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廉潔自律,勤奮自勉(3)
- 做人要學曾國藩 做事要學胡雪巖
- 胡雪巖
- 3079字
- 2016-01-07 14:14:10
“內圣外王”的觀點不僅給當時的讀書人指出了一條明路,同時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正是基于“內圣外王”的為人處世之道,曾國藩才明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正因有此人生思想的指導,他才能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巔峰,成就一番偉業。
那么,何謂“內圣外王”呢?答案很簡單。分而言之,所謂“內圣”,就是成就自己;所謂“外王”,則是成就外物,也就是濟民利物。
不過,20歲前,曾國藩胸中并沒有“內圣外王”的高尚志趣。道光十年,其父覺得自己的才學不及兒子,自己所知的也教完了,就把曾國藩送到衡陽汪覺鹿先生處學習。在那里,曾國藩眼界大開。
后來,曾國藩回到本縣漣濱書院就讀,得到師長劉元堂先生的指點,使得他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毅然將自己原來的字“伯涵”改為“滌生”,按照他自己的解釋,“滌”就是“滌其舊污之染”,“生”即“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
曾國藩改字“滌生”,既是自勉之意,也表明自己期望告別舊我、走向新生之意。就在這時,他給自己寫下了那條著名的座右銘:“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務耕耘。”
自此以后,曾國藩常以這一座右銘自勉,并逐漸形成了高尚的志趣。
曾國藩經常自比為漢興之初的李斯、陳平,漢末的“布衣之相”諸葛亮等,夢想“夜半霹靂從天降”,將他這個生長在僻靜山鄉的巨才偉人振拔出來,成為國家的棟梁。
對此,他并不以為是幻想,而是十分自信地在詩中表示:“蕩蕩青天不可上,天門雙螭勢吞象。豺狼虎豹守九關,厲齒磨牙誰敢仰?群烏啞啞叫紫宸,惜哉翅短難長往。一朝孤鳳鳴云中,震斷九州無凡鄉。”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那時的曾國藩已經具有遠大的志向了,更為重要的是,他是那么自信,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鳳一樣,一鳴則引來九州的震動。
自古以來,人們用來自勉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讀書人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躋身仕途、發家致富、陶冶性情、消遣自娛等,因此,古人曰:“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曾國藩卻不是以此來自勉,更沒有以做官、發財為目的,而是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尚志趣來勉勵自己。
在給諸弟的信中,曾國藩說:“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述,以圖自衛其身。”一方面,他認為讀書是為了提高品德情操,增長知識才干,使自己成為“賢人”、“君子”以至“圣人”;另一方面,則繼承“經世致用”之說,認為讀書大可報國為民,小可修業謀生。
憑著追慕圣賢、報國為民的人生追求,曾國藩反對為一體之屈伸、一家之饑飽而讀書,他表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皆我分內事也。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毫不相涉,則讀書何用?”可謂讀書、做人的真知灼見。
然而時至今日,還有不少人讀書只是為了混一紙文憑或混個官做。這些把讀書當成時髦或裝飾的人,是很難有所成就的。為一體之屈伸而讀書者,雖有所成,但只會小;為民為報國而讀書者,雖路途遠,但必將能成其大、立其功。
在高尚的思想追求下,充滿信心與豪氣的自勉,讓曾國藩時刻不忘進德修身。他為官清正無私,為將機智沉穩,為父為兄更是嚴于律親。憑著一腔謙和內斂,把自己的、別人的狂傲之氣壓得嚴嚴實實。這種嚴格修身的做法,使曾國藩逐漸達到了內圣外王的人格高度。
正是抱著這種“不為圣賢,便為禽獸”的志趣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人生信條,曾國藩才從一名“朝為田舍郎”成為一名“暮登天子堂”,再到一名“中興以來,士人而已”的封疆大吏,成就了他非凡的人生。
自律修身,控制情緒
若論做人,先問修身;若論修身,先講自律。只有懂得自律,修身才會有切實的效果,做人才會有原則。
曾國藩是一個嚴于律己的人,他平生的著述中,很多見解都可稱之為“戒”,尤其是關于修身做人的道理方面,多有戒條。由此觀之,自律對于成功者的要求之高。
梁啟超將曾國藩視為唐宋以來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尤以個人意志力“堅苦卓絕”著稱于世,他對曾國藩能夠戒煙深表欽佩。
曾國藩對當時流行的鴉片煙毒深惡痛絕。然而,他卻有抽水煙的嗜好。曾國藩意識到“吃煙太多,故致困乏”的危害,為“保身”計,決心戒煙。
然而,曾國藩平素吸煙成癮,甫一戒煙,承受著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折磨。戒煙初期,曾國藩時感六神無主、精神恍惚,猶如嬰兒斷乳般難受。他一方面告誡自己斷不能復吸,另一方面拼命找朋友下棋、聊天,轉移注意力。
關于這一段痛苦的經歷,他在日記中有詳細的記載:“即宜守規敬事,乃閑談荒功,又溺情于弈。歸后數時,不一振刷,讀書悠忽,自棄至矣。乃以初戒吃煙,如失乳彷徨,存一番自恕底意思。此一恕,天下無可為之事矣。急宜猛省。”
戒煙中期,曾國藩的煙癮時有反復。“自戒煙以來,心神彷徨,幾若無主,遏欲之難,類如此矣!不挾破釜沉舟之勢,詎有濟哉!”每到這種時候,曾國藩便“不能靜坐,只好出門”。
就這樣煎熬著,一個月后,曾國藩終于成功地戒了煙。
修身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就是自律,如果沒有自制力,就無法做到自我約束,也就無法自己管理好自己,根本談不上修身。自律不僅在于行為習慣,對于自己的情緒也同樣需要自律。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也是修身的一部分,更是自律的重要方面。
在曾國藩看來,為官者如果不能保持冷靜的頭腦,總是做出情緒化的反應,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事實上曾國藩是一個十分倔強的人,要控制住脾氣并不容易。
早年的曾國藩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有一次,他在家中為父親祝壽,他的一個朋友也前來助興。吃飯時,兩人因為一件小事發生了很大沖突,結果曾國藩對這位朋友破口大罵,忘了場合和身份。
曾國藩脾氣最不好的時候,是在被咸豐皇帝免去兵權、回家守制期間。在這段日子里,曾國藩因為心情不順,性情變得格外粗暴,經常因為小事而大罵自己的弟弟和弟媳婦。在這一年之中,他與曾國荃、曾國華、曾國葆都鬧過別扭,而且每次鬧別扭,都是曾國藩挑起來的。后來,曾國藩對這段經歷感到十分后悔,尤其是第二年曾國華戰死于三河鎮,他更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
此后,曾國藩下了一番工夫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且逐漸改掉了易怒的毛病。即使有不順心的事情,也都能理智地去處理。
曾國藩認為,人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是欲成大事者,更要加以控制。古往今來的失敗者,包括那些英雄們,大都敗在氣度不夠開闊、不耐煩、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上。對此,曾國藩引以為戒。
同治三年(1864年),發生了沈葆楨與曾國藩爭餉的事情。沈葆楨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在最關鍵的時刻,卻拆起了他的后臺,這不能不使他感到憤懣。
但是,曾國藩并沒有把自己的憤怒發泄出來,并且從大局出發,沒有將事情弄大,最后忍讓一步而息事寧人。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使曾國藩處事多了幾分成熟和理智,少了幾分意氣用事,這使得他在處理與其他人關系的時候更加游刃有余。
無論是行為習慣,還是個人情緒,都需要自制力的約束,不過,這些都是做人修身的外在,自律修身的根本在于堅守原則。人有了原則,才會擁有真正的“自我”。擁有了“自我”,也就擁有了堅定的精神核心。堅守原則,看似失去了一些暫時的或表面的自由和快樂,實則成就了人格的偉大與高貴。
梁啟超在總結曾國藩能夠成功的原因時,認為其核心原則是“自制之力”。縱觀曾國藩修身做人的心得,其根本點就是在“自制”兩個字上。
曾國藩是個要求完美的人,無論是從學問上、修養上,還是為人處世方面,都可以看到他的自律表現。就是他的自律,使他后來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凡的功績和深遠的影響。
一個人的品德修養,需要一步一步地鍛煉,而其中自制能力的影響不可或缺。總而言之,做人嚴于律己、不斷追求,那么這個人的一生將非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