號是007,當時北京大約有30多家公司拿到了ChinaNet的代理許可證。ChinaNet代理分A、B兩類:A類代理業務范圍是接入服務及技術支持;B類代理業務范圍是接入服務及信息增值服務。簡單地說,A類就是ISP,B類是ISP加ICP,由于ChinaByte的外資背景,最終其選擇了B類,做ICP。
ChinaByte要做ICP,不可避免要選方向,因為有《人民日報》的背景,因此,一開始就想用《人民日報》的內容,但政治和經濟類內容太敏感,ChinaByte不敢用,文化娛樂類內容沒有什么政策風險性,但這不是《人民日報》的強項。討論來討論去,索性拋開《人民日報》來分析當時的受眾。發現當時上互聯網的人多是從事IT業的,對應的廣告主也多集中在這個領域,于是ChinaByte一開始就把內容定位在IT上。
不過,即便這么小心翼翼,ChinaByte的誕生也極其曲折。1995年秋天,《人民日報》在一個不顯眼的角落里刊發了一條小新聞,向世人宣告筆電新人的誕生,在這條被稱為簡訊的小文章里,提到了這家公司是由人民日報社和新聞集團聯合創辦的。
準確地說,筆電新人是人民日報社下的事業管理局下屬的三產公司世達信息中心和新聞集團下屬的投資公司聯合創辦的一家公司。按照約定,這家公司給新成立的ChinaByte提供技術支持,內容由中方做主。中外雙方各占50%的股份。
這條新聞發表后在國內基本沒有什么影響,但在海外,卻引起轟動,外電以“世界上最大的右派默多克與世界上最大的左派報紙之間的聯姻”為題大肆渲染此事,一時間,風雨欲來,大兵壓境,筆電新人面臨夭折。
所幸的是,筆電新人當時在政策上并不違規,完全合法,只是屬于新生事物而已,又有時任《人民日報》朱新民秘書長和人民日報社事業發展局谷嘉旺局長在其中斡旋,給了當時筆電新人申訴的機會。于是,筆電新人一層一層地向上打報告,先是給當時的新聞出版總署于友先署長,再是時任國家新聞辦的曾建徽主任,之后是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申訴報告甚至到了江澤民和李鵬的桌子上。申訴的核心只有兩點,一是互聯網是大勢所趨,浩浩蕩蕩,不可阻擋;二是《人民日報》應該合理借助外部力量占據這個制高點。報告一遍一遍地打,雖然格式要求不一樣,但核心就這兩點,翻來覆去地說。最后結果是,放行。
從1995年年中到1997年1月開通,筆電新人公司上下有一年半的時間在為之奔波,先是等有關部門的的批復,之后是到電信申請服務資格許可、電信帶寬等一大堆的瑣事。但即便如此,ChinaByte在1997年的亮相,也絕對驚艷。原因無他,當時中文互聯網上并無多少內容,更無專業的媒體人來操持生產內容,宮玉國成為中文互聯網上第一批做內容的人,也是第一個投身互聯網的媒體人。
默多克希望進入中國
ChinaByte投入不小,一開始就在北京外經貿信息咨詢大樓這樣的豪華寫字樓里辦公。北京CBD地標嘉里中心建好,ChinaByte首批入駐,ChinaByte的員工一直都是在北京最貴的寫字樓里工作,寫字樓每平方米的租金都是以美元計算。ChinaByte的員工一邊工作,一邊喝著最好的咖啡和茶,他們桌上放的餐巾紙是最高級的那種,地上的地毯也很舒服,可以光著腳在上面走來走去。ChinaByte給編輯的薪水也很高,在很長時間內都是業界的最高標準。ChinaByte是一家給稿費的網站,每日更新,有大量的原創內容,當時的稿費就能給到每千字80~120元,而且支付得很及時。因此很多人給他們寫稿子,ChinaByte變得很有影響力,也做了很多觀念的啟蒙。
宮玉國出身傳統媒體,主編劉琪也是個資深媒體人,因此,他們把傳統媒體的規范帶到ChinaByte。在ChinaByte,有編輯方針、編輯手冊,校對要仔細到標點符號。每次發稿前,劉琪都要將稿件送宮玉國審閱,宮玉國簽完字才能上網。
ChinaByte花的是新聞集團的錢,新聞集團給ChinaByte作價540萬美元,對應首輪投資合資公司270萬美元,占50%的股份。270萬美元花完之后新聞集團給ChinaByte借款,前前后后又借了200多萬美元的無息借款。之所以沒有像瀛海威一樣債轉股,是因為需要遵守當時外資不能控股的規定,在合作協議里,也明確規定,默多克是技術投資,無權過問內容。對一個做垂直內容的ICP來說,這筆錢不算少。
ChinaByte的結局的確很可惜,它和瀛海威一樣,是中國互聯網的“黃埔軍校”之一,tom.com的高級副總裁馮鈺、鯊威的兩位創始人都出自ChinaByte;劉琪是中國公認的網絡營銷研究的先行者,也寫得一手好文章;“邊城浪子”高大勇是中國第一代個人主頁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中國閃客運動的核心力量之一;還有張路,曾任《互聯網周刊》副總編輯和《創業邦》的副總編輯,也是黑板報網站的創辦者,10多年來一直活躍在互聯網觀察的第一線,最近在做一個本地生活社區。
但ChinaByte一出生就已經決定了其多折的命運,它更多是默多克敲開中國媒體市場的一個橋頭堡而已。
在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默多克其人,他應該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報業乃至傳媒老板,20世紀50年代初,默多克從臨死的父親手里繼承了一家澳大利亞的地方性報紙,在此后短短的幾十年里,他在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和亞洲多個地方縱橫馳騁,或收購兼并,或從頭做起,建起了一個擁有多家報紙、雜志、電視網絡和出版公司的龐大的全球性媒體帝國。默多克的個子不高,只有一米六出頭,但接觸過他的人都會為他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強烈的進取氣息和力量而備受壓迫:他在專注時左眼會很具有威脅性地瞇起來,像瞄準誰發射前那樣;他在搪塞支吾時有咬緊牙齒的習慣,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都流露出他很強悍的一面。如果把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從而成就大事的人稱做梟雄的話,那么,默多克當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傳媒梟雄。
關于默多克,一個廣為中國人傳頌的段子是,1997年7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出訪澳大利亞前,接見了默多克。會面期間,朱镕基還一度讓默多克相當尷尬。“我聽說你為了在美國經營電視臺還加入了美國國籍,”朱镕基說,“那你想不想也為了在中國經營電視事業而成為中國公民呢?”默多克聞聽面露苦相。不過他很快地隨著被朱镕基逗笑的在場人士大笑起來。兩年后的1999年6月,默多克以近70歲的高齡,毅然和共同生活了30年的妻子離婚,娶了不到30歲的中國女子鄧文迪,成為一名中國女婿,這一舉動在很長時間內成為上至中南海、下到街頭中國人最喜歡討論的話題之一。默多克在努力修復著他和中國的關系。
①ICP的英文全稱是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即互聯網內容提供商,是指向廣大用戶綜合提供互聯網信息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運營商。ICP同樣是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的正式運營企業,享受國家法律保護。——編者注
②據宮玉國本人的回憶,這句話是他從新聞集團的一份英文材料上看到的,第一眼就覺得這正適合ChinaByte。
③在輾轉《東方企業家》、中宏網、IT168等地后,宮玉國在2006年重回《人民日報》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