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極品之人,走滄桑正道
不偏其中,謂之正;人行之履,謂之道。天道之體用,既已心領神會,那么為人處世就要順天道而行。俊才豪杰,明事順理,各盡其道,才是符合忠、孝、義的本意。有德君子如有凌云之志,就應當德、才、學皆備。信義才智,胸襟氣度,缺一不可。如此者,便是人中龍鳳,世間俊杰。這才是做人的正道。
寬則得眾,惠能使人
【原典】德足以懷遠。
注曰:懷者,中心悅而誠服之謂也。
王氏曰:“善政安民,四海無事;以德治國,遠近咸服。圣德明君,賢能良相,修德行政,禮賢愛士,屈己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聞如此賢義,自然歸集。此是德行齊足,威聲伏遠道理。”
【釋評】自古就有“王道”與“霸道”之分,王道,就是以德服人、以德治國。這也是統治者治國的最高境界。王道治國者,品行高尚,以天下為己任,不拘泥于個人小利,尊敬賢者,愛惜人才,使人心悅誠服,天下豪杰之士也愿意歸附。
人會做人,凡事可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的成功靠的就是人際關系的成功。比如,升官要靠貴人欣賞、提攜,要靠同僚的支持,還得靠下屬的努力工作;做生意要靠廣交朋友,廣開財源。人心寬廣,多包容別人,這樣才能在交往中厚結人緣。“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都有缺點,也難免犯錯誤,如果抓住別人的缺點不放,自然會惹人討厭。而擁有好人緣往往能使自己的生活、工作輕松很多。
古代圣人就說:“君子寬以待人,嚴于責己。”所謂寬以待人就是要對他人放寬要求,不強求于人,對他人的缺點、錯誤要盡量以寬容的胸懷來對待;而嚴于責己就是要對自己嚴格要求,讓自己在為人、做事中盡量達到一個較高的標準,不能忽視自己的缺點,縱容自己的錯誤。只有嚴格要求自己,善于聽取別人的批評,知錯改錯,才能令自己不斷成長,打造出成功的人生。
在人際交往中,若希望別人善待自己,首先要善待別人,與人為善,盡可能地給他人提供方便,給予幫助,對別人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東晉時有一個叫沈麟士的人,他為人處世的方法成為后世眾多名人告誡自己要寬以待人的典范。沈麟士人稱“織簾先生”,從小就聰明過人,在他七歲時聽叔叔跟客人談論道家學說,等客人走了以后,他能把叔叔和客人的談話一字不漏地說出來。年紀稍大一點,他就已經是個熟讀經史的博學之人了。因為家里很窮,他只能靠織簾為生,但他依然手不釋卷,邊織邊讀,所以人們給他取了個綽號叫“織簾先生”。
令沈麟士名垂千古的并不是他的好學苦讀,而是他為人處世的故事。沈麟士為人一向豁達開朗,對人總是親切友善。有一次,他的鄰居丟了鞋,看到沈麟士穿著一雙同樣的鞋,就說沈麟士穿的鞋是他的,沈麟士笑著說:“哦,這是你的鞋嗎?”說著就把鞋子脫下來給了他。過了幾天,鄰居找到了自己丟的那雙鞋,便把沈麟士脫下來的那雙鞋還給他,沈麟士見了又笑著說:“哦,這不是你丟的那雙啊!”然后笑瞇瞇地把鞋接了過來。從始至終,沈麟士絲毫沒有生氣的樣子,而是一直寬容地對待鄰居的錯誤和道歉。
同樣一件事,有些人就不能做到這樣寬容。南北朝時期,有個叫劉凝之的人,也是一個有名的隱士。有一次,他的鄰居丟了鞋,同樣把他穿的鞋子認為是自己丟的那雙。劉凝之沒有說什么,把鞋脫下來給了鄰居。過了幾天,鄰居找到了自己丟掉的鞋,便拿著劉凝之給他的鞋來歸還,與沈麟士不同的是,劉凝之卻怎么也不肯要那雙鞋了。雖然劉凝之也是一位樂于助人的名士,但在寬以待人的修養上與沈麟士相比卻要差了一些。有一次,宋朝大詩人蘇軾在與朋友談論做人的道理時,還把這個故事拿了出來,并評論說:“做人應該和沈麟士一樣,而不應該像劉凝之那樣。”
寬以待人在為人處世中極為重要,所謂“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君子成人之美”,給人以寬松的條件,原諒別人的過失,幫助別人改正錯誤,就相當于給了自己寬松、和諧的環境。
秦穆公在位時,不聽蹇叔的勸告,命令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軍率領大軍,不遠千里東襲鄭國,結果沒有得手。秦軍全軍覆沒,三位將帥也被俘虜。
三位將帥費盡周折才回到了秦國,本以為自己要去向秦穆公請罪,沒想到秦穆公卻站在郊外迎接他們。看到他們平安歸來,秦穆公流著眼淚說:“是因為我沒有聽從蹇叔的勸告,才讓你們蒙受了羞辱,希望你們能夠原諒我。”
兩年之后,秦穆公又令孟明視等人去討伐晉國,誰知道這次又吃了敗仗。大家以為秦穆公這次會處罰孟明視,然而秦穆公什么也沒有做,反而檢討起自己的錯誤來。秦穆公的檢討對孟明視一干將領來說,無疑是一種原諒和寬恕。而這種大氣之舉,也讓這一干將領感激不已。幾年以后,穆公再派孟明視帶人去討伐晉國。這一次,秦軍渡過黃河后,燒掉乘船,背水一戰,直打得晉軍落荒而逃。
可以說,秦軍之所以能夠最終取得成功,和秦穆公寬宏的做法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國之君,秦穆公不僅光明磊落,不存私心,知錯能改,而且如此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屬下,發現錯誤,首先引咎自責,勇于承擔責任。這樣的做法,贏得了將士和百姓的愛戴,國家才得以興旺發達。
對別人寬松和諧,可以讓自己取得成功,要想真正達成自己的目標,還要有嚴于律己的精神。特別是對領導階層來說,只有嚴于律己才能善于發現自己的缺點,并決心改過。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價值。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
【原典】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
注曰:有行有為,而眾人宜之,則得乎眾人矣。
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誠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議定再不肯改議、失約。
有得有為而眾人宜之,則得乎眾人心。一異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門別戶。
賞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喜樂共用,患難相恤。如漢先主結義于桃園,立功名于三國;唐太宗集義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義足以得眾道理。
【釋評】所謂信就是要講信用,人無信不立,誠信是立身成名的根本。古代成就大事業的人,一般都是講信用之人。正所謂“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做到這樣的程度,自然能得到大家的信服。講信用才可以結交到可靠的朋友,講信用才可以使人歸附自己,做出成績。
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說,誠是自然規律,追求誠是做人的規律。無論世界進步到何種情況,誠信都是立身的根本原則。誠信乃天道公理,誠信應該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的共同品質。
《論語》中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說的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處世。這就像牛車沒有,馬車沒有一樣,車是無法行走的。
誠信是人與人之間有效的紐帶和橋梁,沒有信用的人就無法進入社會,也無法在社會上立足,這就是“人無信而不立”。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婉約派詞人,素以誠實著稱。少年晏殊曾被人稱為天才,有人將他舉薦給當時的皇帝,皇帝有心試試他,讓他和一千多名進士一起參加考試。試卷發下來以后,晏殊發現,這些題目早在幾天前自己就做過了。他如實把這個情況向皇帝稟告了一番,并要求改換題目。皇帝贊賞晏殊的行為,賜他“同進士出身”。
后來,晏殊在朝中當官,因為家中經濟拮據,人家結伴出去喝酒游玩的時候,他也只能在家里閉門讀書、寫文章。有一次,皇上在上朝時下了一道旨,提拔晏殊為輔佐太子的東宮官。大臣們覺得奇怪,不明白皇帝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皇帝和大臣們說:“你們整天出去喝酒游玩,只有晏殊一人在家里讀書、寫文章,就憑這一點,我就可以提升他。”
晏殊誠實地對皇帝說:“皇上,您誤會了。我其實也是一個喜歡游玩的人,只是因為我家中經濟拮據,沒有錢出去和大家結伴游玩,所以才躲在屋子里看書、做文章。”
晏殊說出了實話,但是皇帝卻格外信任他,委他以重任,將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給他處理。可以說,就是憑借著這股誠信的精神,晏殊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懂得把誠信作為立身原則的人,無論什么時候都可以得到別人的信任。
古時有一個叫做季布的人,說話算數,信譽非常好。很多人因為他的誠信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可見季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后來,季布因為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很多朋友不受重金誘惑,冒著滅門的危險保護季布,使他免遭禍害。
據《郁離子》記載: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浮木大聲呼救。一個在江邊打魚的漁夫聞聲而來。商人急忙喊:“我是這里最富有的人,你若能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漁夫聞聽此言,立即將商人救到岸上。商人一上岸,翻臉不認賬了。他只給了漁夫十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是一個打魚的,這十兩金子你得打多少魚才能賺到。不要不滿足了。”
漁夫將商人不講信用的事情傳揚開去,過了不久以后,商人又一次掉進了河中。這次,岸上的漁夫指著商人說:“看,他就是那個不講信用的人。”沒有人出手救他,商人被淹死了。
孟子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講誠信的人,自然能得到很多幫助,而背信棄義之人,關鍵時刻,一定沒有人愿意幫助他。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就是他失信于天下的最好例證。古代的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外敵入侵時,需要召集外援才能點燃。然而,周幽王為了博得愛妃褒姒一笑,竟然命人將烽火全部點燃。當諸侯急匆匆地趕到以后,才發現自己被周幽王戲弄了。愛妃褒姒看到這樣的情形,終于笑了起來。周幽王博得了美人一笑,自己卻失信于天下。幾年以后,周幽王的都城遭到攻擊,他再燃烽火的時候,諸侯們都沒有出現。周幽王被逼自刎,愛妃褒姒也成了別人的俘虜。
誠信是立國之本,作為一國之君,其信用更是重要無比。一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舉動,卻已經讓人對其燃起了心中的警戒線。答應過別人的事情,必須要做到,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夠就不能答應別人。國家的信用比人與人之間的信用更重要,一國之君,只有做到誠信,才能得到百姓的擁戴,得到人們的尊敬和信任。
見微知著、洞燭察微者得人心
【原典】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注曰:嫌疑之際,非智不決。
王氏曰:“古之成敗,無才智,不能通曉今時得失;不聰明,難以分辨是非。才智齊足,必能通曉時務;聰明廣覽,可以詳辨興衰。若能參審古今成敗之事,便有鑒其得失。
天運日月,照耀于晝夜之中,無所不明;人聰耳目,聽鑒于聲色之勢,無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鏡高懸,一般人之善惡,自然照見。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惡,別辨賢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聰明俊毅之人。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可以鑒察自己之善惡,智可以詳決他人之嫌疑。聰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曉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時分卻近前,行必惹禍患怪怨,其間管領勾當,身必不安。若識嫌疑,便識進退,自然身無禍也。”
【釋評】懂得人心,并用語言和行為力量征服人心,可以使遠處的人心悅誠服地前來歸順。相反,如果一味強迫或者使用武力征服只能使人暫時屈從,最終將失去人心。古之所謂俊杰,都懂得洞察人心之道。有才能,有德行,又懂得洞察人心,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人心是最難以琢磨的東西,正如俗話說的“知人知面不知心”。每天相處在一起的人,也許你感覺對他很了解,但有時候又會發現自己并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很寂寞、很無聊,你以為身邊的人都很懂你,但你卻發現,沒有一個人真正地理解你。
一個人的行為是外顯的,而他的思想卻是內隱的。有時候,行為和思想并不一致。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喜歡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的言行與他們的真實動機往往不一致。與人相處,必須首先了解人們行為背后的思想的“秘密”。因為了解行為背后的秘密,才能夠真正地洞察人心。
唐朝姚崇在任靈武大總管時,參與了張柬之等人發動的誅殺武則天寵臣張易之和張昌宗的事變。事成之后,武則天被迫退位,遷往上陽宮,參加密謀的幾個人都得到了封賞,姚崇獲梁縣侯。就在幾個功臣相互設宴慶功的時候,大家喜氣洋洋,唯獨姚崇流淚了。張柬之等人都有點氣憤,威脅他說:“今天豈是流淚的時候,恐怕你的禍事就要臨頭了!”
姚崇在眾人的怒視之下,慢慢地說:“我與討逆,不足論功。只是我侍奉天后已經很久了,她待我不薄,離開舊主我心里難過,流下淚來是我做臣子最后一次盡節,如若因此獲罪,我心甘情愿。”
對姚崇的這一席話,當時在座的人誰也沒有聽出他的深刻用意來,他為自己日后的幸免于難埋下了伏筆。后來武氏的勢力復起,張柬之等人一一被誅殺,唯獨姚崇因為那次宴席上說的一番話為自己留了條后路而幸免一死。在統治集團相互傾軋、世事難料的情況下,姚崇為自己的下一步說出了開場白,將下文留給了廣大的聽眾,待武氏勢力復起,姚崇無須分說,天下人便都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