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長期投資——高角度 高收益(3)
- 成就一生的理財計劃
- 石赟
- 3181字
- 2016-01-08 10:50:00
“滾雪球式存錢法。這可是一種既巧妙又合算的方法。如果,你每個月將家里的余錢存成一年定期存款。累計一年,手里正好有12張定期存單。這樣不管你哪個月需要急用錢都可以取出當月到期存款。如果不等著用錢,可將到期的存款連同利息及手頭上的余錢接著轉存為一年存款。這種‘滾雪球式存錢法’保證不會失去應得的利息,也能滿足你們控制消費的需求,像你這樣選擇方式取錢都嫌麻煩的人肯定不會為了消費去銀行提前支取的。”
“可是,每個月都得去銀行辦理轉存不是也很麻煩嘛。”崔先生一聽,還是不滿意。小王接著說:“你真是個急性子,我不是還沒有說完嗎。現在,銀行都推出了自動轉存,一方面能避免存款到期后因不及時轉存,逾期部分按活期計息的損失;另一方面是存款到期后不久,如遇到利率下調,就能按照下調前較高的利率計息。如果到期后恰遇到利率上調,就可以取出后再存。怎么樣?這個辦法還不錯吧。挺適合你這種懶人的。”
“嘿。你小子不愧是會計,問你算是問對人了。”崔先生樂得臉成一朵花了。
3.提前支取定期的技巧
陳女士2002年7月將自己的積蓄8萬元存了五年定期存單(利率為2.79%)。可是2007年3月份,她看到同事們都在投資國債(期限為7年,年利率為4.71%),都說國債相對風險小,收益高,比儲蓄合算的多。陳女士聽了有些動心,就想將存在銀行的8萬元提前支取出來,投資國債。可是一想到提前支取的話,就會按照活期利率計算,這樣將近五年的利息就會白白損失了,算一算,真不少。陳女士就有些猶豫了。
像這樣的情況發生時,怎么辦呢?有沒有更穩妥的方法呢?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運用一些技巧使利息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主要有以下幾種技巧:
(1)辦理部分提前支取。銀行有規定,定期存款的提前支取可分為部分和全額提前支取兩種,儲戶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辦理提前支取數額,這樣,剩下的部分可以按原來的存單存款日、原利率、原到期日計算利息。
(2)辦理存單抵押貸款。
像陳女士這樣需要全額提前支取1年期以上的的定期存款,支取日至原來存單到期日還有段時間,那么她可以用原來的存單抵押辦理小額貸款手續,這樣也可以有效減少利息損失。
(3)轉向利息更高的投資方式需要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時,應先核算一下利息的得失,而后再考慮是否值得提前支取。
如果陳女士經過核算發現還是七年期國債收益高,完全可以提前支取。如果要進行短期國債投資就一定要仔細計算清楚自己的得失,然后再進行投資。
4.儲蓄中不得不考慮的因素——貨幣貶值
有一位樸先生是工薪族,工資節余基本上都存入銀行的定期存款,目前在銀行有約5萬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不過,他經常在報紙上看到有關貨幣貶值的報道,十分擔心如果貨幣貶值自己的存款會受多大的影響?
以2006年6月為例,我國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名義利率為2.25%,扣除20%的利息稅,存款人實際得到的名義存款利率只有1.8%。如果將物價上漲因素計算在內,那么實際利率的計算公式就是: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一般情況下是以CPI漲幅代替通貨膨脹率,按照全國CPI漲幅3.9%(一季度數據)來計算,銀行一年期存款的實際利率應為:1.8%-3.9%=2.1%,這意味著,如果將1萬元存為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一年后,1萬元的實際購買力減少了210元,也就是貶值了210元。
換一個角度講,如果某一居民把1萬元錢存入銀行,一年后得到的本息扣稅后實際為10180元,而當時商品的售價為1萬元的商品,如按CPI漲幅3.9%計算,一年后的售價已上漲為10390元,居民要想買到它,還得再貼進210元。
這就是說,如果按照3.9%的通脹率和目前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來計算,樸先生的5萬元存款每年損失的實際購買力為1050元。將資金全部存進銀行,收益肯定是大打折扣,但對于那些經濟實力并不很強,又經常用到積蓄的家庭來說,儲蓄不失為一種安全、方便的理財渠道,而對于手中有很多閑置資金的家庭來說,應該開辟出其他合理的投資渠道,防止因貨幣貶值帶來的損失,讓手中的錢“升值”。
七、怎樣購買外匯
家住蘇州的曾先生,2005年3月間分別在兩家銀行購買了兩期美元外匯理財產品及一期港幣理財產品,于11月底先后到期。雖同為半年期產品,但到手的實際收益卻大相徑庭:那個美元固定收益型產品兌現了產品說明書所承諾的收益率,高出同期美元定期儲蓄近2個百分點;但同屬浮動收益型的港幣理財品就不那么盡如人意,比產品說明書上的預期收益率低了不少。與銀行幾經交涉后,才搞清固定收益型與浮動收益型產品存在著不小的差別。
外匯理財中像曾先生這樣只注重產品收益率,而忽略了外匯購買的其他因素,在投資者中極為常見。為此,專業人士提醒說,投資者決定購買外匯前,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仔細考慮清各方面因素,來選擇適合自身的外匯理財產品,切忌只盯著收益率而忽略其他。
面對風云變幻的外匯市場,個人投資者應該如何購買外匯理財產品呢?如何購買外匯主要依據以下幾點:
首先,具有金融知識學習能力和敏銳判斷力的投資者,其風險承受能力強,可以選擇高風險、高收益的外匯投資工具,例如外匯買賣,具有杠桿放大效應的保證金交易、外匯期權交易,以此提高外匯資產的回報率。
而風險承受能力較低或者沒有過多時間精力關注市場變化的上班族,可以選擇銀行本金保護的外匯理財產品,特別是選擇那些靈活性、流動性強的產品。例如,中國銀行的春夏秋冬外匯理財產品,其票面的收益率固定,期限長短從1個月到5年有8種選擇,可以循環質押認購,能做到投資完全銜接,避免資金閑置,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其次,選擇銀行外匯理財產品,還要根據自己的資金流動需求和風險偏好,購買適合自己的產品期限和相應期限的理財產品。如果在一定時間內要用款,則可以選擇投資到期日與預定用款時間相吻合的產品;如果閑置資金預計長時間內沒有固定用途的,則可以選擇較長期限的產品;如投資者比較保守,喜歡固定收益的,則可以選擇固定收益型產品;對那些投資理念較個性化,喜歡較高收益的,則投資于浮動收益型產品;喜歡兩者兼顧的,則可部分資金投資于固定收益型產品,部分資金投資于浮動收益型產品。
再次,購買銀行外匯產品時,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要將外匯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期限、結構和風險度作一個綜合的衡量和判斷,弄清楚具體的產品結構、計息方式、利息稅計稅基礎、手續費、提前終止權、是否可以質押等幾方面。
最后,國際金融市場的資訊應該是投資者多多關注的,例如美元利率的未來走勢等,增進自己對外匯金融衍生產品知識的了解。而且購買前最好能找一些業內專家進行咨詢。
2007年6月6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再次創下新高,突破人民幣7.64元兌1美元,持美元人群的資產又在無形當中貶值了幾分。究竟是繼續持有外匯,還是果斷地拋出,這是持有外匯(尤其是美元和港元)的投資者難以決斷的問題。
人民幣兌美元匯價升值到4.68%期間,人民幣兌港元匯價升值5.3%。如果將外幣資產存入我國銀行,隨著人民幣匯率的逐步升值,不僅所取得的利息收入不敵人民幣存款,兌換成人民幣的資產也會慢慢縮水。
根據專家預測,2007年內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還將有4%~5%,也就是說,年底前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很有可能會突破7.5。那么,在選擇外匯理財產品時,至少要保證年收益在5%以上,才能抵消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匯率損失。
比如說,市民投資4萬美元來購買外匯理財產品,一年內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下降幅度為5%,那么他的匯率損失就達到了2000美元。如果他選擇的外匯理財產品年收益率為12%,即收益為4800美元,除去損失,他就只能凈賺2800美元,實際收益率只有7%。
所以,市民在決定購買外匯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把匯率波動的損失幅度考慮進去,再在銀行公布的預期收益基礎上,像上面的例子那樣計算出自己的實際預期收益率。如果兩者的差額能讓自己滿意,就可選擇這一外匯理財產品,否則就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