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的言行在參與策反的人看來只是信心不足、發(fā)生動搖時發(fā)出的一些感慨。但是,對姚崇本人來說,這樣的話無疑就是一個擋箭牌。姚崇知道武則天勢力強大,張柬之之流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被誅殺。所以,說一句這樣的話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就等于給自己留一條后路。姚崇是聰明人,他懂得人心,更了解武則天,他知道這樣的一句話傳到武則天那里以后,即使追究下來,自己也可免于一死。
做人做事都必須做到這一點:能夠觀察人,通過細枝末節(jié)體會人心,如此一來,才能夠獲得成功。
古時候,有一個叫畢生的木訥的小伙子,跟著父親做小生意。有一次,父親讓他推一車剛摘的花生到市場上去賣。出門的時候,父親忙著去地里干活,交代了他一句每斤花生賣三文錢就匆忙走了。
集市上的人很多,問價錢的人也不少,畢生的攤子前卻沒有多少人。一個老婦人走過來,看了看他的花生,問了價錢后,對他說:“年輕人,你這個花生土太多,價錢能便宜一點嗎?”
畢生答:“花生剛從地里挖出來,上面的確還粘了一些土。但是我的花生比較新鮮,而且品種也好,你不信可以剝開一個嘗嘗。”
老婦人猶豫了一下,剝開了一個花生,然后搖著頭說:“你這個花生粒太小,確實應該賣得便宜一些。”
畢生答:“大娘,我的花生是新品種,您可以到集市上看看。如果您愿意多買一些的話,我可以給您便宜一些,我這個花生本來賣八文一斤,我可以賣您六文。”
老太太又挑毛病,畢生說了一句:“大娘,如果您誠心想買,我最后出到五文。您看看,如果合適您就買,不合適您再去別處轉(zhuǎn)轉(zhuǎn)。如果覺得不滿意,回頭我還是這個價錢賣給您。”
老婦人猶豫一陣,決定買上幾斤。她回到家,讓家人品嘗以后,都說不錯。于是鄰里之間互相轉(zhuǎn)告,等第二天畢生再到集市上,花生不久就被搶購一空。
畢生提高了價格,又賣出了花生,這正是因為他懂得怎樣獲取人心。他對老婦人說的那句“您去轉(zhuǎn)轉(zhuǎn),如果沒有合適的,我還是這個價格賣給您”讓老婦人覺得這個小伙子很誠懇,做生意有誠意,自然會招攬很多顧客。即使他的價格高一些,但是只要貨真價實,再加上誠意,顧客便會盈門。
人心難察,但是只要仔細觀察,細心體會,聰明人還是可以從細枝末節(jié)之處看出端倪。這就等于是掌握了一把鑰匙,用這把鑰匙打開人的心鎖,自然能夠獲得人心,取得成功。
寡欲明察者,為人中豪杰
【原典】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注曰:孔子為委吏乘田之職是也。
王氏曰:“誠信,君子之本;守己,養(yǎng)德之源。若有關系機密重事,用人其間,選揀身能志誠,語能忠信,共與會約;至于患難之時,必不悔約、失信。
掌法從其公正,不偏于事;主財守其廉潔,不私于利。肯立紀綱,遵行法度,財物不貪愛。惜行止,有志氣,必知羞恥;此等之人,掌管錢糧,豈有虛廢?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賢人。”
【釋評】行為能夠被人奉為楷模,起到表率作用;在功名利祿、是非恩怨的復雜矛盾面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識大體,顧大局,能以大智慧判斷,處理這些很容易使人身敗名裂的問題;說一不二,一諾千金,一旦首肯,即便吃虧受損,絕不反悔;重義輕財,一心為公,能與下屬有福同享,同甘共苦。具備這些品質(zhì)的,就是人中之“豪”。
羊祜出身于官宦世家,是東漢蔡邕的外孫,晉景帝司馬師的皇后的同母弟。人們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歡的學生——謙恭好學的顏回。但是他沒有把這些光環(huán)戴在自己的頭上,他為人清廉謙恭,毫無官宦人家子弟奢侈驕橫的惡習。
羊祜在年輕時曾被薦舉為上計吏,州官四次讓他擔任從事、秀才,五府也請他做官,他都一一謝絕了。在曹爽專權(quán)時,曾打算任用他和王沈。王沈高興地勸羊祜與自己一起應命就職,但是他卻淡淡地回絕了。后來曹爽被誅,王沈因為是他的屬官而遭到免職。王沈很佩服羊祜的先見之明,但是羊祜并不以為然地說:“這不是預先能想到的。”
晉武帝司馬炎稱帝后,因為羊祜有輔助之功,要為他加官晉爵,但他堅持辭讓,皇帝只能把他由原爵晉升為侯。他對王佑、賈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總是十分謙讓,在他們面前從來都是恭恭敬敬的。
后來因為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等功勞,加官到車騎將軍,地位與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堅決推辭,說:“我做官的時間很短,不過才十幾年,做到這樣高的位置會讓我的心日夜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得安寧,把榮華當做憂患。況且我是一個外戚,應該警戒受到過分的寵愛。但陛下屢屢降下詔書,給我太多的榮耀,我真是承受不起。其實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祿大夫李熹高風亮節(jié),魯藝潔身寡欲,李胤清廉樸素,這樣的人都沒有獲得高位,而我比他們的德才都差得遠,地位卻超過他們,這怎么能讓天下的人覺得公平呢?所以,臣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沒有同意。
后來,皇帝又封羊祜為南城侯,羊祜堅辭不受。羊祜每次晉升都常常態(tài)度懇切地辭讓,因此名聲遠播,朝野人士都對他非常敬佩,大家一致認為他應居宰相的高位。羊祜在朝廷做官歷經(jīng)兩朝,掌握機要大權(quán),但他對權(quán)勢卻不貪婪也從不鉆營。他籌劃的良計妙策和議論的稿子,事情過后都會焚毀,所以沒有人知道其中的內(nèi)容。他推薦別人晉升的時候也從不張揚,所以被推薦的人大都不知道是羊祜薦舉的自己。有人認為羊祜這樣做是過于謹慎的表現(xiàn),他說:“古人常常教導我們:入朝與君王促膝談心,出朝則佯稱不知。這樣的事情我怕自己還沒有做到呢!而且我也沒有舉賢任能,沒有知人善用的能力,心里常常感到很愧疚。而且官員是朝廷簽署任命的,但是私下里卻到推薦自己的人那里去拜謝,這是我所不贊成的。”
羊祜平時的生活作風也清廉儉樸,他穿的衣服和蓋的被子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祿全拿來周濟族人,或者賞賜給軍士,而自己家里的生活一直很清貧。他在臨終留下遺言,不讓把自己的南城侯印放進棺材,并且讓他的外孫向晉武帝表陳他不愿按侯爵級別殮葬自己的想法,晉武帝便下詔說:“羊祜一向謙讓,雖然去世了,但是謙讓的美德卻仍然存在,這樣的情操很讓人感動。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齊之所以被稱為賢人,季子之所以保全名節(jié)的原因啊!現(xiàn)在我準許他恢復原來的封爵,用來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做人是成功的,他以謙恭的態(tài)度使一國之內(nèi),上至君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對他表示敬佩。和羊祜一起共事的人都贊揚他德高而卑謙,位尊而謙恭。
世上有多少人,地位比羊祜低,卻不能做到他這樣謙恭;功勞沒有他大,卻不能做到他那樣讓賢;沒有他的職位高,過得卻比他優(yōu)渥。所以,像羊祜這樣的人,不是豪杰,卻勝似豪杰。這樣的人,才能留得美名,蔭庇后世。
豪杰之人,擁有的并不是一個響亮的名聲而已,要做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行為上約束自己,有著過人的德行和智慧,還需要清廉寡欲。所以說,成功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始終做到更加不容易,而能夠做到并一直堅持的人,最終才能成為真正的豪杰。
恪盡職守,雖死猶榮
【原典】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
注曰:迫于利害之際而確然守義者,此不回也。(臨難毋茍免)
王氏曰:“設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分守其職,勿擇干辦之易難,必索盡心向前辦。不該管干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聰明,強攙覽而行為之,犯分合管之事;若不誤了自己上名爵、職位必不失廢。
避患求安,生無賢易之名;居危不便,死盡效忠之道。侍奉君王,必索盡心行政;遇患難之際,竭力亡身,寧守仁義而死也,有忠義清名;避仁義而求生,雖存其命,不以為美。故曰:有死之榮,無生之辱。”
【釋評】國家遭遇危險,心無二志地進行保護。災難平息以后,才能覺得心里安穩(wěn)。君子賢人不肯背義忘恩,事急、國危,卻不救濟,此是忘恩背義之人。而能夠生死不棄,恪盡職守者,才能真正地成就自己的千古美名。
自古忠義之士就有很多,清朝的高天喜即是其中一位。高天喜是被乾隆破格提拔的清朝名將。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準噶爾部阿睦爾撒納向清政府請求繼任準噶爾部長,乾隆準。于是,阿睦爾撒納率兵叛清,攻打清朝駐守部隊自立為王,乾隆遂命令清朝的部隊給予反擊。在這場戰(zhàn)斗中,高天喜戰(zhàn)功卓著,于是乾隆就將他破格提升。
公元1757年,高天喜隨參將赴伊犁支援定邊軍,在行進的途中遭遇敵人的伏擊。但是,高天喜勇猛作戰(zhàn),把敵人一舉擊潰,保證了行軍的順利。隨后,他又在一次救援行動中立下功勞,乾隆遂降旨將他升任金塔協(xié)副將。
在后來的很多次戰(zhàn)斗中,高天喜都是因為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英勇而不斷地受到提拔。直到高天喜在一次戰(zhàn)役中為國捐軀,乾隆親筆撰文賦詩,贊頌高天喜,并追謚高天喜為“果毅”,繪像于紫光閣以示褒揚。
司馬光說,人之死有輕于鴻毛,重于泰山之分別。為忠義之名而死,就是重于泰山,自然會得到人們的敬重和愛戴。
明末著名將領史可法也是忠勇之士,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殺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一個政權(quán),歷史上把它叫做南明,朱由崧做了南明皇帝。史可法本來不贊成,但是為了國家安定、內(nèi)部團結(jié),勉強同意了。
誰知朱由崧昏庸無度,根本不想做皇帝,只是想借著皇帝之名來尋歡作樂。清軍壓境,他還在觀看歌舞,覺得世界也是歌舞升平,一片祥和。
南明當時有四支力量強大的軍隊,叫做四鎮(zhèn)。
史可法是其中一支軍隊的將領,看到其他三支軍隊互相廝殺的時候,史可法就出來勸阻,說現(xiàn)在內(nèi)憂外患,一定要團結(jié)起來,才能抵抗外敵。
因為史可法威信很高,所以其他四支軍隊都聽從史可法指揮,尊稱他為史督師。
史可法和士兵同甘共苦,事事以身作則,受到將士們的愛戴。即使在大年夜,他也不休息,把將士都打發(fā)去休息,獨自留在官府里批閱公文。
按照一些人的邏輯,史可法掌握了這幾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后,又有這樣的威信,完全可以揭竿而起,或者是推翻南明,或者是投靠清軍,這樣都可以獲得一條光明的出路。
但是,史可法卻沒有這樣做。當清軍大敵攻近的時候,史可法選擇帶領自己的部隊和清軍決一死戰(zhàn)。
史可法帶領四鎮(zhèn)將領抵抗,打了一些勝仗,可是南明政權(quán)內(nèi)部卻起了內(nèi)訌。駐守武昌的明軍將領左良玉為了跟馬士英爭權(quán),起兵進攻南京。馬士英害怕得要命,急忙將江北四鎮(zhèn)軍隊撤回,對付左良玉,還用弘光帝名義要史可法帶兵回南京保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