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是我們一般人的看法,而語言專家卻希望能夠找到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之一證明正是模糊語言的不確定性,引起了語言的廣泛和靈活。這就好像奔騰的河水比靜止的湖水更加有活力一樣。
模糊語言的運用,通常體現在回答問題上。問題的提出者往往提出一些隨機性非常強,并且包含的內容極為廣泛的問題,使你不能準確回答。尤其是那些你不能直接回答,但是又不得不回答的問題,就需要用模糊語言進行回答了。
某公司的經理說:“我們公司的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是工作努力、積極上進的,但是還有個別的人并非如此。”這里的“絕大多數”是一個模糊的詞語,因為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來說明什么是“絕大多數”。這是一種可以伸縮的判斷語,既保存了大部分人的面子,同時也對那些“個別的人”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模糊語言的特點是模糊、似是而非。一方面,它令人捉摸不透說話內容的真正內涵;另一方面,因為沒有具體的指向,因而就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變通性。當遇到一些在一定條件下不能解決的事情的時候,它可以變不可能為可能,使不相容的問題變得相容和一致。
必須要注意的是,模糊語言只是為了增強語言的適應性、靈活性以及生動性才出現的,它只是語言表達方式的一個重要的補充,而不是主體部分。一般情況下,我們還是要盡可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最后,在運用模糊語言時,還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模糊的語言并不是含糊其辭,而是故意這么做的。它的使用具有目的性。
第二,在使用模糊詞語的時候,一定要遵循適度的原則。
第三,不要使你的話有歧義或引起誤解,不要傷害到別人。當然,我們也要注意運用模糊詞語的不同場合。
第四,運用模糊的言語要做到簡潔明快。模糊語言并不是重復啰唆和刻意地繞彎子。
第3招:自嘲——為自己救場,給他人臺階
自嘲,即自我嘲弄,表面上是嘲弄自己,但實際上卻另有所指。自嘲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充滿魅力的交往方式。在人際交往中如果運用得好,就能讓尷尬變成笑聲,在笑聲中展現出你非凡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從而使場面再次活躍起來。
在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尷尬的情況。此時,如果我們置之不理,不但會讓自己難堪,還會造成冷場的局面;如果我們斤斤計較,可能會令局面更加難以收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若能從容對待,恰當地運用自嘲,就能幫你走出尷尬。
自嘲,即自我嘲弄,表面上是嘲弄自己,但實際上卻另有所指。自嘲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充滿魅力的交往方式。在人際交往中如果運用得好,就能讓尷尬變成笑聲,在笑聲中展現出你非凡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從而使場面再次活躍起來。
在某俱樂部舉行的一次招待會上,服務員倒酒時,不小心把啤酒倒到一位賓客光亮的禿頭上。服務員嚇得手足無措,全場人都目瞪口呆。這位賓客卻微笑著說:“老弟,你以為這種治療方法會有效嗎?”在場的人聽后紛紛大笑,尷尬局面即刻被打破了。這位賓客的自嘲,既展示了自己寬大的胸懷,又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可見,自嘲是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人在自嘲時,自暴其丑,顯示了一個人的大度和坦誠。勇于暴露自己的問題,揭露自己的短處,這樣的人往往被人視為可信的人。自嘲,使人能輕松、愉快地正視自己的弱點,擺脫困境,增強自信心、自尊心,在論辯中,又可使氣氛活躍。
聊天時,誰都有口誤的時候,當你無意中引發了對立情緒時,如果能適時地自嘲一番,獲得原諒應該不難。比如在和別人聊天時,你說了不合適的話,對方臉色不太好,你可以自嘲道:“唉,瞧我這張粗陋的嘴,不會說話,請多原諒啊。”一句插話,可以讓對方不再介意。又比如,在和別人聊天時起了爭執,你有點激動,措辭生硬,聲音太大,對方顯得不高興了。你要趕快剎住話匣子,自嘲道:“對不起,我這個人容易激動,剛才真成了一只斗雞了。”對方肯定會付之一笑。
總之,在人際交往場合中,自嘲是不可多得的靈丹妙藥。只要尷尬場面的產生和自己有關,我們都可以運用自嘲的辦法來化解。一個人能夠拿自己的缺點和缺陷來開涮,說明這個人有著良好的修養。這能夠使別人從中看到自己的優秀,從而讓更多的人愿意和自己交往。
第4招:機智回應“名字”引發的尷尬問題
當自己的名字被叫錯或者雙方都叫不出彼此的名字而遭遇尷尬時,要想做出恰當的反應,事先就得掌握一些說話應變技巧。
相信大家都有過因為自己的名字被叫錯或者雙方都叫不出彼此的名字而遭遇尷尬的經歷,那當時應該怎么回應呢?要想能做出恰當的反應,事先就得掌握一些說話應變技巧。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當遇到這兩種情況時的回應技巧。
1.當自己的名字被叫錯時
在一個集體里,因為有的人的名字相似,所以經常就會鬧出一些張冠李戴的笑話。像王軍先生就是這樣。因為在這個公司里湊巧有一位老同事的名字叫“李軍”,所以他就經常被人叫錯名字。今天一位新分配的女職員由于一時疏忽,又叫他“李軍先生”,他當時感到非常生氣,所以就一聲不吭,也不理睬對方。采取這樣的態度來回應是不可取的。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應當怎么辦呢?
首先,應當忍住一時的氣憤。被人當面叫錯名字,無論是誰都會覺得不舒服。可是當事者在那一瞬間如何回應,將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
中國字有很多音同字異的情形,比如一個名字叫作“建”的人,難免會有被錯寫成“健”“鍵”“劍”……這個時候可以這樣說:“對不起,我的名字是建設的‘建’啊,此‘建’非彼‘健’哦!”當自己的名字被弄錯時,采取這種近乎詼諧的指正方法,反而能讓大家皆大歡喜,相處得更加融洽。
的確,一個經常跟自己碰面的人,竟然弄不清楚自己姓啥名誰,這是一件令人非常不愉快的事情。不過,這也不算什么特別不能忍受的事吧!既然對方沒記清楚,那自己干脆再報一次姓名就好了,比如:“我是李軍呀!這個名字的確是太平淡了,不好記。”
然后,把自己的外表特征和名字連在一起。由于一時疏忽而把別人姓名弄錯的事,其實很常見。其中有很多是因為沒有把對方的姓名和外貌記清楚,所以才會出現把別人的姓名張冠李戴的錯誤。不管怎樣,當自己的姓名被弄錯時,如果不想辦法讓對方記住自己,那以后還會發生不愉快的情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外表特征和名字連在一起告訴對方,從而讓對方記清楚自己。
2.當別人叫不出自己的名字時
在外面碰到以前認識的朋友或者同事,等上前去打招呼時,對方卻記不起自己的名字了,使彼此尷尬而散。這種情況應該有很多人都經歷過吧!
比如,當你去參加一個討論會時,碰到了以前曾在一起工作的老同事,于是自己便很高興地過去打招呼:“李老師,好久不見了,您還好吧!”對方也好像是看到了熟面孔一樣地回答,可是當寒暄問候一番過后,對方就顯得有些局促不安,想找理由離開。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形,你會如何應變呢?
特別是像演說家等這類人經常需要跟很多人接觸,雖然別人對他們了如指掌,但是他們卻經常無法一下子就叫出別人的名字。當遇到這種情況時,他們通常都會很自然地、直截了當地向對方請教,比如:“請問您尊姓大名?”或說“您是哪位呢?”對于一般人來說,這種開門見山式的問話,好像叫人無法開口。因此,當叫不出對方的名字時,既不敢開口請教,又害怕被對方看穿真相,所以心虛不安,就想要盡早離開。
上面例子中提到的那位李老師,有可能就是心虛而想離開。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應當怎么回應呢?這時,你就應當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夾在談話中。比如:“最近偶爾也會碰到當時跟我們在一起的同事,他們還是老樣子,仍然取笑我叫小鳥。回想從前,那時真是多虧了您的照顧……”這樣說對方可能就會比較安心,至少不會急著想要打退堂鼓。
人難免會有忘記別人名字的時候,所以,當碰到這種情況時,我們應當將心比心,要體諒別人的處境,盡量避免讓別人出洋相。相反地,如果自己想不起對方的名字了,那該怎么辦才好呢?這時你可以這樣去說:“對不起,您是否可以給我一張名片呢?”“哦!名片嗎?”“是的,拜托!”也許一開口就跟別人要名片,會讓人感到唐突,所以你要表現出很不介意的表情,等接過名片后再繼續說:“以后有機會,我就可以很快地憑著這張名片和您聯系了……”這樣你就可以按照名片上的姓名來稱呼對方了。
第5招:隨機應變打圓場
在打圓場時,作為圓場之人應當理解爭論雙方的心情,辯證地看待問題,針對各種不同的情況,得體地“揚長避短”,用巧妙的語言去作解釋,通過“揚長”引領別人換個視角,對先前不滿意的事進行一番變位思考,讓對方從一個新的角度去體會佳妙之處,從而高高興興地接受自己的觀點。
在我們生活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尷尬的場合,在這些場合中,如何去很好地打圓場,就顯得非常重要,不但能提升我們的人際關系,還能讓大家氣氛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