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進階:魅力綻放在傾聽談吐間——提問與接話的控場藝術(1)

你是不是也會因經常說錯話而得罪別人,最終只能尷尬地結束談話?你是不是發現場面很尷尬,可是卻不知道該說什么或者怎么說呢?為什么有的人在閑談時就能交到朋友,而你的交談總是以冷漠、不友好而告終呢?

以后你就不用再為這樣的尷尬而傷腦筋了。只要你掌握好下面的溝通控場藝術,就能讓你的交談氛圍更互動、更熱烈,你一定會成為最受歡迎的人。

§§§第4章提問是掌控一場對話最好的方法

紳士的演講,應當像女士的裙子,越短越好。

——林語堂

獨攬話題的人,既無禮,也無情。

——余光中

可否自始即不多講,而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

——葉圣陶

想知道更多?請問一個充滿同情心的問題

干巴巴的問題怎么能夠打動人心呢?一定要讓問題充滿感情。最起碼,你要讓別人從你的問題中感受到理解之情。尤其是面對敏感的心靈,像孩子、青少年,使用充滿理解的問句,最容易讓對方接受你。當人得到別人的同情和理解,心便會變得柔軟、濕潤,從而樂于訴說,并接受別人。

如果你想要與人進行深入的交談,那么開始的時候就要注意,先不要提特別難的問題,也不要提讓人覺得有威脅的問題,以免對方無法回答,造成冷場的局面。當然,要是你正準備去參加辯論賽,則另當別論:在那樣的場合,你要做的事情,就是盡可能地將對方問得無話可說。不過,現在我們的目的是抓住別人的心,那么,我們的表達就不能那么不客氣,應該盡量從一些讓人舒服的問題開始。

然而,生活在快速時代的人們,習慣于制造爆炸新聞,許多人開始忽略與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往往會選擇直接問一些攻擊性極強的問題。結果經常得到的回答,不是“不好意思”,就是“無可奉告”。為什么會如此呢?答案很簡單,因為這些問題不能讓人感到舒服。

對于被問的人來說,舒服很重要。問一些對方感到舒服的問題,將會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回答。當然,僅僅是提一些讓人舒服而容易回答的問題是不夠的。根本的問題還在于理解。你只有懷抱理解,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提出有感情的問題,才能真正深入人心,獲得他人的熱烈回應。

作為一個合格的提問者,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問題,表達出我們對談話伙伴的理解和同情,以調動對方答題的情緒,讓對方受到鼓舞和激勵。

某社區工作者完成了一些項目,受到了記者的采訪。這名記者從這些項目開始提問。但他沒有干巴巴地提問,而是通過充滿情感的問題向被訪者表示,他知道要完成這個項目他們需要克服的困難。這名記者的第一個問題是這樣的:“作為一個新的社區組織領導人,你是怎樣為這樣艱難的項目爭取到那么多錢的呢?”這個問題首先就對被訪者所做出的努力進行了肯定,讓被訪者有機會表達和贊美自我的能力。這樣的問題自然很快就激發了被訪者的談話興致。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問題。

與之類似,在一次市政預算調查中,有名女記者做采訪,她問市政辦公室的預算主管:“您是怎樣重新編排如此眾多的部門和項目來制作項目預算,并能保證沒有項目混跨于兩個或更多的部門之間的?”當這名記者得知對方為完成這項工作所做的各種努力時,她對被訪者充滿了敬意,這促使訪談進行得非常順利。

記住,你的談話對象是有感情的人,而你的說話內容也是帶有感情色彩的,如果你能據此表現出一定的同感,會讓對方舒服很多,也有利于為整個討論奠定一種基調。你可以通過身體姿勢或面部表情來表達你的關注;你也可以說些簡單的同情話語,比如,“聽起來很慘,當初一定很恐怖”,或者只用“哎呀”這樣簡短的響應。

另一種表達情感理解的辦法是,簡單地提一提讓你具有同樣體驗的某些事件,如“真是傷腦筋,對吧,當初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實在太讓人難過了”。這樣的表達方法,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同理心,是非常實用的談話技巧。不過,我們在使用同理心的方法時,一定要注意,只靠呈現一個虛構的類比,并不會減輕被訪者的痛苦。只不過,這樣做能夠讓我們與談話伙伴的心靈靠得更近一些,讓對方更愿意向我們傾吐心中的話。

另外,我們必須注意到這樣一種情況,在我們真正理解被訪者的情況下,要表達同情是比較容易的,但如果我們難以理解被訪者的感受時,還要去表達同情,就比較困難了。即便表達出來,也可能會有動作不自然的情況出現,這樣對方就可能會認為我們是虛偽或不夠誠實的人。遇到這樣的事情,該怎么辦呢?這種情況下,不要假裝同情,但可以表示理解,你可以告訴對方,你對他們所說的內容非常感興趣,并正在努力向他學習即可。

例如,有位環保人士對于捕殺鯨類的事情而痛心疾首,憤怒地宣稱要炸掉捕鯨船。作為提問者的你,可能并不支持這樣的激進主張。這時,你可以誠實地告訴他:“雖然你的主張很好,但有些沖動。不過,無論如何,你正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些秉持自己的價值并努力保護物種的人,必然會得到廣泛理解。”

當你理解某個人做某件事,則可以對他的努力表達你的敬意,而對他遭遇的艱難,表達同情;當你無法對某個人表達敬意和同情時,那么就努力給予對方有限度的理解吧:你可以同意某些事情,而不同意另外一些,保持自己立場的做法同樣可以被人理解。

無論如何,在談話過程中,要注意表達出你的感情,特別在提問方面,更要用心。如果注意的話,你完全可以通過富有同情和理解的問句,調動對方的情緒。要達成這樣的理想狀態,首先,你要做的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發問。

有位先生向來很晚才回家的,但這天沒有加班,早早地回到了家中。妻子有些驚奇,又有些埋怨地說:“啊,已經回來啦。我還沒準備晚飯呢。今天怎么這么早呢?”

這怪怪的語氣,讓丈夫有些不爽:“你這說的是什么話!以前回來得晚,你要埋怨,今天早早回來了,你還埋怨。”妻子聽丈夫的口氣,心里也變得不高興了:“這該問你自己怎么回事才對。明明總是晚回來,偶爾早回來一天就好像多大的恩情似的。”于是兩個人就吵了起來。

其實只要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問兩句,那樣的糟糕狀況完全可以避免。丈夫可以這樣表達:“今天太難得了,好不容易早回來一天,吃驚吧?”或者,妻子這樣說:“啊呀,今天回來得真早呢,還沒吃飯呢?現在做飯,可以嗎?要不今晚咱們出去吃點?”如果兩人能夠把對方要說的話當作自己提問的內容,那么相互間都會有所讓步的。這就是表達同情和理解的提問方法,最能深入人心。

用寒暄拉近彼此的距離

“你們好嗎?”這是明星出場的時候,必定要喊的臺詞。喊了一次又一次,從來沒有哪個明星覺得這樣的喊法是老套的,而下面的觀眾同樣也不覺得老套。沒錯,類似這樣的寒暄式問候,真的很“廢話”,但是它就是有效的。善于提問者不會挖空心思去摳字眼,思考奇怪的問句,只要有效的,即便是再老套的問句,也不會拒絕使用。

你向某人索取某物,只有一種可能他們會拒絕你,那就是你不夠熱心和友好。若一個人對你有好感,他就很可能給予你一些幫助,哪怕不能,他也會給予你一些指點。通常來說,你要是和某個人相處得很好,他將很難拒絕你。這就是關系好的益處。因此,我們有必要掌握一些締造好關系的提問技巧。

締造良好關系的關鍵,在于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那么,我們該怎么做呢?其實方法很簡單。不知道你會不會寒暄?也就是問寒問暖。實際上,這就是極好的表示關心、拉近距離的方法。如果你懂得與人寒暄,那么建立良好關系便很簡單。在寒暄的過程中,關切之情,油然而生。當然,有些人討厭與人寒暄,認為那說的都是“廢話”,沒有意義。這樣的看法是不對的。

與人交談,若你想融洽彼此的關系,那么就不要拒絕寒暄,也不要討厭說“廢話”。現在有不少的人做事目的性很強,說話也有同樣的表現,談話一開始,就直接奔著目標去。這種目的性極強的談話方式,不是不好,只是它透著濃重的功利色彩,很容易讓人產生反感的情緒。

在一次非正式聚會中,有位作家遇到了兩名大學畢業生。其中一位大學生很認真地向作家介紹自己:“您好,我叫××,今年剛從××大學畢業,現在正在找工作。”作家愣住了,趕忙接話說:“是嗎?那要加油啊,祝你早日找到滿意的工作。”

很明顯,這名大學生說話方式有問題。要知道,作家和他根本不熟,在對他的背景、個性以及特長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他傳達給作家一個自己正在找工作的信息,這根本就是一種無效信息,對他找工作起不到任何作用。

相反,另一個大學生的交談方式,就非常值得贊賞。他見到作家,很高興,走上前去打招呼,問了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您好,先生,聽說您是一名作家?”作家謙虛地說道:“哦,哪算得上作家,只是隨便寫寫而已。”這名大學生笑著說:“我也是,平時也會寫點東西,不過我更喜歡畫畫,我是一名美術學院畢業的學生。”

就這樣,二人很自然地聊起了寫作和畫畫的話題。兩個人聊得很開心,大學生很自然地提到了找工作的事,作家很愉快地表示,自己很愿意引薦他認識在美術館和畫廊工作的朋友。

這就是寒暄之妙,其妙在自然。須知,拉近人的心理距離,最要緊的莫過于把握自然而然的節奏。看似廢話的閑聊和寒暄,就有自然而然的力量。在我國,最常見的寒暄用語就是“你吃飯了嗎?”想想,這樣的問句有什么意思呢?基本上沒什么意思。但人們每天都掛在嘴邊,問得自然而然。而當你聽到對方問這句話,你會有被關心的感覺。

盡管這些寒暄語本身并沒有什么實際內容,但它卻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它能使見面時的氣氛變得融洽、活躍,增加人們之間的親切感,從而促進彼此間的友誼與合作。正如一位人際關系專家所說:“寒暄是人際交往的起點。”

在不同的場合,應該使用不同的寒暄語,這樣的寒暄才算得體,才能起到潤滑人際關系的效果。下面簡單介紹了幾種常見的寒暄用語及其應用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問候式。最典型的問候方法就是問好,比如“你好嗎?”“你們好嗎?”“大家好嗎?”等等,這些是人際交往中用得最多的一種問候語。這種寒暄的好處在于,交際雙方都很熱情有禮,話也說得比較得體,體現了一種親和友善的關系,對于密切雙方關系、增進彼此的友誼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還有諸如“你這是上哪兒去啊?”“吃過飯了嗎”之類的問法,這類問題雖然表面上是疑問句,但并不表示提問,而是交際雙方見面時的一種問候,主要適用于熟識的人之間。

(2)攀認式。這個寒暄,簡單地說,就是問雙方共同或相似的地方,以達到拉近雙方關系的目的。與陌生人交往時,只要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雙方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共同點或相似點,比如“同鄉”“同齡”“共同的興趣愛好”“相似的經歷”等,這些都是拉近雙方關系的契機。比如:“你是哪里人啊?啊,上海人,上海人好啊,我也算半個上海人。我在上海讀了4年書,上海可以說是我的第二故鄉。”

(3)夸贊式。這種寒暄的好處在于,可以融洽和活躍交談氣氛,使人得到心理滿足。比如:“哎呀,你這頭發在哪里做的?好漂亮啊!”在贊美之前,加上一個恰當的問句,贊美效果會成倍遞增。于是對方開心了,而且話題也有了,接下來的交談自然就順暢多了。

(4)描述式。針對某種具體的交際場景而發出的寒暄。比如對方正在做什么事、剛剛做完什么事或馬上要做什么事,都可以成為寒暄的話題。例如:“喲,最近這么忙啊,剛下班呢?”“買了這么多菜!今晚要親自下廚啊?”

(5)言他式。交際雙方見面以后,以彼此本身以外的事物作為寒暄話題。例如:“今天聽天氣預報了嗎?預報說今天的氣溫高達38攝氏度呢!”“嗯,這天兒可真叫熱啊!”簡單的兩句話,可以迅速拉近雙方的關系,溝通雙方的情感。

以上就是幾種常見的寒暄方法,別看簡單,卻十分有效。你可以根據場景選用。最后要提醒你注意的是,在問寒問暖的過程中,要把握三點要求:

第一,一定要自然。這點可以參看上面的大學生案例。

第二,一定要建立認同感。也就是要問對方感興趣的事情。

第三,保持親和的態度,表達熱情,調諧氣氛。

想讓交談更互動、熱烈?不妨采用提問式交談

鼓勵他人進行深度對話和多說一些話,這是每個優秀提問者的任務。你還可以這樣問:“關于這件事,你能再多說一點嗎?”接下來這樣問:“什么時候?發生了什么?怎樣了?為什么?”弄清楚對方的情況和需求,你才會知道該怎么去做,而對方也會從你的了解中,體會到你對他的重視。你能多跟我講講嗎?這是個簡單有效的問題,你要經常問別人這個問題,以開啟更為流暢的交談。

麗絲女士是威登先生開戶銀行個人銀行業務部的副總裁,她打電話給威登先生,想要和威登先生共進午餐。威登先生通常不會和客戶預約午餐時間,但是麗絲女士在過去一年中,幾乎每個月都會打電話給他,希望能夠獲得一個見面的機會。于是威登先生決定見見這位執著的女士,這樣或許以后辦理業務也能方便一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洞县| 延吉市| 庐江县| 黔西县| 习水县| 佳木斯市| 远安县| 乌拉特前旗| 五家渠市| 榕江县| 临夏县| 云龙县| 察雅县| 甘孜县| 陇川县| 泸西县| 保山市| 孟州市| 合肥市| 崇义县| 塘沽区| 定边县| 贡山| 兴义市| 缙云县| 肇州县| 玛多县| 宁津县| 阿巴嘎旗| 边坝县| 玉龙| 象山县| 东源县| 菏泽市| 汉中市| 长海县| 延津县| 乌兰县| 五峰| 尚志市| 庆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