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初次去廣州旅行的西方人并不知道,中國與歐洲的貿易往來已經有三百六十多年之久。這其中并沒有什么值得歐洲人引以為豪的事。無論外國人來中國的目的是什么,中國人都會像古希臘人對其他民族的人一樣,將對方看成是“野蠻人”。在中國的官方文件中,對外國人的稱呼也都是“蠻夷”,而不是“外國人”。到了1860年,才有條約規定不許再叫外國人為“蠻夷”。
自古以來,中國的鄰國都是一些很差的國家。中國人已經習慣了被奉承,所以才會如此蔑視西方人。中國人發現,只要是威脅,或是稍加哄騙,他們接觸的外國人就會按照他們意思去做。在北京被外國人占領之前,中國人一直覺得自己的地位和優勢是崇高的,并一直以這種態度對待外國人。但這樣的優勢只維持了一代,最后中國人終于認識到外來的文明,認可了外國人的價值。即使如此,我們還是面臨這樣一個窘境:中國人并不尊敬外國人。無論是平民還是官方,雖然他們已經不再蔑視外國人,但他們依然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我們的服裝令中國人感到十分新奇。我們的服裝短小輕便,這與中國人拖沓的長袍大不相同。我們覺得中國人很適合穿這種東方風格的服裝,但中國人卻覺得我們的服裝很可笑。他們認為,服裝應該寬松地罩住全身的線條。在中國的租界,外國人在外出時總是穿著短小緊身的上衣,這對中國人來說是無法想象的,他們外出時絕不會穿成這樣。外國人的短上衣、燕尾禮服都讓中國人無法接受,在他們看來,燕尾服后面的雙扣既難看又沒用。
在中國人眼里,外國的女裝比男裝更令他們感到驚訝。這種不得體的穿著與他們的文化嚴重沖突。西方人講究男女交往自由,而中國人則極力限制這樣的交往。中國人完全按照“老祖宗”的規矩來行事,對這種外來文化,他們無法理解,甚至排斥也是理所當然的。
聽不懂漢語的外國人,會讓中國人產生一種優越感。哪怕這個外國人精通所有的歐洲語言,只要他聽不懂中文,就會被中國人瞧不起,即使是一個沒文化的中國苦力。雖然苦力是無知的,但是他卻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優越。一個外國人如果想要適應這種環境,想要學習漢語,那他就必須學會忍受這種蔑視。就連他的仆人都會悄悄地說:“呵,他聽不懂!”其實如果中國人說得清楚一些,外國人是可以聽懂的。
但是中國人覺得自己講得很清楚了,即使發現自己沒講清楚,這種優越感也不會消失。
不管一個學漢語的外國人懂得多少,總有他不懂的地方。時間長了,外國人就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懂得的東西少也不是什么丟人的事。中國人對學漢語的外國人的評價就像約翰遜博士評價婦女們的嘮叨一樣:“狗如用兩條后腿走路看起來雖然可笑,但是很令人驚訝!”
中國人產生優越感的另一個原因是,外國人不知道中國的風俗。
他們覺得這些他們早就知道的事是不會有人不知道的。
中國人經常怠慢外國人,而外國人對此卻毫不知情,久而久之中國人更加看不起外國人。我們因為忽略了本地人對我們的態度,應該受到懲罰。
很多中國人都會開外國人的玩笑,這種略帶蔑視的玩笑就像利蒂莫看到大衛·科波菲爾似乎若有所思一樣。并不是每個外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只有一部分敏感的外國人經歷過這些。任何人都有他不知道的事,初次聽到的事或是某些事情的細節,是無法用知識和經驗來了解的。
有很多事情,對中國人來說輕而易舉,而我們卻無法做到。這讓我們被中國人看不起。比如我們無法忍受在嘈雜的地方睡覺,咽不下中國人吃的東西,受不了太陽的暴曬。我們不會用船槳劃船,不會使喚騾子。有這樣一個例子:1860年,英國炮兵在去往北京時,被馬車夫扔在了天津河西務鎮的路邊,結果英國人十分慌亂,因為英國軍人無法使喚中國的馬匹,哪怕是讓它前進一步都做不到。
中國人覺得我們十分沒有禮貌,因為他們的觀念我們無法理解,規矩和禮儀我們也完全不懂,這讓他們更加看不起我們。外國人也會鞠躬,但中國人鞠躬的方式非常困難,這讓外國人無論在身體還是心理上都無法接受。外國人野蠻,舉止輕佻,從來都不浪費很多時間閑聊,即使是時間充裕,也不會慢悠悠地散步。對一個外國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這讓中國人無法理解,雖然他們有些人并沒有錢,但是他們的時間有很多。中國人意識不到時間的寶貴性,他們也意識不到,他們浪費的并不是別人的時間,而是自己的時間。
中國人繁瑣的禮節令外國人感到厭惡,因為這些時間可以用來做很多事情。其實外國人自己也清楚自己是多么缺乏禮儀。比起中國官員優雅的風度,外國人顯得十分生硬、蠢笨。在這種場合下,中國人盡管對外國人十分輕視,但出于禮貌,中國人也不會表現出分毫。中國人十分重視禮儀,所以他們看不起不懂禮貌的外國人。若是他們見到格蘭特總司令身著便服,叼著煙走在大街上,或是看到“來自美國的皇帝”,他們會怎么想呢?試想一下,一位高級外國領事,為了解決國際糾紛而去拜見中國的巡撫大人,數以百計的中國百姓爬上城墻,卻只看到了一些不相干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輕蔑會很快代替好奇,浮上眾圍觀者的心頭。
我們覺得有些地方,西方人比中國人優秀得多,但是卻無法讓中國人重視。他們對西方發明的機械評價并不高,認為這些東西不實用,是儒家學者所不予理會的魔術戲法。很多外國商人對中國人的這種冷漠態度感到失望。中國人并不認可外國的科學模式,對生理學、衛生設備、通風設備絲毫不感興趣。他們更樂意享受成果,而不想采納方法。
如果非要他們學習這些方法的話,他們連成果都會放棄。他們渴望“強國”,卻無法忍受改革。一些中國學者很清楚中國比起西方是多么落后,但他們認為,西方所謂的科學和數學,是老祖宗早就留下的東西,只不過被西方人盜用發展了而已。
外國人的務實精神并沒有引起中國人的重視。盎格魯—撒克遜人欣賞有實力的人,卡萊爾喜歡將這些有實力的人稱之為“王”。中國人覺得外國人的技藝很有趣,有些還令人十分驚訝。若是用得上,中國人會一直記得這些技藝,但他們絕對不會模仿這些技藝。對中國人來說,見多識廣、出口成章、頭銜高貴,除了廢寢忘食的學習外,他們不會去做任何事,這才是學者的最高境界。
中國人并不認為自己的國家比西方國家差。前任駐英國公使郭大人在談話時的反映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理雅各博士說:“英國人比中國人更加有修養。”郭大人想了一下,淡淡地回答說:“這真讓我震驚。”
這種膚淺比較對兩個國家的外交是十分不利的。它涉及了太多東西,比如對對方國家生活的深入了解,以及經驗的交流分析。所以我們當前并不做這樣的比較。我們很清楚,中國的學者們是抵制西方文化最強大的力量。即使外國人的機械技術再偉大,也無法理解中國所謂的“道德”。這些學者雖然是現代人,卻有著宋朝人的思想。他們既嫉妒外國人的發展,又對外國人的科技表現出不屑一顧。他們懷著這樣糾結的心情,書寫了大量排斥外國人的文章,而且這些文章迅速地鋪滿了中國大地。
有人認為,中國漸漸地會被歐洲同化,隨著英國的刀、叉、長筒襪和鋼琴運往中國,西方的發明必將攻占中國。雖然中國曾被這樣的方式侵略過,那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而且像那樣的侵略,永遠都不會再出現。中國不會任人宰割,中華民族不會被任何民族所同化。
只有用事實證明基督教文明比中國文明更加優越,令現在的中國文明無法企及,我們才會被中國人尊敬。否則,我們仍然要忍受這種輕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