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是一條可怕的繩索,它會將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捆綁起來。其中,有他人的快樂,而更多的是自己的幸福。你若怨恨,雖捆綁了他人,卻也囚禁了自己。”
房龍
每個人都有錯誤,如果執著于其過去的錯誤,就會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懷、放不開,限制了對方的發展,也限制了自己的思維。
不恕眾生,難樂自己
世間的事就是這樣,總是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就像上面所說的一樣,如果我們總是埋怨別人的錯誤,甚至因此生恨,那么難過的不僅是對方,包括自己在內也不會好過。所以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話叫作“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日有陰晴,人有善惡,自然界有很多事物都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我們無法讓世界按照我們的意志來運行,同樣我們也不可能改造別人,我們能改造的只有我們自己。當我們對這個世界睚眥必報時,這個世界也不會讓我們過得自在;當我們對世界、身邊的人能夠寬容以待時,自己也得到了最好的待遇。
所以說寬容是一種無上的福分,一個人的胸懷能容下多少人,才能夠贏得多少人。寬容不受約束,它像天下的細雨滋潤大地,帶來雙重祝福:祝福施予者,也祝福被施予者。它力量巨大,貴比皇冠,它與王權同在,與上帝并存。
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說以前有個婦人,平時溫柔賢惠,勤儉持家,但她卻有一個不定時發作的毛病——發瘋。
這位婦人時常在黃昏的時候,拿把菜刀在家門口破口大罵。起初,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來,有細心的人逐漸從婦人的罵聲中聽出了端倪。
原來,婦人在年輕時曾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騙過,朋友向她借錢,說自己的父親得了重病,急需要一筆錢醫治。可是,當婦人把自己辛苦攢下的錢借給朋友之后,這位朋友就不見了蹤影。
婦人起初雖然不能接受,但也還算平靜,只是她每天在心里詛咒這位朋友。就這樣十多年過去了,婦人仍舊沒有忘掉當年受騙的事情。在她心里對那位朋友的怨恨逐漸累積,經年累月竟然成了如今的模樣。
讀故事的人總會很自然地說一句“何必呢”,是呀,何必呢?這么多年過去了,為什么還要耿耿于懷呢?放著好日子不過為什么非要想那些不痛快的事呢?如果這位婦人換一種想法是不是結局就不一樣了呢?如果她想:她不還我的錢一定是因為她太需要了,既然我比她過得還算寬裕,為什么不資助她一點呢?再說了,我怨恨她又有什么用呢?
這樣的話,婦人一定不會被自己逼瘋。
事實上,我們怨恨別人、不原諒別人,常常是因為我們在自己的腦海里事先預設了一些別人的行為,如果對方違反我們的預設就會引起我們的怨恨。可是,別人怎么會知道我們心里的預設呢?即便知道誰又有義務必須要按照我們的預設來行事呢?所以,細想起來,這種因為別人對我們的預設置之不理就怨恨不已的做法,實在有些可笑。
更可笑的是,還有一些人,以為只要我們不原諒對方,對方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教訓。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對方曾經無意間打翻了你最心愛的花瓶,你再也不可能買到一模一樣的花瓶,所以你無法原諒他,視他為死敵,打算老死不相往來。以為這樣,對方就會永遠對這件事過意不去,就會永遠都對你心懷歉意。你以為只要你不原諒對方,對方就沒有好日子過。可實際上,真正倒霉的人卻是我們自己,我們一天不能原諒對方,那一肚子窩囊氣就不能離開我們的身體,甚至會攪得我們連覺都睡不好,或者會積出病來。可是,那個你認為因此而受到懲罰的人呢?早就把這件事拋到了九霄云外,你不認他做朋友,自有別人與之成為朋友。他不會因為你的不原諒而有什么損失,最多就是少了一個好朋友,或者一個親人,可同樣你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失去的你也失去了。
這又何苦呢?
那么,既然怨恨毫無裨益,那就不如寬容吧。當你覺得已經原諒了一個人的時候,不妨試著閉上眼睛,體會一下此時的心境。你會發現:放下別人犯的錯誤,自己也感到了輕松和快樂。
所以,寬容不但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睿智。當我們從內心深處原諒了別人,就好比給自己的心靈撐起一把大傘:擋住傷害,留下溫情。當然,要做到寬容并不容易,要寬容傷害我們的人更難。但無論如何,傷痛的曾經已經死去,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不要再對無法挽回的東西耿耿于懷。
當一個人懂得了寬容,也就打開了更為廣闊的生命空間,就能真正領悟生命的內涵,從而站到比別人更高的位置,看待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也會更加透徹和有效,也從而更能了解人生殘缺的本質,它會令你體諒人性的弱點,走出生命的盲區,成為生活的智者。
所以,寬容那些曾經讓我們不快或者心痛的人吧。
李叔同
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
不爭則無怨
人活不自在,覺得肚子里總是氣鼓鼓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愛與人爭。與兄弟姐妹爭父母的寵愛,爭不到就怨恨兄弟姐妹和父母;與朋友爭面子,爭不過就與之漸生罅隙;與同事爭職位,爭輸了就百般刁難……有的人就是事事都要爭,覺得人生若是不爭斗,似乎都失去了意義。
為什么人的爭強好勝之心永不休止呢?一來是這人怨恨別人輕視自己;二來是他忌妒別人勝過自己。可是,這種好強爭勝之心有什么意義呢?若是自己能力不足被人輕視,這就是自己的過錯而不是別人的;若是自己有才能而不被賞識,那么錯在對方而不在你,他犯錯你生什么氣呢?若自己才德不如人而被人不屑,這難道不是天經地義嗎?即便是德才相當的兩人,也未必要爭出個所以然,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藺相如采取三次回車退避的方式,使得廉頗負荊請罪;東漢時代的大將寇恂,堅持不與同僚賈復爭斗而獲得賢名。這都是很好的例子,反過來,假使他們都爭強好勝,終必使他人和自己都陷入困頓的境地。
有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
在一座山中住著一位煩惱人,他整天都在怨恨別人:怨父母偏袒弟弟,怨官員官官相護,怨鄰居愛占便宜,怨親戚嫌貧愛富……于是,他搬入山中,自認為看破紅塵,要從此過一種超凡脫俗的生活。一天晚上,他見月色如水,便到林中散步。在潔白的月光下,他回想自己的前塵往事,突然開悟了靈性,笑著說:哪有什么對與錯呢?然后他喜悅地回到住處,卻見自己的茅屋門被打開,他知道一定是遭小偷光顧了。
小偷在他的破屋里翻箱倒柜也沒有找到什么財物,正要失望地離開,卻在門口遇到了這位已不再煩惱的人。原來,他怕驚動小偷,一直在門口等待,他知道自己的屋里已經沒有值錢的東西,于是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見主人,正驚慌失措時,這人說:“你走這么遠的山路來探望我,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秋露寒涼,帶上這件衣服走吧。”說著,他把衣服披在小偷的身上,小偷愣住了,但很快低著頭溜走了。這人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不禁感慨道:“哎,可憐的人呀!我何必與之爭辯呢?我只送他一輪明月便好。”
第二天,他躺在院里的椅子上,溫暖的陽光照在身上,他竟然迷迷糊糊地睡著了。而醒來時,他看到他送給小偷的外衣已經疊得整整齊齊,就放在他的腳下。
生活在塵世中的我們,總是要面對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這其中,定然少不了一些誤入迷途或是一時大腦失靈的人,他們原本不壞,我們何必怨恨?我們為何不能像那位曾經的“煩惱人”一樣心懷寬厚,送一輪明月給他人呢?若是這樣,這世間哪里還會有埋怨和仇恨?相反,如果我們非要弄出個是非因果,非要說出誰對誰錯,自然免不了冷眼相向,少不了斥責鄙夷,甚至與對方結下怨恨,那么對方也一定會和我們討個說法,即便是他有錯在先,也斷不會輕易言敗。
如此,這世間就多了個仇人,至少多了一個讓我們心有怨氣的人,真是沒有意義、沒有意思啊。
荀子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都是別人的錯
很多人一旦與他人發生不愉快時就常常不自覺地說:“你怎么能這樣?”卻很少有人說:“我這是怎么了?”同樣都是六個字,卻是截然不同的境界。一般的人都屬于前一種。在這些人眼中,一切的問題都出在別人身上,而自己是完全沒有責任的,是無辜的;而后者則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們遇事先想到自己的問題,看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
在生活中,我們總能見到一些人為了證明別人的錯誤,哪怕大海撈針也在所不惜,一旦發現一丁點的不妥就會大加撻伐。這樣做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指出別人的錯誤,或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高明,但不管出于哪種目的,最后的結果一定是對他人產生怨恨。可是,如果面對不愉快的場景我們先找找自己身上的問題呢?結果可能就會不一樣。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一個巴掌拍不響”、“蒼蠅不叮沒縫的蛋”,既然是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那么自己一定是脫不了干系的。只要認真回想,總能找到自己的問題,當你發現這件讓人不太舒服的事情原來自己也有錯誤的時候,心情就會平靜很多。因為我們最容易原諒的人就是自己。
一位司機準備開車去商場購物,可是當他發動車子走了幾公里,因等一個紅綠燈停下后,竟然怎么也打不著火了。車子堵在路中央,后面的汽車都不得不慢慢繞行,而他則氣急敗壞地在車里四處鼓搗。
最終,他發現原因是汽車沒油了。他立刻打電話給妻子,對她大聲吼道:“你昨天開車出去不知道多加點油嗎?汽車沒油了也不知道告訴我一聲?”還沒等妻子說話,他又氣沖沖地掛了電話,用拳頭捶著方向盤,恨恨地罵道:“什么破車!”
不管怎樣,他現在停在馬路中央,哪兒也去不了。他只能給救援公司打電話,請求救援。救援人員來得還算迅速,只讓他在車里等了半個小時就到了。一見到救援的人員,他就如同找到了出氣筒一樣,將妻子昨天開車不加油、油少不告訴自己、這破車子的油表顯示不正常、費油,以及綠燈時間太短才導致他在路口熄火、車子早就應該有加油報警裝置等眾多理由一一歷數了一遍。救援人員是個40多歲的中年男子,他一邊幫忙弄車子,一邊悠悠地說了一句話:“你不是說你是十幾年駕齡的老司機了嗎?怎么車子發動前不知道看看油表呢?你若是看一眼的話,哪至于發生這種事兒啊?這怎么能怨別人呢?”
想來,那位救援人員應該是個愛反省自己的人,不然他說出這么擲地有聲的話來。是啊,這怎么能怨別人呢?分明是自己的疏忽嘛。
當然這樣的事絕對不是個案,因為人最大的通病就是指責別人,不喜歡指責自己。一旦遇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如果能夠找一些哪怕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理由來指責一下別人的過錯,自己也可以從中獲得一種安慰,減少自己的罪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