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壞事當好事辦,人生就只有快樂、沒有抱怨。
——萬通地產董事長馮侖
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都不要抱怨!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抱怨”真的就是口臭,它會傳染,而習慣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里倒水。
——美國《時代》周刊
只有把抱怨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
——羅曼·羅蘭
理性地抱怨更能達到目的
心理學家說,抱怨是人的一種本能,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就會產生此種情緒。其實,抱怨本身并沒有什么錯,因為抱怨可以幫助人們有效紓壓,排解生活造成的情緒垃圾。但不合理地釋放這種情緒,卻很容易起到反效果,為自己增加壓力。而職場顯然不是肆意抒發此種情緒的場所,在職場中抱怨連連是很不明智的。
有心理學家建議,當情緒達到極點,想要抱怨前,最好先列一張清單,將導致此次抱怨的原因一一列于其上,因為這樣人們就會對自己的現狀有更明確的認識,同時也可以采用更理性的方式“抱怨”。
一般來說,職場上存在的抱怨理由無外乎都指向了“不公平”,無論是待遇差還是工作多,甚至是人際關系方面的矛盾,讓人們最不能接受的往往都是差別待遇。但這在職場中,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一個團隊中。按照貝爾賓團隊角色理論來看,團隊中的人不僅職責和工作方式不盡相同,就連性格上也千差萬別,在這樣一個組合而成的團體中,難免會產生分配糾紛和相處上的問題。
但在什么樣的場合、用什么樣的方式、跟誰抱怨,很可能會讓抱怨的結果發生改變。在上班時間和同事用MSN、QQ等方式抱怨,是職場白領比較常用的抱怨方式,但這種方式不僅無法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還很可能惹來更多的麻煩。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墻。”聰明人一般是不會為不利于自己的“口供”留下“字據”的。更何況,21世紀盛產黑客,誰知道究竟有多少黑客正“潛伏”在辦公室呢?這種網聊的方式注定是最失敗的“抱怨”,因為搞錯了抱怨的對象。
玉玲畢業后進入一家企業做行政工作。由于剛剛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她很想在新的環境中有所表現,得到大家的認可,于是工作起來特別賣力。同時,她認為自己如此努力地工作一定會得到上司的獎勵,然而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了,領導并沒有對玉玲表現出絲毫的贊美之意,相反,其他工作不如她的同事卻屢屢博得上司的歡心。對此,玉玲十分不滿,漸漸地,她的工作效率變差了,而且經常向同事們抱怨。
一開始,同事們還能忍受玉玲的抱怨,但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玉玲還是整天向同事抱怨,從而影響了同事的工作狀態,大家不勝其擾,只好對她說:“你總和我們抱怨也于事無補,還是找老板說清楚吧。”
如果職場人沒有明確地意識到在職場中要選對合適的人“抱怨”,那么很可能會成為職場“怨婦”或職場“怨夫”。一般來說,向上司表達自己的“抱怨”比起與同事一起怨聲載道,效果會更好。因為更多的時候上司有能力直接解決你抱怨的問題,而同事只能在情感上激化你的不滿情緒。當然,向上司“抱怨”是有技巧的,首先就是要讓自己的“抱怨”指向性明確,類似“煩透了”“真煩”這樣的話是不能夠成為向上司抱怨的內容的。其次,家務事最好不要帶到職場中來。很多人有和同事談論家事的習慣,時常抱怨家庭生活的種種不如意,殊不知這其實是最不應該在職場中提及的。很多企業的老板都曾表示,反感員工將個人情緒帶入工作中,尤其是家庭里的事情,因為這會讓他們感到員工太不專業。
理性地抱怨除了需要注意抱怨的對象外,場合、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另外,抱怨也要注意“量”,如果時時抱怨、事事抱怨,既會造成別人的困擾,也會影響自己的心情。
葉蓉是一個非常愛抱怨的人,在家里如此,到了工作場合也是一樣。每天她到了公司,不是向同事們抱怨婆婆如何對自己不好,就是說老公不夠體貼,要不然就說小孩不服從管教。在工作中,她也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抱怨不止,還時常向領導抱怨。公司里的同事和領導見到她都要皺眉。
其實,一開始葉蓉向公司領導抱怨,領導們還會酌情滿足她的要求,但葉蓉卻變本加厲,抱怨的次數越來越多,而抱怨的內容也是越來越小。公司領導不勝其擾,卻又拿她沒辦法。后來,終于讓葉蓉的上司找到了一個好時機——公司裁員。葉蓉被辭退了,但同事和領導卻沒有人對此感到惋惜,反而有松了口氣的感覺……
職場人學會理性地抱怨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很多時候,人們無法完全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但在抱怨的時候,加入過多的私人情緒和帶有侮辱性的語言則是不可取的。如此一來,抱怨就會成為一場歇斯底里的沖突。
趙潔在一家公司中任銷售經理,她的工作非常繁忙,因此時常忽略家人的感受。正巧,這兩天是趙潔婆婆的忌日,本來她已經和丈夫商量好要到墓地為婆婆掃墓,然而公司正好在這一天有個客戶出了點問題,需要趙潔出差一趟。趙潔是工作狂,聽了領導的話二話沒說就出差了。但等她回來,卻發現丈夫的態度非常冷淡,兩人陷入了冷戰中。
趙潔為此心神不寧,工作效率也下降了,于是她將一些工作分配給自己的下屬小姚來做。第二天,趙潔剛一進公司,就接到了上司的電話,在電話里,她被狠狠地批評了一頓,而出問題的正是她交給小姚做的那部分。
眼看著工作、家庭兩方面都不順心,趙潔很郁悶。于是她讓秘書將工作搞砸的小姚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小姚來到趙潔的辦公室后,趙潔沒等小姚反應過來就將她罵了一頓。在訓斥小姚的過程中,趙潔口不擇言,說了很多傷害小姚自尊心的話,例如“笨蛋”之類的。
小姚聽了趙潔的話,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心想:“我帶病工作,就算得不到表揚也不應該受這樣的侮辱吧?”原來小姚這兩天正在發燒,一直都不舒服,工作也是帶病堅持完成的。小姚越想心里越委屈,于是憤怒地反駁說:“你還是領導呢,你自己難道不知道你交給我的工作量有多大嗎?你現在是想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我頭上嗎?”
兩個同樣心里不痛快的人,因為彼此的抱怨,在辦公室中爆發了一場唇舌大戰。事后,上司對兩個人不專業的表現非常生氣,決定扣發兩個人當月的獎金,又因為她們影響了其他同事的工作情緒,因此上司還罰她們在公司例會中做檢討。
理性地抱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職場人緊張的心理狀態,但即使如此,人們也應該盡量控制抱怨的次數。正如中國臺灣作家張德芬女士說的:“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
過多抱怨會讓人質疑你的能力
聯想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先生曾說過:“每個人都面臨著挫折和失敗的可能,這是我們每個人人生經歷的一部分。”因此,每個人都有抱怨的權利。但過多地抱怨,很可能會讓別人對職場人的工作能力和專業程度產生懷疑。
肖勁是一家公司的銷售員,但他在公司里的業績并不好。上司向他了解情況,他卻向上司抱怨了一堆客觀理由,什么“市場上同類產品太多”、“技術部不支持致使客戶的需求無法滿足”“價格太高”“外觀不夠美”等。
上司聽了肖勁的話,表示不能贊同,因為同樣的產品,肖勁的同事就賣得很好。肖勁見上司質疑自己非常不滿,隨口說了一句:“您是不是認為小雨賣得好?其實她之所以能賣得好,是因為她們家有門路,而且她還從中拿了回扣。”
上司見肖勁振振有詞,說得像確有其事般,就決定調查一下小雨是否真的拿了客戶的回扣。不久后,上司全部調查清楚了,小雨根本就沒有收客戶的回扣,這一切都是肖勁的臆測,并非事實。
肖勁被上司叫到了辦公室中狠狠地批評了一頓,最后上司對肖勁說:“我能理解你工作不順而有抱怨,但指責同事收受回扣這種不負責任的話你都能說得出口,讓我無法不懷疑你的工作能力和專業度。如果你下個月的業績再沒有起色而抱怨不止的話,我只能建議人力資源部辭退你了。”
雖然很多人理解每個人都有抱怨的心理需求,但過多地抱怨依舊會讓人產生不好的印象,尤其是那些帶有私人情緒的非理性抱怨,更容易使職場人受到質疑。很多職場人習慣于拉幫結派抱怨某個同事,或向上司指責抱怨自己的同事,而這對職場人來說非常不利。因此如此一來,不僅有可能與同事交惡,樹敵過多,還很可能讓上司對你產生壞的印象,影響你未來的職場生涯。
于柔是一個大公司的白領,雖然待遇不錯,但她總覺得自己運氣不好,在公司中不僅受氣還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每次遇到與自己交情還算不錯的人,她都要抱怨一番。很多人礙于情面只能隱忍地聽她說,再簡單地安慰她幾句,沒想到,這反而讓于柔有了“別人都支持我”的錯誤想法。
一次,于柔又向上司抱怨某位同事,沒想到這次上司不再容忍她,而是當著她的面直接給受她抨擊的同事打去了電話。在電話中,上司如是說:“于柔現在在我的辦公室中,她對你的工作有很多不滿之處,而我不想成為你們之間的傳話筒,我想你還是自己過來了解一下詳細的情況吧。”于柔見上司如此做,羞愧極了,當即弄了個大紅臉。然而,上司卻不管這些,繼續對她說:“只有在兩種情況下你才能背著別人說話,一種是你在贊美他,而另一種情況是即使此人立刻現身,你也能無愧于心地再將自己所說的話原封不動地說給對方。”
于柔的舉動惹惱了上司,而上司的舉動則會為于柔帶來更多的困擾。而這一切都是于柔見人就抱怨的習慣造成的。
21世紀的職場不需要一個被抱怨掩埋的人,真正被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務實者。工作太多、工資太少、領導不支持、同事不配合都不能成為抱怨工作失敗的理由,因為公司聘請員工看重的是其工作能力。很多時候,即使你抱怨了,卻還是要做同樣多的工作,也就是說,抱怨不能起到減少工作量的作用。真正的專業人士很少抱怨工作,這倒并不是說他們沒有想要抱怨的事情,而是因為他們深知抱怨會有損自己的專業形象,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讓別人產生不信任的情緒。
張莉可以算得上是一個職場上的成功者,她目前已經在一家外企中做到了中層。她說,以前總有人向她抱怨工作不如意,遇到這樣的同事,她往往是先勸解一番,如果沒有效果,為了不讓對方影響自己的工作狀態,她會有意識地遠離這樣的人。
張莉認為與其將時間花費在抱怨上,不如將時間投注到工作中。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展現自己的工作才能,還能讓自己看起來更冷靜,更具大將之風。事實證明,這種識大體的員工在現代企業中是很吃香的。也正因為如此,張莉在部門中脫穎而出,戰勝了諸多有實力但容易被個人情緒影響的同事,得到了晉升。
張莉是個聰明人,因為她懂得職場的規矩。在職場中,越是公私分明、工作效率高的職員就越容易被賞識,其價值也更容易得到體現。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會對“怨婦”存有好感,即使她具有和別人同樣的工作能力。
與其抱怨不如改變
“獅子如果能追上羚羊,它就生存,如果它跑不過羚羊,只能餓死。羚羊如果抱怨不公平,那青草——羚羊的“早餐”該向誰抱怨?羚羊還能跑,青草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羚羊要想活下去,只有平時加強訓練,提高奔跑的速度,讓自己跑得更快,即使跑不過獅子,也要比其他羚羊跑得快,只有這樣才能得以生存。”
——華為總裁任正非
職場是一個人際關系織成的網,在這里既有同事關系,也有上下級關系,甚至有的公司還存在親屬關系,而其中又蘊含著競爭、合作等關系。總之,職場是一個人際關系復雜、情感與理智都將受到挑戰的地方。在這里,有很多人不滿現狀,對自己的境遇感到悲觀、失望,對于無望的現實,越來越多的人陷入了抱怨之中。然而,這樣的做法顯然是消極而低效的。正如華為總裁任正非所說的“獅子、羚羊和青草”的故事,抱怨改變不了任何現實,只會讓你落后于人。在遇到不順時,只有奮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才能提升自己的優勢,更好地生存于職場中。
有一頭驢不小心掉進了一個陷阱中,由于陷阱很深,驢自己爬不上來,于是就在井中號叫,希望主人聽到能夠將自己救出去。然而,主人見驢已經年老力衰,就不想費力將它救上來,而是想讓它在陷阱中自生自滅。另外,每天還有不少人向陷阱里傾倒垃圾。
一開始,驢見自己的境況如此很悲觀,就趴在陷阱中抱怨,它甚至想到了死。然而,很快它就改變了決定——它要憑借自己的力量離開這個黑暗的陷阱!它在別人倒進來的垃圾中尋找食物,然后再將所有的垃圾聚集到一起,踩在上面。不久后,這頭驢成功地走出了陷阱。
美國黑人女詩人、作家瑪雅·安吉羅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你不喜歡什么,改變它。如果你不能改變它,就改變你的態度。不要抱怨。”職場上的很多事情其實并非沒有辦法解決,“抱怨”雖然是最簡單的,但卻是最無效的方法,因為“嘴”是無法改變世界的。
李越最近很煩惱,而讓他感到煩惱的正是自己的秘書王雪。李越是一家公司的老板,王雪是他剛剛招進公司不久的新任秘書。最近,王雪經常向他提起公司的待遇不好,還多次提出要辭職。李越覺得王雪實在是不知好歹,就萌生了辭退她的念頭。
但李越決定在辭退他之前,好好向朋友訴說一下自己的煩惱。李越找到了一位好友,將自己最近的煩惱一一說給朋友聽,在此期間他抱怨連連,一直在說王雪的壞話。
李越的朋友聽了他的話,并不贊成他辭退王雪,朋友對李越說:“你現在炒了她,你不覺得太便宜她了嗎?不如這樣,你先把她的工資調成原來的兩倍。”李越一聽就急了:“什么?你還要我給她漲工資?”他實在不能理解朋友的說法。
朋友看了看李越氣憤的神情,笑著對他說:“你先別著急,等我把話說完。你現在辭退她,她只是丟了一份早就想丟的工作,如果你現在給她加薪,然后過一段時間再辭退她,那么我相信她一定會很痛苦,因為她絕對不可能再找到一份相同薪資水平的工作了。”李越聽了,覺得朋友說得在理,于是就決定按照朋友的方法試試。
過了一段時間,這位朋友遇到了李越,然后很自然地向他打聽上次那件事的進展。李越笑著對朋友說:“現在她做得很好,我很欣賞她的工作能力,我決定不辭退她了。”
有抱怨是正常的,但很少有人在抱怨的同時,想過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抱怨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只停留在抱怨的層面上,卻從來沒有想過應該做出改變。正如有些人說的那樣,抱怨別人遠比責問自己要容易得多。然而,在很多事情上,只要人們愿意付出積極行動,就有可能解決自己認為無法改變的事實。在上述故事中,兩個人的抱怨,最終就由一個人的積極行動得到了解決。
其實,很多人對于自己的抱怨行為認知十分明確。在智聯招聘開展的一個關于職場抱怨情況的調查中,參與調查的5000人中有90%的人明確表示厭惡自己在職場中的抱怨行為。然而,調查中也說,近70%的參與調查者每天都會抱怨。這是一個看似矛盾,卻又很真實的結果。很多人討厭抱怨,卻又無法抑制想要抱怨的欲望。對此,中國臺灣地產大王、遠雄企業集團董事長趙藤雄先生說:“運用智慧就能不抱怨,一個人的成功,意志力和決心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它是成敗的關鍵。”的確,抱怨需要的只是一張嘴,而不抱怨需要的是智慧與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