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僅要對他人了解,更要了解自己。有道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起碼的認識,這樣才能明確自己的位置,找到生命的坐標,成就屬于自己的事業。
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戒除驕躁。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只會陷入驕傲自滿的境地,惹來他人的厭惡與蔑視,失去良好的社會關系和大量的機會。在職場生活中,絕對不能驕傲自大、自以為是,更不能為一時的成績而沾沾自喜,蒙蔽了往前看、往下看的雙眼,否則只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打擊。
人貴有自知之明
人在職場,要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會做什么,短處是什么,千萬不要自以為是,驕傲自滿。無論是選擇職業目標,還是與同事相處,都應該有自知之明,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驕奢輕狂、看不起別人。因為在職場里,喜歡“耍大牌”而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只會討人嫌。
有些人從來不考慮自己有多大本事,便對工作要求這要求那,完全不知天高地厚,這種人確實有“厚”的條件,可惜沒有領略“厚”的精髓,因為他們只會異想天開,而不現實。
真正懂“厚黑”的是那些智者,他們會思考,懂衡量,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從實際出發去想問題、做事情。這是“厚黑”的一個基礎——現實。
了解現實,從實際出發進入職場,少不了對職位的定位。求職時,應該穩慎,從自己的實際情況考慮,而不能只考慮大公司、高職位,或者只看薪水的高低。這山望著那山高,這是不現實的表現,而異想天開地要求高薪高職,則是沒有自知之明的表現。
美國國務卿賴斯讀中學時,有一次去參觀白宮,回到家后,她信心十足地說:“將來我要爭取在白宮工作。”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賴斯終于如愿以償。
由于政績突出,賴斯深受人民的擁護。在一次民意測驗中,美國國內民眾發出強烈的呼聲,要求她參加2008年的美國總統競選。
然而,面對這種情況,賴斯卻毅然地說:“NO。”后來,賴斯說:“我深知自己擅長什么、能做什么。”
確實如此,賴斯是學者出身,國務卿一職就是專家式的工作,很適合賴斯,而總統之職則屬于政治家的工作,賴斯很清楚自己的特點,因此她拒絕了競選總統的提議。
人貴有自知之明,雖然放棄是痛苦的,但比起失敗的痛苦要小很多。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理想,只能得到事與愿違的結果;暫時明智的放棄,是為了將來獲得更大的成功。
除了職業定位與選擇需自知之明外,在打理職場人際關系的時候也要有自知之明。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監察御史,文筆不好卻很喜歡寫文章。由于他的職位是言官,平時可以究劾他人的行為,因而沒有人去得罪他,只要是他的文章,不論寫得怎樣,大家都奉承他。
被這么一奉承,他一開心,就要請客。這個時候,他的夫人勸他說:“你并不擅長寫作,一定是那些同僚在拿你尋開心。”監察御史還算有些自知之明,自己想了想,好像是這么回事。于是,以后不管別人怎么說,他也不輕易地應承了。這樣一來,他反而得了個好名聲。
人都喜歡聽好話、奉承話,尤其在職場應酬中,奉承話、客套話太多了,那些不自知的人聽到這些話便會信以為真,飄飄然,覺得自己很偉大,往往沒有考慮這些話的背景,說話者的目的是什么。而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會對這些話冷靜地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
在《戰國策》中,有一篇《鄒忌諷齊王納諫》,其講述的道理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鄒忌沒有被旁人的吹捧弄昏了頭,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在鄒忌心中,早就把吹捧者的內心看透,因而不至于被他人欺騙,這與他的自知之明有關。
后來,鄒忌把自己的這一番道理講給齊王聽,便是提醒齊王:在贊揚聲里一定要保持頭腦的清醒,特別是居于領導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不能迷失方向。
有些人一旦獲得一點成績就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就以為全知全能了,這樣干工作、作決策,少不了會有主觀性、片面性、危險性的行動。這實際是一種不自知的表現。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具有遠見卓識,又身為皇帝,然而每次接見大臣都非常虛心。有一次,他對蕭瑀說:“我小的時候就喜歡弓箭,自以為非常精通。今日得到十幾張良弓,拿給做弓的工匠看,工匠說:‘都不是好材料。’我問為什么,他給我解釋,我才懂得了。我手持弓箭平定四方,用過的弓很多了,仍然不懂弓的道理。而我享有天下的時日太短,所懂得的治理之道遠遠不及對弓的了解。評價弓尚且不得要領,何況治理天下呢?”由此可見唐太宗有自知之明。
在職場中,做領導的有自知之明,才能獲得更多寶貴的意見,并得到下屬的支持。一來,可少犯錯誤;二來,可得人心。
當然,不僅領導要有自知之明,下屬也應該有自知之明,這樣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穩定自己的職場地位。
總之,職場生涯少不了自知之明,生活也少不了自知之明,無論是領導,還是普通職員,都應該有自知之明;從職業的選擇,到職場關系,再到職場定位,都不能沒有自知之明。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之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準確定位。當你看清自己的不足時,也就是進步的開始。
做錯了,就認錯
古語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個人再聰明、再能干,也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問題不是犯錯與否,而是犯錯之后認不認錯。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死不承認,或者直到被逼得沒辦法的時候才極不情愿地說句道歉的話。這樣的人很難得到大家的諒解。
換句話說,如果做錯了而不認錯,就會失去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對職場人士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如果不想自己的人際關系糟糕,不想被掃地出門,那么做錯了就應該真誠地認錯。
有個人跟一位同事吵架,罵得對方當眾下不來臺。后來,他越想越不對,便找到那個同事,想私下認個錯,求得對方的諒解。
那位同事對他說:“你愿意認錯,證明你很看得起我,不過,多大的腳穿多大的鞋。你當面傷害了人,背地里賠不是,這合適嗎?”
那人聽了同事的話,于是便在辦公室里當著所有同事的面,鄭重其事地向對方賠禮道歉。他的做法不僅修復了彼此之間的關系,也贏得了其他同事的尊重。
正視錯誤需要真誠,需要坦蕩,更需要勇氣。想要贏得別人的尊重,維持良好的職場關系,就必須坦蕩地面對自己的錯誤,拿出勇氣真誠地認錯。
有人認為,領導不應該認錯,因為錯誤可能授予潛在競爭者以把柄,讓對方借題發揮,領導也會因此降低自己的威信,喪失公司高層對自己的信任,對自己產生惡劣的影響。其實不然,作為領導者,如果能夠勇于認錯,一來可以影響手下的員工,培養員工的責任心;二來可以獲得人們的贊賞與尊重,收獲人心。
高盛首席執行官亨利·鮑爾森,在2003年一次投資者會議上談到裁員時說:“在我們的幾乎每一項業務中,實際是15%到20%的人創造了80%的價值。”
這話引起絕大部分員工的強烈不滿。不久,鮑爾森就向全公司兩萬多名員工發出語音郵件道歉。
鮑爾森這一行動受到人們的高度贊賞。博雅公關公司首席執事和研究官萊斯莉·蓋恩斯·羅斯認為鮑爾森認錯是“力量之舉”而非“軟弱之兆”,并“將有助于提升高盛的外部聲譽”。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一個領導者能夠主動承認錯誤,就能夠讓別人更信任自己。對于領導來說,該不該認錯很關鍵,認錯的方法也是需要注意的。
對于在目標實現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作為領導應該公開承認錯誤,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而對于戰略層面的失誤,就不一定適合公開地說給團隊成員聽了。
在承認錯誤時,要控制接收對象的范圍,比如單對單的問題就沒有必要讓兩個人知道,小部分的問題就不必讓所有人清楚,除非這樣做有助于提高團隊的凝聚力。
勇于承擔錯誤是成功的前提之一,即使所犯的錯誤微不足道,也應該承擔起來,若是持逃避的心態,則會讓自己陷入擔心之中而心力交瘁,而且永遠不可能從錯誤中學習經驗。更可怕的是,如果自己逃避錯誤,正巧被有心計的同事發覺,可能就會成為對方攻擊你的把柄。
因此,不慎犯錯的最佳對策便是勇敢承認。一個人對待錯誤的態度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敬業精神和道德品行,敢于承認錯誤可以使人更偉大,而不肯認錯的人則遲早要被公司清除出去。
郭旭在一家建筑公司擔任工程估價部主任一職,專門估算各項工程所需的價款。有一次,在他的結算中,被一個核算員發現其中估算錯了2萬元。
老板知道后,便把郭旭找來,指出他算錯的地方,請他拿回去更正。誰知郭旭就是不肯認錯,也不愿接受批評,反而大發雷霆,表示核算員沒有復核其估算的權力,更沒有權力越級報告。
老板見他不認錯,本想發作一番,但想想,他平時工作成績不錯,便和藹地對他說:“這次算了,以后注意點。”
沒想到的是,不久之后,郭旭的估算再次被核算員查出錯誤,這次他還是不認錯,反而說核算員有意跟他過不去,故意找他的茬兒。
這次,老板發火了,氣憤地對他說:“你現在就另謀高就吧,我不能讓一個永遠都不知認錯的人待在公司里。”
在工作中,最大的失敗就是明知自己錯了卻不肯認錯。松下幸之助說:“偶爾犯了錯誤無可厚非,但從處理錯誤的做法中,我們可以看清楚一個人。”
如果免不了會遭受責備,何不搶先一步,自己先認錯,自己譴責自己總比挨別人的批評好受。
布魯士·哈威錯誤地核準了一位請病假的員工全薪。事后,他發現了這個錯誤,于是,他找到那位員工,并告訴員工他要糾正這項錯誤,表示在下次薪水支票中將減去那位員工多領的薪水金額。
這位員工了解情況后,請求分期扣回他多領的薪水。然而,這樣做哈威必須先獲得上級的核準。
哈威知道這樣做一定會使老板大為不滿。于是,哈威決定先一步承認自己的錯誤。
哈威告訴老板,自己犯了一個錯誤,然后他把整個情形說了一遍。
老板大發脾氣,說:“這應該是人事部門的錯誤!”
哈威說:“不,老板,是我的錯誤!”
老板看了哈威一眼,又大聲地指責:“薪水出問題,應該是會計部門的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