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做人就該有所“味”(5)

做人無需包裝

在這個處處充滿包裝的社會里,我們很多時候不經意地去包裝自己,希望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更加完美。然而,卻很少有人認真地思考:為什么要包裝自己?做真實的自己不好嗎?在這個問題上,季老可以說是我們所有人的榜樣,他一生的做人準則是“三真”,即真情、真實、真意,就連國家總理都十分敬佩季老的為人。可見,做人需要活出真實的自我,這比任何一件華麗的外衣、任何一句動聽的語言都足以說明一個人的人品。我們都生活在真實的世界中,真實也是我們夢寐以求的處世之道。對于它的理解,我們已不能單靠正常邏輯思維去判斷了。相對于別人對我們的真實,我們先要反問自己,自己真實了嗎?對別人真實了嗎?有一位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老師,學校讓他做一個班級的班主任。第一次上課點名時,他還有點緊張,可越是如此命運就越會跟他開玩笑。突然,他發現點名簿上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姓,他見都沒見過,更別說知道這個字的讀音了。但為了不讓自己過于丟人,他腦子里閃過一個好主意,很快就應付了眼前這個難題:跳過這個學生的名字,繼續往下念。點完后,他不動聲色地問道:“剛才有沒有沒點到名的同學?如果有,請告訴老師添上。”他以為這個辦法很靈驗,很快就會有學生告訴他那個字的正確讀音。因為以前做學生的時候,他的老師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都會這樣問學生:“這個字我們是學過的,誰能記得?”這時候學生就會爭先恐后地舉手。可是現在他連問了兩遍,居然沒人回答。老師覺得很奇怪,難道這個學生今天沒來?他數了一下人數,發現那個沒點到名的學生的確就在教室里。他很尷尬,也只好說:“沒點到名的同學請下課后到老師辦公室來一趟。”下課后,這個學生來到了他的辦公室,臉上帶著一絲奇怪的笑。他見了老師后拿出一張紙條,只見上面寫著:今天這樣的事情,我已經歷過好幾次了。也許我的姓很少見,可是老師您為什么不直接問我呢?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是卻給人很深的啟示,做人為什么一定要刻意地自我包裝?為什么一個自作聰明的謊言能夠輕易地被人識破?一個多次被謊言欺騙的孩子,他的心里會是怎樣一種心情?這種無言的反抗只會說明,他已經無法信任這些堂而皇之的老師了。中國人贊揚的是一種“君子坦蕩蕩”的情懷,東晉的詩人陶淵明在做彭澤縣令時,上級督郵要來視察,并事先寫信給他,要求進奉些賄賂。可是陶淵明卻很不以為然,他不屑地當場將信撕毀,高呼道:“大丈夫豈能為五斗米折腰!”當即便脫下官帽,憤然離去。因為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他開始選擇隱居田園做真實的自我,每天享受著那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自在。愛因斯坦是相對論的創立者,他為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輝煌自然不言而喻。可在相對論創立之初,因為這一理論觸動了占統治地位的經典物理學,由此引起了傳統觀念和勢力的強力阻撓。因此,他成了眾多傳統觀念維護者的敵人,很多一些為了反對他而成立的組織甚至揚言要殺死他,可他并沒有被擊垮,仍舊去做真實的自我,堅持著他的學說和理論,為了維護真理他獨自堅強地忍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終于,當暴風雨過后,他最終得到了被認可的鮮花和掌聲。季老一生追求真實的人生境界,他說:“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即說出來的就一定要是真話,否則這話等于一種虛偽。我們踏破鐵鞋般地尋找真實,卻發現原來它就在我們身邊。真實體現在生活中一些極其微小的細節中,小到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獲得真實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但也會有不少收獲隨之而來。世界是復雜多樣的,但是,我們只要擁有屬于自己心中的一片凈土即可。

知人易,知己難

“做你自己的事,要有自知之明。”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這句格言流傳至今,多被人所贊賞。然而要做到真正地認識自己,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季老曾說過:“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在花花世界中,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真正能了解自己的人,真如鳳毛麟角,絕大部分人是自高自大,自己把自己看得超過了真實的水平。間亦有患自卑癥者,這是過猶不及,都不可取。完全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給自己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戛戛乎難矣哉!”在很多場合和作品中他都一再強調做人自知的重要性,因為不了解自己的人就會自視過高或過低,不管是過高還是過低,都不利于人的正常發展。歌德說:“一個目光敏銳、見識深刻的人,倘又能承認自己有局限性,那他離完人就不遠了。”中國有句老話叫“人貴有自知之名”,古人對自身的認知不盡相同,最終得到的結果也是千差萬別。人生中的很多問題都根源于對自身的認知程度,對自己了解得越多,越能明確地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樣的生活。然而,認識別人也許并不難,因為你可以從多個角度去了解一個人,認識一個人。但是認識自己,特別是要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內心,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屈原一生想得到楚懷王的信任以實現富國強民的理想,終未能如己所愿;陶淵明為人高潔直爽,卻因不想為五斗米折腰而不得不放棄官場生活。最終屈原因遭受小人讒言而投入汩羅江,他的感時憂國之心從此流傳千古;陶淵明憤然辭官從此開辟了一代田園詩的先河,無心插柳地成為后人追逐隱逸生活的典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選擇怎樣的道路,取決于對自我的認知程度。世間的人或物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長短相形,難易相生,然而,能否認識到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韓非子·喻老》中有這樣一個關于“目不見睫”的故事:當年,楚莊王決定討伐越國。他在上朝的時候征集大臣們的意見,很多大臣都附和稱是,只有一位名叫杜子的人站出來反對發動戰爭。杜子勸阻楚莊王說:“大王要攻打越國,是什么目的呢?”楚莊王說:“越國現在政治混亂,兵力疲弱!正是我們進攻的好時機!”杜子又說:“我雖然沒什么見識,但卻為這件事擔憂。一個人的智慧就好比人的眼睛,能夠看清楚很遠的地方,卻始終無法看見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軍隊自從戰敗給秦、晉兩國后,已經喪失了許多國土,這是國力疲弱;莊蹻在我國已經做了盜賊,但是官吏們還是不能阻止,這是政治混亂。現在來看,楚國政治混亂、軍隊疲弱,在這樣的情況下,去攻打實力與我們不相上下的越國,這難道不是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嗎?”楚莊王聽了,認真地分析了他的話,認為果然在理,于是就取消了攻打越國的打算,免去了一場生靈涂炭的災難。可見,人要認清自己是多么重要的事。只有認清自己,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能夠認識到自己本身的長處與短處,再圖謀他事。了解別人很容易,而了解自己卻很難。人都想聽表揚和恭維的話,若是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滋生出自我膨脹的心理,久而久之會變得根本聽不進逆耳忠言。如此才會有“目不見睫”這個成語,用以諷刺那些只盯住遠方的東西而無法正確認清自己的人。造成人的不自知是有多種原因的,諸如不會自省,不愿反觀自身或者自我感覺良好等,這些都是人自身的劣根性所造成的。季老是學者中少有的成就卓著而又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說:“我常常講,我是樣樣通,樣樣松。我一生勤奮不輟,天天都在讀書寫文章,但一遇到一個必須深入或更深入鉆研的問題,就覺得自己知識不夠,有時候不得不臨時抱佛腳。人們都承認,自知之明極難……我從來沒有覺得自滿過……別人對我的贊譽,我非常感激,但是,我并沒有被這些贊譽沖昏了頭腦,我頭腦是清楚的。我只勸大家,不要全信那一些對我贊譽的話,特別是那些頂高得驚人的帽子,我更是受之有愧。”他完全可以做到坦然地面對真實的自己,既不會夸大自我,也不會妄自菲薄。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對學術界的不自知現象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拿現在來說,我所見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覺良好。專以學界而論,有的人并沒有讀幾本書,卻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點小聰明——這能算得上聰明嗎?狂傲恣睢,罵盡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錐橫掃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憐。”他反對當代學者因為寫過幾篇專著就自視甚高,認為這不利于他們自身進步,更不利于中國學術界的發展。季老的身先士卒,對恭維和贊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堪當學界的表率。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說,能了解別人的長短善惡,乃是智慧,能了解自己,才是清明;能知道自己行為性格的優缺點,才是真正明理之人。能戰勝別人的叫做有力,能克制自己的人才算剛強。人生的意義,原本就在于善于認識并運用自己的長處。要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須學會內省,冷靜客觀地審視自己,反照自身,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季老是一位注重內修,并對自己有深刻認識的少有的幾位學者之一。他曾說:“我認為,我是認識自己的,換句話說,是有點自知之明的。我經常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剖析自己。然而結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點過了頭,我的自知之明過了頭,有時候真感到自己一無是處。”季老難能可貴之處在于對自我認識深刻,并且敢于正視真實的自己,包括正視自己的短處和不足。正因為有了這一點,使得他在人生的航程中擁有一個清晰的航標,不會輕易因外物作用而偏離了心的方向。

做人的修養與實踐

季老對于人的修養問題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叫《關于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其中提到人的修養與實踐的問題。季老從實際出發,對于人的天性和本能從歷史角度加以分析,從而提出了道德及修養實踐等問題的看法。可以說人的素質問題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那么我們應該具備怎樣的道德修養?又該如何處理修養與實踐等各方面的問題?讓我們聽聽智者的聲音!“修養”一詞從廣義上來說,是指人們政治、道德、學術以至于技藝等方面進行的勤奮學習和涵養練習的能力,以及經過長期努力所達到的一種能力或思想境界;從狹義上看,“修養”通常是指人的思想品德修養。包括修身養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養道德。季老在文章中所提到的“修養”主要指思想問題、認識問題、自律問題,修養與實踐的問題可以稱之為思想與行動的問題,但二者又不完全一樣,總之需要人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通過主觀努力達到自我的完善。蘇東坡曾與佛印禪師斗禪。蘇東坡首先發問:“禪師,您看我像什么?”佛印禪師毫不猶豫地答道:“學士像一尊佛。”接著又反問他:“那你看老僧又像什么?”蘇東坡想了又想,見胖胖的佛印身穿一件黑色僧袍,盤腿坐在蒲團上,黑乎乎的一大塊兒,于是便沖口而出,說:“禪師活像一堆牛屎。”佛印禪師聽了,不僅不生氣,反而一直微笑,然后默然不語,怡然自得地閉目養神。蘇東坡以為自己此次大獲全勝,回到家后,高興地把他與佛印禪師斗禪的經過復述給妹妹,他繪聲繪色地講了一番,并得意地說:“以前斗禪都是和尚獲勝,這次我終于把他斗得無話可說了。”蘇小妹聽后,禁不住“呸”了一聲,然后問他:“且問哥哥,是佛尊貴呢,還是牛屎尊貴?”蘇東坡回答道:“當然是佛尊貴了!”蘇小妹說:“說的不錯!印老的見處是佛,而哥哥的見處是牛屎。請問,是誰高誰低呢?”蘇東坡一怔,蘇小妹接著又說:“印老心中裝的是佛,所以他看人人都是佛;哥哥開口就是牛屎馬糞,你說你心中裝的又是什么呢?可見印老的心境比你高了不知有多少啊!”故事雖小,卻可窺見人心——人的心靈就像一面鏡子,如果這面鏡子沾滿污垢、凹凸不平,映照出來的人自然會是扭曲變形、面目丑陋的;如果心靈之鏡纖塵不染、光潔平整,映照出的人也就會是光鮮亮麗、人見人愛的。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身處逆境,往往是因為我們心中的鏡子蒙上了灰塵。拭去上面的浮塵,還原它的本來面目,它就會折射出一片希望的光芒。時常擦拭心鏡上的灰塵,也是一種修養。于謙是明代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19歲時作了《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寫詩明志,以此激勵自己。在他數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一直看輕榮華富貴,而珍視道德修養。他在河南、山西做巡撫達19年,當時封疆大吏進京述職,都要向朝中權貴饋贈厚禮,而于謙每次進京都是“空囊以入”。一些好心人勸他:“雖不愿送金銀珠寶攀附權貴,至少總要帶點土特產之類的東西才好。”于謙哈哈大笑,舉起雙袖說:“我帶有兩袖清風!”并就此作七絕一首:“手帕磨菇和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羅丹曾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原本都很美,若你有一顆美好的心靈,便能發現美的所在。”可見,只有擁有良好的修養才能善于發現世界的美麗。修養滲透在生活的點滴之中,表現在人的一言一行上。有修養的人有親和力,讓人感到一種輕松自然,并且于不自覺中受到感染。有修養的人謙遜平和,懂得尊重他人,不會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無論是行為還是語言,都會行為得體,恰到好處。古人有云:“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古人認為良好的修養是立身之本,我們也當引以為戒。以史為鑒可以明古今,歷史就是一部修身的教科書。廉、藺二人的修養使百官和睦,四方安定;康、乾二帝的修養造就了后世盛贊的“康乾盛世”……良好的修養積極地推動著歷史的車輪向前滾動。“君子不可不修身”,但良好的修養不是一夕而成的,它需要日積月累,既要有“冰凍三尺”的決心,又要有持之以恒的勇氣和水滴石穿的毅力,只有經歷千般錘煉,方能練就自身良好的修養和情操。當然,這之中少不了父母的言傳身教、老師的諄諄教導、學校的循循善誘以及社會的種種歷練。要提高一個人的修養一定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積累。因為涓涓細流匯聚起來,就能形成廣袤的大海;小小的石頭壘積起來,就能形成雄偉的巍峨高山。只要加強自身修養,腳踏實地,勤勉認真,積極努力,不論內在與外在條件如何,都能走上光明的成功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淅川县| 白玉县| 政和县| 辽阳县| 资阳市| 永登县| 新河县| 泽州县| 鞍山市| 大宁县| 嵊泗县| 阿瓦提县| 丰县| 苏尼特右旗| 临高县| 营山县| 武胜县| 汉寿县| 淄博市| 沈阳市| 舟曲县| 思茅市| 玉环县| 永昌县| 闽侯县| 长武县| 廊坊市| 南川市| 贵溪市| 哈密市| 海盐县| 碌曲县| 鄂尔多斯市| 温宿县| 博客| 宜章县| 怀安县| 蒙阴县| 巴青县| 江孜县| 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