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拉松終極訓練指南(原書第4版)
- (美)霍爾·希格登
- 1757字
- 2019-01-02 04:05:37
譯者序 我是霍家軍!
我從來都跟別人說:“我是霍家軍!”不僅我是“霍家軍”,我們有個叫“領跑者”的跑團,里面的大多數成員也都是“霍家軍”(不管他們自己知道不知道)。因為,我們都是霍爾·希格登的“弟子”。
2011年,我在自創的錯誤策略下極其狼狽地完成了北京馬拉松的半程比賽。回家躺在床上,我痛苦地給所有好朋友群發了一條短信:“馬拉松,記憶深刻,不要嘗試。”
第二天,身體的疼痛減輕了,我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令自己都大感意外的想法。我又給朋友們群發了一條短信:“我想去看看35公里的鬼門關到底是個什么樣子。”我要跑馬拉松!
我的“跑步史”就是這樣沒由頭地開始的,跑馬拉松也是這樣隨機決定的。當時,我周圍沒有跑步的朋友,手頭也沒有跑步方面的指導書,而且網上的資料也十分有限,但我非常明白,如果沒有正確的指導是絕不可能完成馬拉松的,看看我慘痛的半程就知道了。
還好,咱能看點兒英文,于是在Google搜索框內輸入“Marathon Training”(馬拉松訓練),一個回車,就看到了霍爾的網站(halhigdon.com),然后發現他寫了本叫作《Marathon》的書,于是就不計貴賤、不挑內容地買了一本,就這樣急急匆匆地成了“霍家軍”。
我總覺得自己在跑馬拉松的道路上非常幸運,因為我一開始就選對了書。霍爾在我眼前一層層地撥開了馬拉松訓練的神秘面紗。計劃、原理、方法以及全面的與馬拉松有關的知識——我讀懂馬拉松了。在2011年,如果你滿嘴盡是“撞墻”“乳酸門檻”“配速”“糖原”,那一定會有些優越感。哈哈,我趕上了一點兒。
我開始按照書上的18周訓練計劃訓練。那時,我絕對做到了對霍爾計劃的“迷信”:跑量不差毫厘、距離調成英里,以致于我跟網上的朋友交流配速時和他們完全沒有共同語言。而且,我對訓練的日期也不做任何調整,即使到半夜11點也要完成當天的計劃。多吃碳水化合物,連每天喝水的量都嚴格按照霍爾的指示用印有刻度的水杯攝取。霍爾不像那種繃著臉、背著手的教練,而更像一位仁慈友善的老者。那種感覺就是這么做也行,那么做也可以,但你就是愿意口服心服、心甘情愿地嚴格照他說的做。
18周過去了,我來到了丹東,出于對霍爾的無限信任,我對自己的首馬信心滿滿。發槍后,我的所有注意力,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好奇心,全部集中在那個傳說中的35公里。我攢著勁兒、蓄著力,一切按書上囑咐的做。35公里到了,什么也沒有發生;38公里過了,還是什么也沒有發生。直到轉過一個彎,發現終點就在幾百米以外時我才意識到,我快完賽了!馬拉松就是這樣子!18周的科學訓練,而且只是初級訓練計劃,就已經讓我擁有了這么強的體力、實現了精神上的富裕。我狂奔沖刺,意猶未盡。
順利完成馬拉松的我開始強烈推薦這項運動。我相信,只要依書行事,必獲成功。第一個被我“忽悠”的人是譚杰,我先后兩次把這本書給他。第一次他沒要,他應該是還沒做好準備,結果把我急得夠嗆。過了陣子我又把書給了他,因為我實在想讓我的朋友知道跑馬拉松的好!過了幾天他回了個短信:“能送給我嗎?圣經!”送!半年后,譚杰也順利地完成了他的首馬,而且在第二周又完成了第二個馬拉松。而我也來了個一周雙賽,與他完成了馬拉松接力。這一切發生在我們跑馬拉松的第一年,而所有的訓練基礎就是霍爾的18周初級訓練計劃。
此后,我們倆都開始向朋友推薦馬拉松。只要被我“忽悠”起來跑步、能看懂英文的朋友,我便會送他一本《Marathon》,而且我相信,他們一定會從中受益。在發展跑團、為跑友制訂訓練計劃以及后來的各種經驗分享中,我們不斷地研究、使用和發展霍爾的理論和方法。在我的心目中,《Marathon》是最好的、也是最靠譜的馬拉松訓練寶典。
當湛廬文化與我溝通翻譯的書目時,我幾乎是毫不客氣地“搶”到了這本書的翻譯機會——并非因為我的水平最適合這本書,而是我對這本書最有感情。我希望用自己的工作報答霍爾的導師之恩。
在翻譯的過程中,譚杰、石春健、謝頔、鄭敏以及湛廬文化的編輯張偉晶都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在此一并謝過。“領跑者”跑團的多名跑友也都是霍爾訓練法的受益者,在此我也代表他們謝謝霍爾。
霍爾每年都會在芝加哥馬拉松博覽會上設展臺。2014年,我委托好友林琨毅在他的展臺上代我向他表示敬意。
2015年,我也將參加芝加哥馬拉松,讓我倍感興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可以見到霍爾,并親自向他表達謝意。當然,更令我高興的是,我能夠親手贈送給他一本我翻譯的《馬拉松終極訓練指南》。
吳洪濤
于北京
201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