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行事避免草率,世上沒有后悔藥

愛迪生談起自己的做事原則時說:“有很多我本來覺得對的事情,經(jīng)過實地試驗之后,往往會發(fā)現(xiàn)很多錯誤。所以,對任何事情,我都不敢太草率地下肯定的決定,而是要經(jīng)過仔細衡量之后才做決斷。”

生活中常常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有些人在遇到事情時不加考慮,匆忙決定后又后悔不已,有時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可是,這世上根本沒有后悔藥,我們無法預知明天,所以許多事情的成敗常常取決于我們是謹慎小心還是草率魯莽。有些人之所以失敗了,也許就是因為他們?nèi)狈λ伎己蜏蕚洌切╊^腦理智的人總是經(jīng)過周密考慮后才采取行動,因而這樣的人最容易成功。

一年后再行動

1899年,瑞典著名的探險家斯文·赫定來到我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他的駱駝隊在沙漠中艱難地行走了很多天,卻沒有一點收獲,而他們的當務(wù)之急是找到水源,因為人和駱駝都堅持不了多久了。

他們走到一個低洼的地方,斯文·赫定發(fā)現(xiàn)那里好像隱藏著水源。人們準備挖坑的時候才想起來,他們帶來的鐵鍬丟在了上一處休整的地點。于是,斯文·赫定派出了經(jīng)驗豐富的當?shù)叵驅(qū)W爾得克沿原路返回去找鐵鍬。

在奧爾得克第二天早晨返回的時候,他不僅帶回了丟失的鐵鍬,還帶來了一塊很大的木雕。他對斯文·赫定說,這是他在回程途中的一個岔路口撿到的,那里還有很多這樣的木雕。

斯文·赫定研究后發(fā)現(xiàn)木雕上的圖形非常漂亮、精致,他猜測木雕散落的地方一定大有文章。隨行的人也對這塊木雕感到好奇,他們都叫嚷著讓奧爾得克趕緊帶領(lǐng)人們趕到木雕散落的地點,但是,斯文·赫定卻阻止了大家。大家補充了足夠的淡水以后,斯文·赫定就帶著駱駝隊走出了沙漠,這次探險他們無功而返。

在第二年的3月,斯文·赫定決定再次去塔克拉瑪干沙漠。他又找到奧爾得克,在他的帶領(lǐng)下,斯文·赫定找到了一座佛塔和3間塌掉的建筑物,后來證實斯文·赫定發(fā)現(xiàn)的地方就是聞名世界的古樓蘭王國的遺址。

當時,斯文·赫定帶著這個發(fā)現(xiàn)回到瑞典后,在宴會上,一位公爵問他:“請問您上次既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古樓蘭王國遺址的蛛絲馬跡,為什么在一年之后才有所行動呢?”

斯文·赫定回答:“假如把這次成功當成一篇好文章,那么它就應(yīng)該包括開頭、主體和結(jié)尾部分。現(xiàn)在的宴會是我這篇文章的最好結(jié)尾,那么發(fā)現(xiàn)它的過程就是文章的主體,而無功而返的第一次就是開頭了,要知道,那時我們的隊伍人困馬乏,物資短缺,如果再貿(mào)然前往,一定會遇到不可預知的危險。既然我的文章開頭已經(jīng)定好了,不如等到時機成熟后再另起一段,繼續(xù)寫文章的主體部分。”

斯文·赫定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沒有計劃地草率前進有時反而不如按兵不動,等有計劃后再做這件事,因為草率的后果往往是我們難以估量的。

做事應(yīng)謹慎求穩(wěn),切不可輕舉妄動

戰(zhàn)國初期,各國流行變法,魏國在文侯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到了魏惠王時,隱士鬼谷子的徒弟龐涓前去應(yīng)征,因為他非常有軍事頭腦,所以被惠王委以重任。龐涓小試牛刀就打了幾場勝仗,魏惠王非常高興,就把全國的軍事要務(wù)都交給龐涓處理了。

龐涓雖然本事不小,可是心術(shù)不正。他深知與他同出一門的孫臏比自己能力強,擔心孫臏將來的名氣壓過自己,因此假意向魏惠王推薦孫臏。孫臏上任沒多長時間,龐涓就在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

魏惠王聽后就想除掉孫臏,此時龐涓又大賣人情,請求免孫臏一死,只在他臉上刻字,并剜掉他的膝骨。終于,齊國一位使臣訪魏的時候悄悄把孫臏救出了魏國。

當時是明君齊威王當政,孫臏和他談?wù)摫ê螅R威王對他大加賞識。公元前353年,通過“圍魏救趙”一戰(zhàn),龐涓得知孫臏還活著,而且自己率領(lǐng)的軍隊還被孫臏安排好的齊國軍隊伏擊。

本來龐涓就對孫臏耿耿于懷,這次更是與之勢不兩立了。幾年后,魏國攻打韓國,孫臏故伎重施又取魏都,龐涓趕到援助時齊國軍隊卻又撤走了。龐涓一時著急,忘了上次兵敗的教訓,他率領(lǐng)軍隊直追齊軍。在他趕到齊軍陣地時,觀察了一下齊軍的營盤,發(fā)現(xiàn)他們做飯的爐灶足夠10萬人用。龐涓大吃一驚,可是他又不甘心就此退兵,于是仍然下令追擊。沒多久,龐涓的部隊趕到了齊國軍隊第二次扎營的地方,他數(shù)了數(shù)爐灶,爐灶只夠大約5萬人用的。在他們追到齊軍第三次扎營的地方時,龐涓發(fā)現(xiàn)爐灶只夠2萬余人用的。這時,龐涓感到自己要勝利了,因為這足以看出齊軍士氣低迷,幾天的工夫就逃走了這么多人。

膨脹的自信心和強烈的復仇欲讓龐涓激動不已,他命令軍隊抓緊時間追過去。追到馬陵的時候,道路非常狹窄,此時的龐涓已經(jīng)連最基本的兵家常識都忘記了,他只想著立刻趕上齊軍殺掉孫臏,他們顧不上天色已晚冒險前進,直到先鋒來報,前方道路被堵死了。龐涓走上前去一看,路邊的樹都被砍倒了,只剩下一棵最大的樹沒砍,龐涓拿過火把一看,樹上寫著“龐涓死于此樹下”一行字。此時他才明白中計了,但他的命令還沒發(fā)出,齊軍就已經(jīng)喊聲大作,萬箭齊發(fā),魏軍大敗,龐涓在亂軍中被活捉。這場戰(zhàn)役使魏國損失了大量兵力,從此一蹶不振,后來竟然淪為任人宰割的小國。

孫臏的確是技高一籌的軍事天才,他深知龐涓的心理,也了解龐涓有自以為是和驕傲沖動的性格,所以每天刻意減少爐灶的數(shù)目,以引誘龐涓跟著自己的思路走。在樹下火光亮起時,孫臏就知道龐涓到了,所以下令放箭,打敗了魏軍。由龐涓數(shù)爐灶這一點上看,他還是比較謹慎的人,可是他忘了對手也是軍事天才,而他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現(xiàn)象,而且他居然沒有做任何細致的推敲和思考,就盲目地指揮軍隊前進,因此難逃一敗涂地的下場。由此可見,做任何事情時都應(yīng)該謹慎求穩(wěn),切不可輕舉妄動、率性而為。

莫被僥幸心理傷害

山上的一個村里住著兩戶人家,他們都要去鎮(zhèn)上買東西。去鎮(zhèn)上有兩條路:一條稍遠一些,要繞過一座大山,還要過一條小溪,來回大概需要走一天;另一條則比較近,只要過一條大河,再沿著山路往下走就可以很快到達鎮(zhèn)上了,只是河面上的橋已經(jīng)年久失修,沒準哪天就會斷裂,走在上面十分危險。這兩家人都愿意走比較近的路,因為他們覺得一天才能打一個來回太費力氣了,而且也耽誤時間。

有一天,他們又一起下山了,正在他們想要過橋的時候,其中一個細心的人突然發(fā)現(xiàn)橋上出現(xiàn)了一點斷裂的痕跡。于是他急忙拉住只顧向前走那個人說:“先別走,這座橋恐怕是用不了了,你看看這條裂痕,說不定一會兒就會斷了呢,我們今天還是走遠路吧。”另一個人雖然經(jīng)過提醒也看到了橋上的裂痕,但仍有些遲疑地說:“我們都走到這里了,再回頭豈不是太可惜了,過了這橋走不了多遠就到鎮(zhèn)上了,如果回頭的話可要繞很遠的路呢,我們還是趕快走吧,也許橋還能挺得住。”

見同伴那么倔犟,執(zhí)意要過橋,這個人便不再說話,只是搶先走在了那個人的前面,并隨手搬起一塊比較重的石頭向橋的裂痕處扔過去,腐朽的橋便應(yīng)聲斷裂,隨著河水漂走了。看上去那么大的一座橋,居然經(jīng)不起一塊石頭的重量,同伴驚得半天沒有說話,他十分慶幸自己沒有走在橋上,同時又為自己的冒進感到慚愧。

在回去的路上,那個人感激地對鄰居說:“剛才多虧你,不然的話,我可能已經(jīng)葬身魚腹了。你說,我當時怎么就那么倔呢?一心想的是回頭太遠了,根本就沒想過橋真的垮了要怎么辦。”另一個人說:“人們往往因為僥幸心理而忽略危險,其實只要認真觀察,不盲目行事,發(fā)現(xiàn)危機并不難。”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往往是這樣,人們總習慣用僥幸心理來衡量對自己有利的事,而不看其危險的一面,或者有時事情做到一半,即使知道某個地方出現(xiàn)了問題,卻由于某些原因不愿意從頭來過,心存僥幸,這種心理導致人們做出草率的決定,也往往因為這個決定而使錯誤無法彌補。

善于忍耐,不冒進方能有所成就

李牧是趙國的大將,他深沉大度,盡心報國。當時他曾奉命在北方抵御匈奴。在他防守的時候,所在地的官吏都由他任免,百姓交納的稅收都歸入他的軍營,作為供養(yǎng)兵將的軍資,趙王一律不過問,李牧可謂位高權(quán)重。

李牧帶兵嚴格,認真地訓練士卒射箭騎馬的技術(shù),并讓他們留心遠方烽火的消息,還派遣許多間諜到敵方探查動靜,不過他也非常優(yōu)待屬下,每天都要殺好幾只牛羊給士兵們享用,因此深得將士愛戴。但讓人意外的是,如此忠心的李牧卻嚴格命令:“如果匈奴進攻,就趕緊收拾好兵器回到城內(nèi)把守,有哪個人私自出去攻擊對方,定殺不赦。”

于是每次匈奴來犯,李牧都事先得到烽火的報警,然后妥當?shù)赝耸匾兀慌c之正面開戰(zhàn)。一連好幾年,沒有任何土地被匈奴奪走。

時間長了,匈奴人都覺得李牧是怯懦的人,因此對他毫不在意,甚至連趙國的士兵們也認為主帥膽小無能。趙王聽說了此事,便遣使責備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沒有改變以前的做事方式。趙王一怒之下就把李牧召了回來,派其他將領(lǐng)代替他的職位。

不到一年時間,匈奴再次前來進犯,趙兵皆出與之爭戰(zhàn),但出戰(zhàn)的結(jié)果多是失敗,喪失了許多土地,邊境百姓也無法正常安穩(wěn)地生活。趙王見邊事不利,便想請李牧回來統(tǒng)御北方。這時李牧已經(jīng)稱病在家,不愿出仕,無奈趙王強請硬求,非要他重任邊將不可。李牧于是要求必須依照他以前的方法治軍,才愿意奉命出馬,趙王立刻就答應(yīng)了。

重做將軍的李牧命令手下的士兵遵循以前的做事方法,這讓匈奴數(shù)年里一無所獲,但他們終究還是認為李牧膽小怯懦。防守邊塞的將士天天得到賞賜卻不用打仗,他們都很希望能和匈奴一決死戰(zhàn),以作為對賞賜的回報。此時,李牧知道軍心齊了,就挑選了十多萬精兵,并讓他們做好戰(zhàn)斗的準備,然后把城中百姓養(yǎng)的牲畜都趕到城外去。

沒多久,就有一小部分匈奴來犯,李牧先命數(shù)千人應(yīng)戰(zhàn),然后假裝不敵,故意敗北回營。匈奴首領(lǐng)聽說了,便率軍大舉侵邊,這時李牧才率主力迎擊,一鼓作氣,殲滅了匈奴十多萬人馬,這讓匈奴元氣大傷。這時,他們才明白李牧的碌碌無為不過是掩人耳目的假象。從那時起,匈奴人一聽見李牧的名字,簡直聞風喪膽,再也不敢來進犯了。

想成就大業(yè)的人,要有忍耐的精神,不應(yīng)該被自己一時沖動的感情所左右,要想取得最后的勝利,就要分清遠近大小和輕重緩急,在該舍的時候要忍痛割愛,在該忍耐的時候要從長計議,謹慎行事。

生存是一個慢慢適應(yīng)的過程

在一片美麗的草原里,住著一只野牛和一只野鹿,它們兩個是好朋友,同住在一棵樹下。草原雖然美麗,但當風吹過來的時候,大樹的嫩枝經(jīng)常被吹斷,所以就常有樹枝落在野牛和野鹿身上。經(jīng)過幾次之后,野鹿對此事漸漸感覺忍耐不了了,于是它打算搬到別處去。野牛倒是沒什么感覺,它覺得風吹而使樹枝折斷其實就是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可是野鹿覺得一定有更適合自己生存的地方,而這里簡直太差勁了,它決定立刻就走。臨走的時候野牛對野鹿說:“這棵大樹能為我們遮風擋雨,還能提供給我們美味的果實,你怎么會想要搬到其他地方呢?”“不,我實在受不了了,你覺得這里好,那你就一輩子住在這里好了。”野鹿頭也不回就走了。

野鹿走到了一個曠野,那里白天天氣很熱,晚上卻又變得很冷,這時它又感覺忽冷忽熱太難受了,于是,住了幾天又覺得受不了了。當它再次要搬走的時候,又有一只路過的野牛說:“怎么?你要走了?這里其實很好,雖然天氣差一點,可是沒有虎狼出沒,這里其實很安全。”另一只同行的野牛也對它說:“在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地方,無論到哪里都可能有不高興的事情發(fā)生,我覺得你還是安心住下來的好。”“不,這種忽冷忽熱的天氣我實在是受夠了,我想一定有更適合我的地方,我還是繼續(xù)找吧。”野鹿根本沒考慮它們說的好處,只想到自己不適應(yīng)這里,于是它又走了。

野鹿來到了一處翠綠的山坡上,這里天氣和環(huán)境都很好,于是它決定在這里住下。住了幾天后,它又覺得這里不是很理想,因為這里時常有兇猛的食肉動物出現(xiàn),它每天都能聽到它們的吼叫聲,這讓它心驚肉跳,不過它還是貪戀這里的好環(huán)境,所以勉強住了下來。就在一次出去覓食的時候,它被獅子抓走了,此時它才開始懊悔為什么當初沒有聽朋友的勸告。

如果我們對任何事情都不做嚴謹?shù)乃伎迹侵粦{自己一時的感覺做出決定的話,那么其結(jié)果往往是以后悔告終。生存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慎重思考和慢慢適應(yīng)的過程,沒有忍耐和努力,遇事就草率地做決定,最后受傷的還是我們自己。

箭在弦上,引而不發(fā)

某企業(yè)的情報科科長因提供了錯誤的市場信息,最終導致上司決策失誤,給企業(yè)造成了重大損失。對此,總經(jīng)理完全可以把情報科科長撤職。

可是這位總經(jīng)理并沒有急著做出決定,他先理智地分析了一下這次失誤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情報科科長自身不稱職,不適合繼續(xù)在這個位置上;另一種可能是馬有失蹄,因為一時大意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假如這位科長的情況屬于后者,那么把他撤職就會損失一個人才。而且這位總經(jīng)理還進一步考慮到,現(xiàn)在還找不出一個更適合擔任情報科科長職務(wù)的人,一旦把他撤掉將會影響正常的工作。

于是,總經(jīng)理把情報科科長找來,告訴他自己將要對這一失誤進行處理,可是具體怎樣處理沒有明確告之。事情就這樣拖了下來。

在這段時間內(nèi),情報科科長為挽回失誤造成的損失,一直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他多次為公司提供非常有價值的信息,為上司的決策做出了貢獻,同時也用事實證明了他在這個位置上是稱職的,上次的失誤純屬意外。

沒過多長時間,總經(jīng)理就把情報科科長叫過去,說是對他的貢獻本來準備給予獎勵,可是由于上次的失誤還沒處理,所以將功抵過。這種處理的效果無疑是最好的,既沒有影響正常的工作,又讓情報科科長和其他職員心服口服。

在這件事中,總經(jīng)理始終掌握著主動權(quán),但是他沒有馬上撤掉情報科科長,因為他考慮到?jīng)]有適合的人選代替此人,同時他又通過一段時間的考查,證明了情報科科長的確是個人才,這就避免了倉促決策誤傷賢才。

除此之外,他還等到了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即情報科科長立功了,這時處理此事將讓情報科科長打心底里感激總經(jīng)理對自己的信任和關(guān)照,同時也沒有姑息情報科科長的錯誤,實現(xiàn)了要處理情報科科長的諾言,無論對誰來說,這都是最好的結(jié)局。

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總經(jīng)理處處主動,彎弓搭矢,引而不發(fā)。箭在弦上,則隨時可發(fā),而一旦過于草率地發(fā)出,后果也許會不可收拾。所以,“引而不發(fā)”也是一種處事的高招。

冷靜是智慧的關(guān)鍵

一位動物學家正在研究動物心理,他養(yǎng)了幾只猴子做實驗。

動物學家在一個很高、口很窄的玻璃瓶里面放了幾粒花生米。從玻璃瓶外面可以看到花生米在瓶底,之后動物學家把瓶子遞到猴子手中。猴子瞬間就搶過玻璃瓶,亂搖了很久后才偶然搖出幾粒花生米,猴子吃到花生米的時候很高興。

這時,動物學家又在瓶子里放入了幾粒花生米,并且教猴子把瓶子倒過來,這樣花生米馬上就會出來了。可是對他的每一次示范猴子都不理會,只要他把瓶子遞到猴子那里,猴子就會亂搖一氣,有時費了很大力氣也搖不出花生米。換了幾只猴子做試驗,結(jié)果也一樣。

猴子為什么不能接受動物學家的教導呢?其實猴子并不是很笨的動物,它完全可以學會人類的動作,不過那只是在沒有食物誘惑的情況下。而現(xiàn)在它兩只眼睛只盯著花生米看,一心想拿到瓶里面的食物,所以就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去學習和理解了。

猴子想要拿到花生米,必須把視線轉(zhuǎn)移到動物學家的手勢和瓶子的倒轉(zhuǎn)上才可以,而要轉(zhuǎn)移視線,就必須先靜下心,不為食欲所誘惑。可是猴子做不到,因為它想取得食物的心情太急切了。

由此可知智慧的一個要點就是冷靜,人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但當面對問題時,卻往往會忽略這個道理,其實無論什么事,都應(yīng)該先了解它,才能最終控制它。如果遇事不經(jīng)過慎重的思慮就草率地做出決定,就會得到不盡如人意的結(jié)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沭县| 阳泉市| 汉源县| 莒南县| 阿图什市| 修水县| 那曲县| 山东省| 巴马| 澎湖县| 宾阳县| 长宁区| 陆良县| 曲靖市| 汝南县| 神池县| 新蔡县| 鄂托克旗| 都兰县| 屯留县| 武夷山市| 宜宾县| 牟定县| 阿拉善盟| 湖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商洛市| 无锡市| 乡宁县| 西乌珠穆沁旗| 鄂托克旗| 三台县| 台湾省| 忻州市| 句容市| 简阳市| 饶阳县| 平泉县| 广昌县| 宁都县| 贵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