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無形:易經的奧秘
- 史冷金
- 3205字
- 2019-12-24 10:55:19
序言:眾經之首,大道之源
《易經》說的是陰與陽的思想。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別,是人類原始思想的產物。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說明宇宙萬物中一切變化的現象。
讀《易》使人明了萬事萬物皆由基本的因子排列組合而成。這基本因子,便是陰陽。由這個角度看世界,便會對世界有特定的解說。世界上的謎難道有可觀的答案嗎?萬事萬物難道有所謂的真相嗎?關鍵是人的觀察角度?!兑捉洝返挠^察角度即是透過萬物不同的表象看到其內在的共同因子,看到陰、陽因子的運動、組合、搭配而形成萬物。宋代大學者程顥詩中說“萬物靜觀皆自得”便是這種境界了。
《易經》解釋事物,最關鍵的兩點是象與數,即形象與數字,用符號形象比擬外物,用數字運算推演表示事物的變化規律。這是中國式的科學。
所以它的思路是不同于西方式的科學的。如果您說的科學指的是“有道理、符合真理”的意思,那么科學就不是只有西方式這一種。中、西科學各有所長。
《易經》是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源頭。儒、道兩家在處理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上有較大的區別,儒家主張濟世,道家主張無為。由此可以看出《易經》確實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基礎。中華文化中的數學、文學、戲劇、美術、音樂,無不滲透著《易經》思維的影響。
在《易經》中,陽是以“——”來代表,而陰是以“——”來代表的,這兩個奇與偶的簡單符號,象征并說明了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陽剛陰柔,陽動陰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時因地地以陰與陽,也就是剛柔動靜的性質來變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晝、尊、貴、福等都歸屬于陽、剛、動;而把地、女、義、下、后、暗、來、夜、卑、賤、禍等都歸屬于陰、柔、靜。陽剛陰柔相反相成但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動極則靜,靜極則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陽剛中孕育著陰柔,陰柔中也包含了陽剛,相輔相成表里兩面。如:男對女為剛,女對男是柔;前對后是陽剛,前對更前則成為陰柔。
《系辭上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碧斓亻g一切事物的變化無不因時因地或成陽剛,或成陰柔,而這一陽剛陰柔的變化法則,正是宇宙的法則,人生之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說卦傳》中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薄兑捉洝吩谶@里所要闡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作用法則是一致的,這就是,宇宙萬物遵循陽剛陰柔無窮變化作用的法則。所以稱作“天人合一”。這樣看來,“易”含有變易、簡易、不易的意思,宇宙萬物因時因地的陰陽、柔剛、靜動,變易而不易,復雜而簡單,矛盾又統一,對立又和諧。這陰陽論就在闡明這一現象。所以說,它是《易經》的中心思想。
《易經》思想中的這一陰一陽,相對相反,但并不對立相克;而是相互錯綜變化不已,并在變化中生成發展,和諧與統一。
我國古代傳統思想中主張的以和為貴、反對斗爭,正淵源于此。
《系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薄吧痹谶@里不是產生而是演變。就是說,八卦由四象演變而來;四象由兩儀演變而來;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兩儀,陰陽即太極。
儒家崇尚陽的剛健正大,道家重視陰的虛無柔靜。但儒家思想也有謙退陰靜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虛無柔靜中也含有剛強??傊?,剛健正大與虛無柔靜,是我國傳統思想的表里兩面。
乾坤代表了天與地,天是行云施雨的空間和萬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陽。與天的大陽功能相對的是大地的大陰。大地的陰的元氣,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順承天的功能。天是陽,是主宰,是動能;而地是陰,是順從被動的。
天的法則是變化無窮的。陽剛與陰柔交互變化,使萬物生成;同時陰陽保持和諧,才能使萬物順利地發展變化、進化?!皻w妹”卦的“彖傳”中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边@是借夫婦的道理,比擬天地陽剛陰柔交互作用的生成原理?!断缔o上傳》中說:“生生之謂易?!毕聜髦姓f:“天地之大德曰生?!薄兑捉洝芬蕴斓氐年庩?、剛柔、動靜的變化生成作用,為天地的德行。
然而,這天地陰陽交錯,使萬物生成發展生生不息的作用,極其微妙難以捉摸?!断缔o上傳》中說:“陰陽不測之謂神?!庇终f:“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边@就要求我們的認識不能只限于具體的、有形的現象,而且應該以現象發生的抽象的、無形的原動力來思考,這就是陽剛陰柔的形而上的精神了。
《易經》對天地生成發展的作用,最重視的是剛健中正,而且是恒久不已的剛健中正。
《易經》也兼說生死,而且以兩者綜合,來闡揚天地的大德及無窮的生命力。
總之,天地陰陽剛柔動靜的微妙作用,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源,闡明這一原理法則并廣泛應用到宇宙與人生的一切變化現象上,使人能夠知變、應變、適應,去惡向善,避兇就吉,這就是《易經》的思想。
宇宙間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變化作用法則,也就是人類社會的行為規范。《易經》就是以天地為準則,確立人生規范,以宇宙恒久無窮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勸勉人生要自強不息,造福社會。《易經》兼備了規范與實用兩方面的效用。人生道德修養自應以天地的道理為準則,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進不懈,使自己在品學修養上有所成就,然后在事業上施展抱負,才能促進社會發展,參贊天地造化的功能于道德及事業之中,才是至高無上的大事業。
《系辭上傳》中說:“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這里告訴我們,智慧應當像天一般高明;行為應當像地一般謙卑。睿智圣哲遵循這一天的法則,崇尚智慧與禮儀,使道德修養有所成就,不僅獨善其身,而且能施展于事業中兼善天下。將道德修養、聰明才智施展于事業中,使人與物一起得到幫助,這就應了天地的變化法則,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這才是“盛德大業”。
效法宇宙精神,自強不息,這是《易經》的道德理想。陰陽、剛柔、動靜,于循環無窮的變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發展、進化、調和、統一,符合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傳統道德上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來如此。
《易經》中闡釋的仁、義、禮、智、信、敬、誠、貞、順等各項德性,是基于道德律與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陽的剛健正大;當然也一再提示陰的謙穩。
《易經》還特別崇尚“時中”。孟子說:“孔子圣之時也。堯舜以來相傳之法也。知時中之義,則易思過半矣!”由此看來,《易經》對時間因素,是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則予以重視。
唯有認識宇宙精神,透徹陰陽剛柔動靜變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后達到心安理得、無憂無懼、知天樂命的境界。《易經》中所說的神,是指天地間陰陽剛柔動靜變化現象的至為微妙、難以預料的神秘性;所以,只有天下最明了道理的睿智的人,才能理解《易經》中所闡釋道理的神奇功用,只有無心、無畏、致誠,達到人我兩忘的極度寂靜,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惡,吉兇禍福,也就是通達神明,然后必然就能擔當天下之事。
《系辭上傳》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易經》的根本觀念。陰陽相對,但尊崇陽,陽兼有陰:陽為君,陰為臣,陽是主宰,陰為從屬。《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幾乎都以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道理諄諄告誡,以提示人生必須時刻謹慎處世,重視適可而止的重要性,這樣才能確保長久安泰。
《易經》的宗旨就在于闡釋宇宙大自然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變易而不易,復雜而簡易,在變化中生成發展,于反復中保持統一與和諧。這一剛健中正、無窮無盡、永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變易、簡易、不易的宇宙法則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蓋著一切。這些都與人生立身處世的原則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則、精神為準則來確立人類自己行為的規范。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則規律,就能自強不息,就能在面對各種復雜情況時知變、應變、適變,并促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向上,為全人類造福。通觀《易經》的思想就會明白為什么《易經》被稱作“天人之學”,并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一切學術思想的源泉,被推崇為“大道之源,眾經之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