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遠古卷遠古卷·撲朔迷離的大同社會(1)
- 快樂歷史一本通:趣味中國史
- 石赟
- 4844字
- 2016-01-08 10:16:00
(公元前170萬年-公元前2070年)
遠古時期指的是人類出現到形成國家的那段漫長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原始社會。當古猿能夠直立行走,并用石塊和木棒做工具時,人類就產生了。大約在一萬多年前,人類社會組織發展成按血親關系組成的集體——氏族公社,先是母系氏族,接著父系氏族代替了母系氏族。當時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有了很大提高,還創造了語言和象形文字。隨著語言和文字的不斷豐富,人類的文化也有了新發展。
最早禁止近親結婚的酋長:有巢氏
距今約20萬至5萬年前,禽獸多而人少,有巢氏受鳥類巢居的啟發,發明創造了人類巢居,他教會人們在高大的樹上用樹枝和藤條建造房屋,以避風擋雨,防御猛獸侵襲。《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多,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有巢氏也稱“大巢氏”,簡稱“有巢”,各部落的人們都認為他品德高尚,有圣王的才能,故推舉他為總首領,即部落聯盟總部的大酋長,年號為“巢皇”。有巢氏不僅是巢居的發明者,還是最早禁止近親結婚的酋長。
有巢氏的時代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當時人類的婚姻形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實行族外群婚。一個族團的一群男子或女子只能與另一個族團的一群女子或男子互為夫妻。相對于血緣群婚,這種族外群婚有了很大進步,禁止了兄弟姐妹通婚和同一族內部的同輩男女通婚。
中國的第一女皇:女媧
女媧是中國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她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創造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發明了一種叫做笙簧的樂器,被后人奉為婚姻之神、生育之神和音樂女神。至今,中國云南的苗族和侗族還將女媧奉為本民族的始祖。研究發現,女媧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活動于黃土高原地區,其陵寢存在于三四千年以前,與黃帝陵一樣,是中國古代皇帝祭奠的廟宇。據史料分析,女媧補天的神話很可能記載的是遠古時代的一次隕石雨災害。女媧造人的神話反映了當時母系氏族社會的生活狀況。
女媧的“媧”字,其形源自古代婦女做飯用的“咼”,其音似鍋底摩擦刮過時的“嘎嘎”聲,再加上女子符號而成“媧”字,儼然一個家庭主婦的形象。女媧時代是以陶咼或陶鬲為代表的陶器時代,屬于母系氏族社會。在這一時期,女性占領氏族的領導權,世系按女性繼承,子孫歸屬母親,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緣內婚制向氏族外婚轉化。土地、房屋、森林等和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食品、衣服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也實行公有制和分配制。人類的生產活動都是集體進行。共同勞動、平均分配是氏族的宗旨,同時也存在著按年齡、性別等簡單的不穩定分工。從女媧的各種神話傳說中可以看出,在母系氏族社會,受人尊敬的婦女領袖帶領先民與自然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農耕社會創始人:神農氏
遠古時代的人們過著采集和漁獵的生活。但是后來,人口增多,禽獸越來越少,人們所得的食物難以果腹。神農氏發明制作了木耒和木耜,他嘗遍百草,發現五谷和藥材,教會人們農耕,幫助人們醫治疾病,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白虎通義》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獸禽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謂神農也。”由此,中國開始從原始畜牧業向農耕社會轉變。
當時的農業包括種植、收獲儲備和加工食用三個步驟。在此之前,人們收獲儲備和食用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過程。隨著陶器的出現,人們才掌握了安全有效的貯藏手段,可長時間儲備食物和水,將采集儲備和食用結合起來,滿足了植物種籽的需求。此外,神農氏還制定了歷法,開通了九井相連的灌溉技術等。
第一位“龍的傳人”:伏羲
伏羲是我國古籍記載最早的王,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伏羲的活動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伏羲根據天地萬物的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八卦正是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他結繩為網,教會了人們捕鳥打獵。
伏羲又稱宓羲,是古代華夏部落的杰出首領,人首蛇身,與其妹女媧成婚,繁衍后代,成為人類的始祖,后代稱伏羲是第一位“龍的傳人”。在古代神話中,華胥之國的華胥姑娘到雷澤去游玩,看到一個巨大的腳印,就好奇地踩了一下,而后受孕,生下伏羲。這個巨大的腳印就是雷神的,據《山海經·海內東經》記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因此,伏羲是人首龍身,是第一位龍的傳人。女媧是他的妹妹,同為華胥所生。所謂的蛇就是簡化的龍。據史籍記載,龍是伏羲部落的族徽或圖騰,而龍的原始形象是一種稱為鯢的動物,是伏羲部族的圖騰神。
除了是人文始祖之外,伏羲還是統治一方的帝君,被尊為“三皇”之首。他是歷史記載中最早的智者。他創造了用于記事的書契,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伏羲提倡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將血緣族改為族外婚,結束了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伏羲發明了陶塤、琴瑟等樂器,作曲《架辨》,創作歌謠,讓人們“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任命官員,對社會進行管理,為后世提供借鑒。
伏羲創造和倡導的古代文明與其他民族相融合,形成了以炎黃部落為核心,以伏羲文化為本體的華夏民族。其人面蛇身的形象轉變成龍圖騰,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伏羲也就成了華人的始祖、第一位“龍的傳人”。
中國的愛迪生:燧人氏
燧人氏也稱“燧人”,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火的發明者。有的說法將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稱為“三皇”,被后人奉為“火祖”。燧人氏處于新石器初期,是河套附近的一個母系氏族,他們以打獵為生,根據石塊與山石撞擊產生火花的原理,燧人氏發明了“鉆木取火”,教會了人們吃熟食,結束了原始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中國原始社會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社會。這個以燧木取火的氏族也稱為“燧明國”。人們將折下燧枝,發明鉆木取火的圣人稱為“燧人氏”。
大約三萬多年前,燧人氏的首領與弇茲氏首領結合,并建立婚姻的血緣聯盟,稱為燧人弇茲氏。在“鉆木取火”之后,燧人氏又發明了“燧石取火”。燧人弇茲氏始作大山扶木紀歷,在昆侖山頂觀察天象以明天道,開始為山川百物命名。茲氏織女發明了繩技術,并“結繩記事”。燧人氏以右樞天乙為北極星。燧人氏創立“氏族圖騰徽銘制”,首次以“風”為姓氏。距今約一萬年左右,燧人弇茲氏發明了大山榑木太陽歷。距今約一萬四千八百年時,燧人弇茲氏的柯約耶勞創《河圖》,柯諾耶勞創《洛書》,當時還出現了星象歷和人類最早的符號文字。燧人氏發明了“陶文”,創造出“十天干”、八索準繩圭表紀歷,發現了天綱、天紀、太極印與太極渦旋宇宙生化模式。大約在七千八百年前,燧人氏總結天道,有很大發現,建立遠古文明。
炎黃子孫一說的由來
炎黃子孫也稱為“黃炎子孫”、“黃帝子孫”,出自《國語·周語下》。“炎黃子孫”是全世界華人引以為榮的自我稱謂。實際上,此語出現于清朝末年,其雛形是“黃炎之后”、“炎黃苗裔”、“黃帝子孫”等,這些說法出自戰國和秦漢時期。炎黃時代沒有文字,炎黃子孫是出自后代的稱謂。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百家爭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后能入說。”
《國語·魯語》記載:“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由此得知,舜和禹皆為黃帝之后。《史記·封禪書》記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半個世紀后,齊威王鑄敦銘記“高祖黃帝”,稱自己是黃帝的子孫。
傳說中,黃帝和炎帝都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們曾經同屬于一個部落,后來成了兩個敵對部落,黃帝和炎帝分別是兩個部落的首領。阪泉之戰后,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又融合成華夏族,漢朝時稱為漢人,唐朝時稱為唐人。
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的聯盟,在中原地區不斷繁衍,并形成中華主體,其文化影響周圍的部落,并不斷融合,進而形成中華民族的雛形。
涿鹿之戰:催化了中華民族的大規模
涿鹿之戰是中國史籍記載中最早的“戰爭”,距今約有四千六百多年,這場戰爭促使了古代華夏族從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轉化,催化了中華民族的大規模。
在父系氏族社會,黃帝族興起于今關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地區,與炎帝族融合后,沿著黃河南北岸向今華北大平原的西部地區發展。蚩尤九黎族興起于今冀、魯、豫交界地區,由東向西發展。中原地區適于放牧和淺耕,同時也是兩大部落的爭奪地帶。兩部落在涿鹿之野展開了長時間戰爭。涿鹿之野即濁陸,今涿鹿縣礬山一帶。蚩尤族的人勇猛而彪悍,多擅長角抵,聯合了夸父部族和三苗部族后,戰斗力更強。因此,在戰爭初期,蚩尤族驅逐了炎帝,后乘勝北進到涿鹿,向黃帝族發起進攻。蚩尤英勇善戰,統領了72氏族,他利用濃霧天氣圍困住黃帝族。黃帝族統領以熊、羆、狼、豹、雕、鹖等為圖騰的多個氏族,與蚩尤多次交戰,沒有取得勝利。后來,黃帝族得到玄女族的幫助,才沖破迷霧,進而將蚩尤擊敗,并在中冀之野將蚩尤擒殺。部落聯盟的首領皇帝就成了華夏族的祖先。
涿鹿之戰是炎黃文明的奠基之戰,結束了遠古部落時代的歷史,各部落的人們都歸順軒轅,擁戴皇帝為盟主。世界上第一個中央有共主的國家從此產生。中華民族形成,軒轅黃帝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炎帝、黃帝之間的腥風血雨
據說,在涿鹿之戰以前,炎帝奉黃帝命令,前往少昊地區,蚩尤駐兵少昊后,假借黃帝之命,暴掠民財,逼迫當地百姓隨其作亂。炎帝聞訊,率兵北上山東,筑邑空桑以監。后來,炎帝被蚩尤追殺,一直到涿鹿地區。黃帝為使驕兵之計,做好了戰場布陣,但是仍按兵不動。被蚩尤追殺的炎帝為此心存怨恨,這也是釀成阪泉之戰的原因之一。
在涿鹿之戰后,加上內部人的挑撥,炎帝舉兵向黃帝發難。炎帝駐守阪泉,炎帝部族和黃帝部族就此展開了阪泉之戰。阪泉之戰的地點是礬山鎮西南、涿鹿山北的阪泉河谷中,面積不過八平方公里。黃帝率領“熊、羆、貔、貅、饕、虎”六個部落的軍隊攻打炎帝部落。炎帝在黃帝疏于防備之時,率兵用火圍攻黃帝部落,以先發制人。據史籍記載,當時的軒轅城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帶人用水熄滅火焰,黃帝率兵將炎帝擊潰。最終,炎帝被黃帝打敗,甘愿稱臣,黃帝成為了中原部落聯盟的首領。
黃帝部落的神秘圖騰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故黃帝為有熊。”《白虎通義·號章篇》記載:“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由此得知,黃帝部落的圖騰為“有熊”,即熊。當時,每個部族都有圖騰,黃帝部族的圖騰是熊,西南各部族的圖騰是虎,南方各部族的圖騰是蛇,東方部族的圖騰是魚,還有一些部族的圖騰是鹿、馬、猴等。據考證,黃帝統一中原各部落之后,曾與各部落首領一起商討,要統一部落聯盟的圖騰,讓民眾的意志統一,也統一行動。
也有學者認為黃帝的姓——“姬”來源于表示氏族圖騰的象形文字。據記載,炎帝是姜姓,以羊為圖騰;黃帝為姬姓,以熊為圖騰。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中,臣字是豎立的熊的形象。《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教熊、羆、貔、貅、饕、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黃帝部落聯盟中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占主要地位,可見,黃帝部落的圖騰是熊。
殺身成仁的“戰神”蚩尤
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的酋長,中國神話中的武戰神。蚩尤曾與炎帝大戰,并將炎帝打敗,后炎帝與黃帝聯合在涿鹿之野與蚩尤進行長期戰爭,最終蚩尤戰敗。據說,當時蚩尤帶領81個兄弟舉兵與黃帝爭奪中原。傳說中,蚩尤三頭六臂,有八只腳,銅頭鐵額,刀槍不入。他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至極。黃帝不能與之對抗,遂請天神相助,才得以勝利。蚩尤勇猛的形象讓人畏懼,黃帝將其戰勝之后,斬其首級而葬之,其首級化為血楓林。后黃帝將蚩尤尊為“兵主”,即戰爭之神。黃帝在軍旗上畫上蚩尤像,以鼓勵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到蚩尤像都不戰而降。據說,蚩尤個性豪爽,剛直勇猛,充滿武將帝王的陽剛之美,堪稱一代豪杰。根據《封禪書》記載,在“齊祀八神”中,蚩尤氏以“三曰兵主,祀蚩尤”被奉為“東方戰神”。
倉頡:黃帝的造字史官
據《說文解字》載,倉頡是黃帝時期的造字史官,創造了我國的象形文字,草創官吏制度和形式,被尊稱為“造字圣人”,后人將他奉為中華文字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