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遠古卷遠古卷·撲朔迷離的大同社會(2)

從上古的原始社會到燧人氏時代,人類的語言已經相當豐富,人們用堆石記事、結繩記事。燧人氏將結繩記事的“結”刻在石頭上,發明了最早的符號文字,最初的符號只有“○”、“△”、“米”三個,“○”代表大結,“△”代表小結,“米”代表重疊。符號文字不斷增多,并在我國歷史上延續了五千多年。繼符號文字之后,遠古時代又出現了圖畫文字。到了黃帝時期,倉頡對洛書上的符號文字進行深入研究,廣泛搜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并加以整理,創造了有系統的象形文字,并將象形文字作為本族的正統文字。倉頡廟的《倉圣鳥跡書碑》上的28個古怪的符號,相關學者將其翻譯成:“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據說,這28個符號是最早的文字,記錄了黃帝和炎帝同為部落的首領、天下的楷模,黃帝征服炎帝、戰勝蚩尤,天下恢復安寧。

據說,最初倉頡也用結繩記事,但年久月深,繩結的大小和形狀不易辨識,曾經造成黃帝和炎帝談判的失利。為此,倉頡非常愧疚,辭去官職,四處遍訪智者,尋找好的記事方法。幾年后,倉頡回到故鄉,深居村西的深溝之中,觀奎星走勢,看龜背紋理、鳥獸抓痕,望山川形貌,根據事物的不同形狀創造出了象形文字。文字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從蠻荒歲月開始轉向文明時代。

廢除占卜之術的人文始祖:顓頊

顓頊是五帝之一,據傳是黃帝的孫子、九黎族的首領。他的父親昌意是黃帝和嫘祖的次子,封于若冰,娶蜀山氏之女女昌仆為妻,后生下顓頊。

顓頊性格沉穩而有政治謀略,在15歲時輔佐少昊,管理九黎地區,后又封于高陽,故稱高陽氏。黃帝死后,顓頊因有圣德而立于帝,當時他只有20歲。古人說他以水德為帝,將其稱為玄帝。他在位期間,按照黃帝的政策治理天下,使社會安定平靜。

據傳,在黃帝晚年時期,九黎的百姓篤信巫教,人們迷信鬼神而不勞作,家家都有人做巫師,大小事情都靠占卜來決定,不再信奉和祭祀上天,不安心進行農業生產。針對這一情況,顓頊決定改革宗教,他親自虔誠地到天地祖宗的靈位前祭祀敬拜,為百姓做好榜樣。此外,他任命南正重管理祭天事宜,供奉神靈;任命北正黎負責民政,撫慰民眾,并勸導人們根據自然規律進行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種田。這樣,顓頊禁止了民間占卜活動,讓社會恢復正常秩序。顓頊被后人視為廢除占卜之術的人文始祖。

帝嚳:曹植口中的治世奇才

帝嚳,姓姬,號高辛氏,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他是黃帝的曾孫,黃帝的長子玄囂是其父,顓頊是其伯父。據說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是華夏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帝嚳15歲輔佐顓頊,30歲得帝位。在位70年間,社會安定,人們安居樂業。

帝嚳“爻策占驗推算歷法,窮極變化,頒告天下”,據《大戴禮·五帝德》記載,他“夜觀北斗,盡觀日,作歷弦、望、晦、朔、迎日推策”,“觀北斗四時指向,以定節氣;觀天干以定周天歷度。”他觀察總結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節令進行農畜活動,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農耕文明進入一個新時代。

帝嚳治國的方略是“德莫于博愛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于大仁”。

他強調以誠信和仁德治理天下。《史記》中說他“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帝嚳以誠信的形象著稱于世。據說,犬戎房王作亂,帝嚳占而不勝,故昭告天下,取房王人頭者,可得千金,封萬戶,并賜帝女為妻。

盤瓠以過人的勇猛和智慧取得房王首級。他長著一個如狗頭狀的頭。帝嚳仍舊信守諾言,嫁女封邑于盤瓠犬。

作為一代帝王,帝嚳可公正無私,倡導誠信,明察善惡,為世人所敬仰,為后代帝王推崇。著名文學家曹植曾做《帝嚳贊》,贊頌帝嚳:“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圣靈賓,教訖四海,明并日月。”

美麗的十個太陽之母:羲和

羲和是中國的太陽女神,為東夷人祖先帝俊的妻子。據說,羲和生了十個太陽,還是太陽的趕車夫,掌握著時間的節奏,自西向東,驅使太陽前進。因為有這樣的本領而被認為是上古時代制定時歷的人。

在古代神話中,羲和最早是上帝的妻子,是生太陽的女神。因語音的變化,又分化為上帝妻娥皇、常羲二女神。后娥皇演變為舜妻;常羲為月亮女神,變為羿妻,后飛回月宮,為嫦娥。隨著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羲和由太陽女神演變成太陽,后又成為太陽的駕車者。歷史中,羲和、常羲則從日月的母親演變為黃帝手下主管占日和占月的兩個男性官員。再后來,羲和由黃帝手下一人演變為堯手下管理天文歷法的二人或六人,六人分別是羲氏、和氏、羲仲、和仲、羲叔及和叔。

《山海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淵。”另據《尚書》和《史記》記載,羲和族人在湯谷祭太陽,于天臺山觀天象。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都是羲和的后裔,他們都曾在山下堯王城遺址一帶建立強大的東夷古國。

堯:第一個開辟諫言之路者

帝堯,姓姜,名堯,也稱為唐堯、陶唐氏。他是帝嚳的次子,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長。堯有圣德,深受人們愛戴。據說,堯設置管天地時令的官員,命其觀天象,制定歷法,教授民眾耕種時令,征求四岳的意見,設立謗木,讓平民發表意見。他還征討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堯在位期間,治國安邦,各部落友好交往,形成國家的雛形。

堯以德政治理天下,設立多項政權組織,讓官員舉薦先人,予以重任,他用鯀治水,四處探訪賢人。堯的功臣有9人,也有說是21人,人才濟濟。但是,堯恐怕埋沒人才,經常到窮鄉僻壤以及山野之間巡查細訪,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能的人才。可以說,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辟諫言之路者。

堯選用賢臣,首次制定了歷法。據《堯典》記載,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情況制定歷法,后告知天下百姓,“敬授民時”。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觀察日出的情況,將晝夜平分之日稱為春分,據鳥星位置來校正;派羲叔住在明都,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情況,將白晝最長的一天稱為夏至,據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觀察日落情況,將晝夜平分之日稱為秋分,據虛星位置來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將白晝最短的那天稱為冬至,據昴星位置來校正。之后,堯將366日定為一年,每3年置一閏月,以調整歷法和四季的關系,保證每年的農時都正確。后人將帝堯的時代稱為農耕文化取得飛躍性進步的時代。

堯之子丹朱何以失去帝位

丹朱是帝堯之嗣子,堯說他“心既頑囂,又好爭訟”,因此讓位于舜。這是后人推測的堯舜禪讓之說。《山海經》中記載,丹朱有帝號,稱為帝丹朱。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說丹朱:“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在漢代人眼里,丹朱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竹書紀年》記載:“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可見,堯是迫于舜的威力,將帝位傳給舜。并且,當時是家天下還是公天下,正處于激烈的斗爭中。丹朱擁有極高的智慧,是世界圍棋的始祖,從小極受堯的寵愛。但是,丹朱個性剛烈,行事有主見,卻欠溫和,故堯將其視為“不肖乃翁”。

也有說法是,當時,帝堯的中原華夏酋邦國家正面臨危機。以舜和益為首的東夷與其他氏族部落欲篡奪帝位。于是,東夷的舜在堯前誹謗丹朱,挑撥其父子關系,并說動堯,將丹朱派到南邊的丹水流域做諸侯。而舜代理執政后,囚禁了堯,并隱瞞真相,阻止丹朱看望堯。最終,舜逼迫堯讓位于他。丹朱知道真相后,帶領三苗之兵,討伐舜,在丹浦展開大戰。丹朱的得力大將巨人部落首領夸父“逐日”誤入大澤而死,丹朱失去助力。而帝舜有以射箭若物的后羿部落的幫助。在這場戰爭中,丹朱失敗,其后裔向河南、湖南、河北、山東等地遷移。

帝堯駕崩后,丹朱回華夏部落奔喪。因舜的“謙讓”,丹朱稱帝三年。但是大臣們都朝覲舜而不朝覲丹朱。舜說:“天也”,順應天意,登上帝位,即位“堯舜禪讓”。

中國第一位隱士:許由

許由也作許繇,字武仲,一字道開,是上古時代的高潔清節之士、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時期,他曾率領許姓部落在今天潁水流域的登封、許昌、禹州、汝州、長葛、鄢陵一帶活動。后來,這一代便成了許國的封地,許由也成為許姓的始祖。

帝堯知道許由賢德,故欲禪讓君位給他。許由辭而不就,后讓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愿意聽到這些世俗之言,后隱居山林。許由死后葬于箕山之巔,帝堯封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據說,許由和伯夷是同一人,在堯舜時期,曾做過四岳(堯舜時代的四方部落首領)、秩宗、理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巩留县| 团风县| 大同市| 伊宁市| 唐山市| 佛冈县| 泾源县| 长乐市| 汝阳县| 韶关市| 绥宁县| 华蓥市| 安岳县| 广南县| 尼玛县| 富民县| 梧州市| 洪湖市| 漳浦县| 缙云县| 报价| 故城县| 搜索| 双峰县| 乌拉特中旗| 北宁市| 竹北市| 荆门市| 禄劝| 贞丰县| 中江县| 彰武县| 宣汉县| 玉田县| 大余县| 会东县| 大兴区| 讷河市| 无锡市| 甘德县| 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