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二:免費卡“不辦白不辦”
現在有些信用卡年費打折,刷卡送年費,甚至干脆免年費,還有辦卡送禮等促銷活動。這不免讓人心動,有人一辦就是好幾張。不過拿到促銷禮物之后,就把這回事丟在腦后,卡片也不知所蹤。
信用卡與借記卡的一個明顯區別是:銀行可以直接在信用卡內扣款。如果信用卡內沒有余額,就算作透支消費。免息期一過,這筆錢就會按18%的年利率“利滾利”計息。100元,一年的利息至少18元。如果一直不交,就被視作惡意欠款,嚴重的還會構成詐騙罪,引起刑事訴訟。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免費卡真是那么好拿的。如果不想繼續持卡,需要向銀行主動申請注銷,有的銀行還規定,注銷申請必須以書面形式。
誤區三:信用卡交易很安全
阿昆辦了一張信用卡,為了消費方便,阿昆沒有為這張卡設置密碼。不久前,阿昆的錢包在健身房被盜,兩個小時后他才察覺,打電話到銀行掛失時,銀行工作人員告訴他,他的卡已在兩小時內被狂刷了7000多元。更讓他憤恨的是,事后發現盜用者在簽名時居然把“昆”寫成了“申”,而收銀員連這樣的明顯錯誤都沒有看出來。
不設密碼、只核對有效簽名應該說是國際上使用信用卡的慣例,這個慣例是為了鼓勵消費行為而設,但方便的同時也降低了安全系數。此外,目前網上的信用卡支付也無法做到百分之百安全。在信用卡體系比較健全的法國,個人使用信用卡進行網上支付會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但在各項法規尚未完全健全的中國,網上支付仍需謹慎。
誤區四:信用額度越高越好
據介紹,信用額度首先要考慮個人的還款能力,同時還要考慮到持卡的安全性。如果信用額度過高,一旦丟失而又被別人盜用的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損失。因此,在不需要大量信用額度的時候,可電話通知銀行卡的客戶服務中心減少已有的額度,被減少的額度在需要之時可通過客戶服務電話重新啟用。
誤區五:異地刷卡“免費”
不少銀行都發行了自己品牌的信用卡,并且提供了“異地外幣刷卡,本地人民幣還款”等多種的金融服務。然而,各家銀行對于所提供的這種服務制定的收費標準不同。因此,無論是信用卡還是普通卡,持卡人打算在外地或者出國使用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享受的銀行服務所需交納的手續費。如異地刷卡會給持卡人帶來一些意外的支出,所以提醒消費者,不要被廣告詞中的一些“免費”字眼所迷惑。
誤區六:信用卡存錢生息
與借記卡和儲蓄卡不同,信用卡里的存款是沒有利息的。一些信用卡持卡人受原有的用卡習慣影響,把信用卡當作儲蓄卡使用,存了大量現金在信用卡里,白白損失了利息。
誤區七:信用卡存錢可增透支額度
持卡人的信用額度和卡內存入的金額沒有任何關系。銀行在客戶最初申請信用卡時,就會根據每一位客戶的信用狀況授予其相應的信用額度,其后不管消費者存入多少錢,都不可能增加額度。
誤區八:信用卡比現金更“安全”
如果你的信用卡落在了別有用心的人手中,那就意味著會有比丟失儲蓄卡更大的經濟損失。所以,專家提醒廣大信用卡的持卡人,目前國內的信用卡基本可以等同于現金在各個商家消費結算。如果持卡人發現卡被盜,應盡快進行掛失。
誤區九:掛失非要到柜臺
很多人在自己的銀行卡被盜或者丟失的時候,想到的是持身份證到銀行去掛失。然而,目前許多作案手段高明的犯罪分子,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從卡中劃轉大量的資金,尤其是信用卡。針對這種情況,信用卡中心的工作人員提示消費者,持卡人一旦丟卡后,首先應該通過各個銀行的服務熱線進行口頭掛失,掛失時需要提供持卡人的賬號、身份證件號碼以及相關情況。掛失后,銀行的工作人員將第一時間內為持卡人凍結賬戶資金。持卡人最好在第二天持有效證件去銀行柜臺正式掛失并補辦卡手續,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賬戶安全。
誤區十:信用卡多多益善
李麗是典型的月光族加超前消費體驗者,在朋友的推薦和中介的大力推銷下,在不同銀行的積分送禮、優惠打折和抽獎的誘惑下,她一口氣辦了5張卡。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她發現手里持有這么多卡,反而制造了更多的麻煩。首先就是還款,不同的銀行有不同的卡,像她這樣的馬大哈根本搞不清每一張卡的免息還款期,所以逾期罰款總是難免。李麗對每張卡一視同仁,平時刷卡抽到哪張算哪張。到了年底發現每張卡都有積分,但每張卡的積分都不足以讓她換到銀行贈送的禮品。
蘊藏在信用卡中的市場潛力和盈利空間,令各家銀行想方設法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想出各種新奇的方式吸引消費者辦卡。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一人有個三四張信用卡根本不算什么??ㄒ欢?,像李麗面臨的這些問題便隨之而來。
六、負債消費
經常有人會以這么一個故事來反映東方人和西方人之間消費觀念的巨大反差——
一個東方的老太太在她50歲時,用自己一生的儲蓄購買了一所房子,于是她欣慰地說:“我終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一個西方的老太太在她50歲時住在自己20年前用貸款買來的房子里,也欣慰地說:“我終于還清了購房的貸款,完全擁有了這所房子!”
這個故事里也許包含了一些對東方人傳統觀念的挑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中國人習慣上是不喜歡借債度日的。中國人如果借了債就感到負擔沉重,就感到矮人一截,在沒有還清債務以前總是憂心忡忡。細究起來,一方面當然是我們的傳統習慣使然,而另一方面也與我們長期以來缺乏一個良好的借貸制度和保險制度有關。以前我們談到經濟拮據時,想到的一般是當鋪和高利貸。但是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一些西方人的觀念正在影響著我們的現實生活,動搖著我們的某些傳統觀念。
其實只要我們轉變理財觀念,在具有豐富理財經驗的機構幫助下,普通居民通過負債消費花錢的門路還是比較多的。目前大多數銀行都推出了住房、汽車、耐用消費品、旅游等多種消費信貸業務,幾乎涉及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并不斷簡化手續,有的還實行了信用貸款。多種消費信貸業務的推行,為人們精挑細選符合自己的金融產品提供了可能。
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城市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步入“負債消費”的時代。寬敞明亮的住房、時尚前衛的汽車、高檔名牌的時裝……在各種誘人的消費資訊不斷向人們灌輸小康生活標準的同時,許多人都心甘情愿地當起了“負翁”。
統計顯示,自1998年中國開始大規模開展個人消費貸款業務以來,個人消費貸款額急劇增加,至2004年6月已經超過1.7萬億元,比1998年前擴大了20多倍。年輕一代是引領都市“負債消費”潮流的主力軍。一項對都市青年的調查顯示,有57%的人表示“敢花明天的錢”,48%的人稱自己不會為負債消費擔憂。這些樂于負債消費的“負翁”們往往集中在大中城市,特別是像北京、上海、廣州這樣外來人口眾多的城市。他們的年齡多在25到40歲之間,受教育程度較高,有著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對未來有著較高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