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李偉和趙凡三人約好了周六上午9點去書城買書,并把碰頭地點定在書城。9點整時,張超和李偉準時到達,可是等了半個多小時也沒見趙凡的影兒。他們便進了書城,沒想到在書城里面見到了趙凡。急性子的張超責備道:“我們在外面等了半個多小時也沒見到你的鬼影子,天寒地凍的,原來你一直在里面溜達呢!”趙凡也急了:“我8?fe3050就到了,一直在里面等你們!這么冷的天我總不能在外面傻等著吧!”兩個人各說各的理,誰也不讓誰。
這時,李偉打圓場道:“其實都是誤會,大家誰也不想耽誤對方的時間。”接著他對趙凡說:“張超今天穿得少,在外面等你時凍得直跺腳,發發牢騷也是情有可原。”然后轉頭對張超說:“人家趙凡也沒有違約,比咱倆還先到十分鐘呢。都怪咱們三個人沒把碰面的地點是在書城門口還是里面說清楚,才造成了這個誤會,下次可都得長記性啊!走吧,買書去。”
李偉這么一說,兩個人的怨氣果然消了,一起開始了快樂的購書行動。
幸虧李偉及時打了圓場,才避免了雙方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可見,在生活中,會打圓場多么重要。
和別人聊天時,當他人發生矛盾起爭執時,夾在中間的滋味是比較尷尬的。作為爭論的局外人,就應當學會隨機應變地打打圓場,從而讓雙方的矛盾得以化解。
不過,在打圓場的時候,一定注意,就是不要偏,不要倚,要讓雙方都覺得你沒有偏向。否則,你的圓場恐怕就是火上澆油,還不如不說。像上面例子中的張超與趙凡爭執不休,李偉在打圓場時,就沒有輕率地厚此薄彼,而是提醒他們求同存異,互諒互讓,從而緩解了雙方的對立情緒。
有個理發師傅帶了個徒弟。徒弟學藝3個月后,便試著給顧客理發。
徒弟給第一位顧客理完發,顧客照著鏡子搖搖頭說:“頭發留得有點短。”徒弟不知道該如何應答。師傅笑著解釋說:“頭發短,可以使您顯得精神、樸實、厚道,讓人感到親切。”顧客聽完,欣喜而去。
徒弟給第二位顧客理完發,顧客還是搖搖頭說:“頭發留得有點長。”徒弟也不知道該如何應答。師傅在一旁笑著解釋:“頭發長使您顯得含蓄,這叫藏而不露,跟您的身份很相符。”顧客聽完,高興而去。
徒弟給第三位顧客理完發,顧客邊付款邊埋怨:“用的時間怎么這么短,不到20分鐘就完事了。”徒弟還是不知道該如何應答。師傅馬上笑著解釋說:“如今,時間就是金錢,‘頂上功夫’速戰速決,為您贏得了時間。您何樂而不為呢?”顧客聽了,歡笑告辭。
徒弟給第四位顧客理完發,顧客邊交款邊嘟囔:“剪個頭怎么花了這么長時間,都快1個小時了。”徒弟心中慌張,不知所措。師傅馬上笑著搶答:“為‘首腦’多花點時間是很有必要的。”顧客聽后,大笑而去。
故事中的這位師傅,真可謂是一位“打圓場”的高手,每次得體的解說,都使徒弟擺脫了尷尬,讓顧客轉怨為喜,高興而去。他成功地“打圓場”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事實上,在聊天討論的過程中,需要靈活應變地打圓場的事情往往很多。因此,生活中,應當學會靈活地打圓場。
“打圓場”與“和稀泥”不同,它是從善意的角度出發,以特定的話語去緩和緊張氣氛、調節人際關系的一種語言行為,在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有著積極的意義。
“打圓場”應“揚長避短”。工作與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包含著兩重性,其中的對與錯、利與弊是相對的。所以在打圓場時,作為圓場之人應當理解爭論雙方的心情,辯證地看待問題,針對各種不同的情況,得體地“揚長避短”,用巧妙的語言去作解釋,通過“揚長”引領別人換個視角,對先前不滿意的事來一番變位思考,讓對方從一個新的角度去體會佳妙之處,從而高高興興地接受自己的觀點。
第6招:未雨綢繆早安排,各種話題充分準備
我們應該知道,冷場的出現,往往與話題有關。曲高和寡會導致冷場;淡而無味同樣會引起冷場。如果你不希望出現冷場,就應當事先作些準備,使自己有一些庫存話題,以備不時之需。
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尤其是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比如聚會、議事等,常會出現冷場的情況,令人感到窘迫。一般來說,談話者之間若存在以下幾種情況時,最容易因話不投機而出現冷場:
(1)彼此之間不是很熟悉。
(2)年齡、職業、身份、地位差異大。
(3)心境差異大。
(4)興趣、愛好差異大。
(5)性格、素質差異大。
(6)平時意見不同,感情不和。
(7)互相之間有利害沖突。
(8)異性相處,尤其單獨相處時。
(9)因長期不交往,關系比較疏遠。
(10)性格都比較內向。
出現冷場時,雙方都會感到尷尬。但是只要你掌握了破冰之術,及時根據情境設置話題,冷場是很容易被打破的。
1.要學會拓展話題的領域
開始第一句話要注意的是使人人都能了解,人人都能發表看法,由此再探出對方的興趣和愛好,拓展談話的領域。如果指著一件雕刻說:“真像××的作品!”或是聽見鳥唱就說:“很有門德爾松音樂的風格。”除非知道對方是內行,否則不但不能討好,而且會在背后挨罵的。
如果不知道對方的職業,就不要胡亂地問他。因為社會上免不了有人會失業,問他的職業無異于強迫他自認失業,這對自尊心很重的人來說是不太好的。如果你想開拓談話的領域而希望知道他的職業,那只能用試探他的方法。比如,你可以問:“先生常常去游泳嗎?”如果他說“不”,你就可以問他是否很忙,“每天上哪兒消遣最多呢?”接下去探出他是否有固定工作。如果他回答“是”,你就可以再加上一句話,問他平時什么時候去游泳,從而判斷他有無職業。如果他說是星期天或每天下午五時以后去,那無疑是有固定工作。
當確定了別人有工作時,才能問他的職業,這樣就可以談他的工作范圍內的事情。如果不知道對方有沒有工作,或確知對方為失業者,那最好還是談別的話題吧。
2.風趣接話轉話題
在談話中善于抓住對方的話題,機智巧妙地接答,可以使我們的談話變得風趣,從而使談話活躍起來。有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我們夸獎對方取得的成績時,總能聽到這樣的回答——“一般一般”。倘若我們不接著話茬兒說下去,就有點贊同對方的“一般一般”說法的意思,達不到接話說的目的。這時,你可以這樣回答:“‘一般’情況尚且如此,那‘二般’情況就可想而知了。”言外之意是說:“你一般的情況才如此的話,我二般的情況就更不值得一提了。”這類接話,一般是采用諧音、雙關的手法,接住對方的話茬兒,作風趣的轉答。
要想巧妙地接答對方的話茬,可以把原來的話題引向另一個話題,使談話轉變一個角度繼續進行下去。
小王是某公司負責某一地區的銷售業務員。公司為了加強和客戶之間的聯系,特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工商聯誼會”。公司安排小王在會議期間陪同他的客戶楊某。他們路過一家商場,談起了商場的銷售情況。最后,楊某深有感觸地說:“現在,市場競爭夠激烈的。”小王隨即接過他的話茬兒說:“就是。在您的公司工作的業務員也不少吧?”
就這樣小王既把話題延伸了下去,同時又把話題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3.適時地提出引導性話題
適時地提出引導性話題,可以給他人留下談話的時間和空間,尤其是對于那些不善于當眾講話的人。這些話題可以根據對方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職業性質等方面來設置。比如:“近來工作順利吧”,“聽說你最近有件高興的事,什么事啊”,“前一段時間我見到了你的孩子,學習怎么樣”。先用這些聽起來使對方溫暖的話寒暄一下,便于開展談話。
面對那些在公司上班的人,可以探問對其公司的日常規則的看法,如:“你們公司每周都要舉行升旗儀式,之后還要做早操,召開例會,你怎么看待?”引導性話題應該注重可談性和可公開性。對學文的不宜談深奧的理科的問題,反之亦然。不宜在公開場合觸及個人隱私,也不要在背后議論他人。如果引導性的話題過于敏感,或者越出了對方的興趣愛好,或者過于深奧,超出了對方的知識結構,也許是對方不愿意說,也許是真的無話可說。提出這類話題,目的是想讓對方開口講話,如果不能讓對方開口說,那還有什么意義呢?
在提一些引導性話題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不要讓對方感到難以回答或只是附和而已。比如:“你是不是也覺得你們現在的廠長很能干?”人家要說贊同的話,他自己的確也有保留意見,要說不贊同,而你已經認可了,他總不至于在你的面前進行反對吧,何況是說別人的壞話呢?所以說,這樣的話題,處理得不好,會讓自己失去談話的親和力,適得其反。再者也不要問些大而空的問題,讓人不知從何說起,最好具體點。
此外,在打破冷場時還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如果是由于自己太清高、架子大,使人敬而遠之,而造成對方的沉默,在交談中就應當主動、客氣、隨和一些。
第二,如果是由于自己太自負,盛氣凌人,使對方反感,而造成了沉默,則要注意謙虛,多想想自己的不足,適當褒揚對方的長處。
第三,如果是由于自己口若懸河,講起話來漫無邊際、無休無止,而導致了對方的沉默,則要注意自己講話適可而止,給對方說話的機會,不要讓人覺得你是在做單方面的傳教。
第四,一般人的心理總是喜歡教人,而不喜歡受教于人。有時裝作不懂事的樣子,往往可以聽取他人更多的意見,這根源于人們的自炫心理。反之,你表現得太聰明,人家即便要說,也會有所顧慮,怕比不上你。因此,你可以采用求教的語氣說話,這樣就能引起對方的優越感,從而引出滔滔話語。
我們應該知道,冷場的出現,往往與話題有關。曲高和寡會導致冷場;淡而無味同樣會引起冷場。如果你不希望出現冷場,就應當事先作些準備,使自己有一些庫存話題,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