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簡單不等于容易,做好小事不簡單(1)
- 把工作做到極致:做最好的執行者
- 墨墨
- 4955字
- 2016-01-08 10:48:30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作者德魯克說:“管理好的企業,總是單調無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件。那是因為凡是可能發生的危機早已被預見,并將它們轉化為例行作業了。”這看似容易,其實卻非常復雜。因為這需要注意每一個細節,并且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只有如此,才能獲得這樣的效果。
簡單的事不見得容易,小事不見得不打緊
當有人委托我們辦舉手之勞的事情時,或者公司分配了一件簡單任務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說:“這點小事容易!”仿佛根本不值得一提。然而,小事真的容易嗎?
在我們的潛意識里總覺得那些簡單的小事與大事相比都比較容易,可事實上并非如此。簡單的事不見得容易。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思想深邃,為世人稱頌。當時有很多青年慕名前去向他拜師學習,希望自己能脫穎而出,成為蘇格拉底的繼承者。蘇格拉底也不客氣,把這些學生都接收了。
開學的第一天,蘇格拉底對學生說:“從現在起我們做一件簡單事:每個人都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后再盡量往后甩。”
蘇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說:“就像這樣,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
學生們都笑了,心想這還不容易嗎?
第二天,蘇格拉底問學生:“誰昨天甩胳膊300下?做到的人請舉手!”幾十名學生的手都嘩嘩地舉了起來。
蘇格拉底點頭。一周后,蘇格拉底再次問:“有誰還在堅持做甩胳膊的事?”這時有九成的學生舉手。
過了一個月后,蘇格拉底又問學生:“哪些學生堅持了?”有一半的學生驕傲地舉起了手。
一年后,蘇格拉底問大家:“開學的時候,我們曾經做過一件事,那就是每天做300下甩手。請告訴我,這最簡單的甩手動作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
這時,只見偌大的教室里只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這個人就是古希臘另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他不僅繼承了蘇格拉底的衣缽,并創建了自己的哲學體系,還培養出了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每天甩手300下”確實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然而,這樣簡單的事情,要做到、做好并不容易。原因很簡單,因為人的心態往往就是這樣:越簡單的事情,就越掉以輕心,不屑一顧。“這么簡單的事,誰做不到?”這正是許多人的想法。
但是,他們不知道事實恰好相反:越簡單的事情,往往越要緊;越平凡的小事,要做好越不容易。
當然,我們必須明白,柏拉圖能成為偉大的哲學家,并不是每天堅持甩手300下的結果,而是因為他在做這樣一件小事時所表現的品質使然——在無人監督和無人苛責的情況下,他依然能夠自覺堅持做事,哪怕是簡單的小事。
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有很多事情看起來都是小事,但有時候卻往往做不到。其中原因就在于,我們都把這些簡單的小事看得很容易,漫不經心,不當一回事,當然也就無法達到目的。
實際上,有時候看似簡單的事情,其意義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這件事情的過程對人的意志品質的修煉。一如既往地做好簡單的事情,是認真、是堅持、是積累,時間長了,便會內化成為人的一種韌性。
所以,別看不起簡單的事情,簡單的事情要做到也不容易。就算再簡單的事情,要做好它,也少不了努力和堅持。
記住,簡單不等于容易,只有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才能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結果。
例如給車加油,在我們看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無非是把油箱打開,把管子插進去,加滿油再拿出來就行了。然而,就是這么看似簡單的事,中國石油的加油站則分解出了13個步驟。
按照中國石油的統一規定,加油站的服務人員要完成13個標準動作,依次是:迎候、引導車輛、開啟車門、微笑招呼、禮貌詢問、開啟油箱、預置、提槍加油、擦車、收槍復位、提示付款、送行、清潔。
雖然這13個步驟看似簡單,要做好卻并不容易,因為每個動作都有很多細節。比如收銀員“找零時要雙手付給顧客”這樣的小細節,你能注意到嗎?而這其中有一個小步驟沒有做好,就可能對加油站的生意造成惡劣的影響。
所以,別以為小事不要緊。在許多時候,小事很要緊,比如航天飛機上的一枚螺絲,若沒有安裝好,這不僅事關百億元的損失,甚至威脅航天員的安全;又比如財務記錄的抄寫,其中一個小數點的錯誤,則可能導致一個公司從贏利走向虧損。故而,做事情的時候,再小的事也不能馬虎。
在工作中,無論大事小事,簡單的事還是復雜的事,都要有“要緊”的心態,切不可掉以輕心。
最后,記住張瑞敏的一句名言:“什么是不簡單?能夠把簡單的事千百遍都做對,就是不簡單;什么是不容易?將大家公認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認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殺雞也要用牛刀,小事不是小人物的事
在這個社會,找不到工作似乎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造成這種情況有很多原因,包括體制的,也包括社會的,但是,這些都是大環境,我們很難改變。我們能掌握的只有自己。
事實上,有不少人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嫌工作不好,太卑微了,所以不愿意干,有那么點好高騖遠的意思。當然,他們自己并不這么認為。在他們看來,自己是一匹千里馬,只不過沒有伯樂,所以無法被重用,這是“懷才不遇”。
在現實生活中,像這種“懷才不遇”的人不在少數,不光有初涉“江湖”的新人,即便是在職人員當中也不乏這樣的人。可事實上,這樣“懷才不遇”的人往往最難成就事業。
你看看李白,一代詩仙,才華橫溢,卻沒有得到皇帝的重用,最多也就給他一些“抄抄寫寫”的工作。李白當然不忿,最終惹怒了皇帝,得了個“賜金放還”的結果。
再看看柳永,也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做的詞不僅在當時流傳甚廣,所謂“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而且直到現在,他的詞也很有地位。可就是這樣一位才華超群的“布衣卿相”,同樣被皇帝一句話給發配了,只能自己“淺斟低唱”去了。
或許很多人會說,李白和柳永是恃才傲物,觸怒了皇帝,為皇帝所不喜,所以沒有被重用。不可否認,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皇帝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至于那么沒度量嗎?很顯然,李白、柳永這樣的人才之所以不被重用,并不完全是皇帝的問題,更重要的問題在于人才本身——他們太自以為是了,而不愿意從小事做起。
越聰明的人,越是這樣,總覺得自己有才有能,就必須做大事,就必須有個高起點。但是做領導的卻不這么看,他們覺得凡事都應該從小事做起。
在一次管理論壇上,有人請教幾位國內知名集團公司的總裁:什么樣的人是公司發展最需要的呢?沒想到的是,他們對這個問題不約而同地給出了答案:愿做小事,會做小事的人,才是對公司發展最有價值的人。
不管你才華有多出眾,也不管你能力有多超群,如果不愿意做小事,或者小事都做不好,那么很難受到重用。
實際上,等你做了領導,同樣也會得出這樣的答案:與其提拔一些好高騖遠的人,還不如找一些踏踏實實做小事的人。
無論是普通的職員,還是高級管理人員,都離不開對小事的關注,即便小事很簡單、很容易,也絕對不可忽視。
一個人成就的高低,不在于做的事是大是小,而在于把事情做得是好是差。如果事情做得好,即便事情再小,你也會得到高回報。可若是把事情搞砸了,就算你的失誤再小,付出再多,成績也等于零。
別以為自己大材小用了,小事并不是小人物的事。大人物同樣也做小事。為什么能力不錯的國家干部常常會被調到基層去工作?有人懷疑,殺雞焉用牛刀?然而,這并不是大材小用,殺雞就要用牛刀,這樣效果才會更好。
這樣做有很多好處:第一,自然是為了鍛煉他們;第二,這樣可以把基層的工作做得更好;第三,讓他們有關注小事的觀念。
因此,無論你多么有能力,多么才華出眾,當你忙于瑣事之時,當你接到一些小任務時,都應該認真對待,一絲不茍地去做。
有時,殺雞就要用牛刀,即使是紙老虎也要當真老虎打。越簡單的事情,越要付出努力,將它做到最好。
有些自認為聰明的人想著做大事,結果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而智慧的人想著做小事,卻屢屢獲得了成功。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小事往往更容易做好,或許你付出60%,就能得到100%的效果,同時,小事做好了能夠讓基礎更扎實;而大事則不一樣,就算你付出100%,也未必能得到60%的效果。
也正因為如此,領導的關注點往往在于細節與小事上,無論是對人才,還是對管理工作,都是如此。
記住,大材需要小用,小用才能成大才。無論你是個普通職員,還是管理者,都要知道“小用”的奧妙。
做事不能差不多,凡事都要做到位
平時,我們做事的時候總喜歡說差不多,尤其針對小事,更是如此。但事情就是這樣,你想著差不多,可是做出來的結果往往差很多。
古話說得好:“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所以,做事絕不能差不多。凡事都應該做到位,即便是小事也是如此。
張瑞敏曾說過:“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6遍桌子,他一定會始終如一地做下去;而如果是一個中國人,一開始他會按安排擦6遍,慢慢地他就會覺得5遍、4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
確實,很多中國人做事的最大毛病就是不認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點,天長日久就成為落后的頑癥。
希望集團總裁劉永行有一次訪問韓國,去一家面粉企業參觀。這本來是一次普通的參觀,但卻給劉永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國后,他好幾個晚上都睡不著。為什么?只因為別人做得實在太好了。
劉永行參觀的這家面粉廠每天處理小麥約為1 500噸,卻只有66個工作人員。一個只有幾十名員工的小廠子,其工作效率之高,令人嘆為觀止。
在中國,這樣相同規模的企業一般日生產力只有幾百噸,可員工人數高達百人。而希望集團處理250噸小麥,也要80多名員工,其日生產能力僅為韓國工廠的1/6。
相差竟然有如此之大,劉永行又怎么能睡得著呢?
劉永行很想搞清楚其中的奧秘所在,他聽說這家工廠也在中國投資辦過廠,廠址選在烏蘭浩特,當時的日處理能力為250噸,員工人數卻多達155人。
同樣的投資,同樣的管理,同樣的集團,設在中國的工廠與韓國本土的生產效率竟然相差10倍!
磨合了很長時間,效益還是不理想,他們覺得沒有改善的可能性,最終把工廠關閉了。
劉永行聽說這事,始終想不明白,兩家工廠的效率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是設備不先進嗎?不是,相反,韓國本土工廠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投產,而建在中國的工廠則是90年代建的,設備比原廠更先進;是管理方法不對嗎?也不是。工廠的管理層幾乎都是韓國人,管理理念和職位設置都沒有太大的出入。
這下劉永行想不明白了,最終他特意去請教了那位曾在中國負責的韓國廠長:“為什么同樣的設備,同樣的管理,而在中國的工廠卻要雇傭更多人呢?”
那位廠長回答得很含蓄,他說:“也許是中國人做事不到位吧。”
“也許是中國人做事不到位吧。”就是這樣一句輕飄飄的話,讓劉永行徹夜難眠。很顯然,這是一句很客氣的話,在這句平淡的話背后也許隱藏了很多難言之隱和不為人知的問題。
對外國人來說,在中國設廠,如果效率低,效益不好,大可撤出中國,到其他地方去謀發展。但是對劉永行,對中國的企業家,對中國人來說,則退無可退,面對這樣的問題必須正視。
所以劉永行必須思考,中國企業家必須思考,而中國人也必須思考,仔細地想一想,與韓國人相比,中國人在做事的時候還有哪些差距?
經過仔細的研究,劉永行發現,韓國人做事總是手腳不停,無論是工人還是管理人員,手頭的工作做完了,就一定安排別的事做。而且,他們往往一專多能,比如一個廠長,如果他覺得自己的崗位比較空閑,就會做一些其他事情,以節省人力。
可是,這在中國大部分企業中,除了少部分人能那樣做,幾乎是不可能看到那些情景的。大多數人都存在著“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夠了”的想法。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效率就低了。
只管上班不問貢獻,只管接受指令不管結果,普遍缺乏對結果負責的認真態度,幾乎成為中國人的常態。
在這種情況下,也難怪我們的企業在國際上經常不敵外企。
實際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企業無論從技術、規模、營銷方面,都與外國企業越來越接近,在生產管理、流程設計方面,也并不比許多國際大公司差,但是為什么工作效率還有那么大的差距呢?
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并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中國人做事總是差不多,經常做不到位。
記住,做到60分還不夠,100分才算合格。我們不能滿足于差不多,不能滿足于60分及格,要做就做到最好。水溫升到99℃,還不是開水;若再添一把火,在99℃的基礎上再升高1℃,就會使水沸騰,并產生大量水蒸氣來開動機器,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
和燒開水一樣,相當一部分人做到了99%,就差1%,但就是這點細微的區別使他們在事業上很難取得突破和成功。
因此,做事的時候,不能就缺那1℃。一些細節、小事做得不到位,常常會造成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