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做孩子情感的守護者(4)
書名: 當好孩子的引路人作者名: 盧莉本章字數: 3386字更新時間: 2015-12-28 12:18:13
趙安的撫養權歸媽媽,在爸爸搬離這個家以后,媽媽就開始批評和數落爸爸的不是。趙安聽到這些,忍不住提醒媽媽說:“現在爸爸已經離開了,媽媽你就不要再說了。”
媽媽看著趙安說:“安安,你要好好學習,知道嗎?一定要給媽媽爭氣,不要讓你爸爸看咱們娘兒倆的笑話。”這個時候,趙安想起了爸爸離開的時候跟自己說過的一句話:“安安,好好努力,有什么困難就來找爸爸。我永遠是你的爸爸,即使現在離開了,我也會照顧你。”
爸爸的話讓趙安十分感動。其實,爸爸一直非常疼愛他。現在爸爸媽媽離婚了,趙安以為會獲得一個穩定一些的環境,可是沒過多久他就發現爸爸雖然離開了,但是媽媽對爸爸的抱怨依然在繼續。媽媽總是在趙安面前嘮叨爸爸的不是,弄得趙安一點也不想回家,整天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家里住。不僅如此,趙安上課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會想起媽媽的嘮叨,然后就開小差,這簡直讓他煩透了。
為了穩定自己的情緒,不想再聽媽媽的嘮叨,趙安決定搬到外公家里先住一段時間,等到媽媽的情緒穩定了再搬回家。
父母一旦有了情緒或情緒受到了污染,就應該盡快地想辦法排解。比如,在外面就積極地調整情緒,不要把不愉快帶回家。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向孩子或家人發牢騷,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如果夫妻之間有了矛盾,也不能在孩子面前爭吵,不要讓孩子承受夫妻之間的不愉快。父母應該多給孩子積極、樂觀、和諧的印象。即使指出孩子的錯誤,也應該就事論事,不應該把自己的情緒夾雜進去。
為人父母應該多為孩子著想,將心比心,不要以為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明白。孩子的幼年遭遇將影響他的一生,所以家長應該努力保護孩子,別讓你的壞情緒傷害了孩子。
放下家長的架子
父母會愛自己的孩子,家長會給孩子定下很多的規矩,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甚至會打罵孩子。相對家長來說孩子是弱小的,孩子的閱歷相對家長來說異常單薄。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在自己年幼的時候,就很討厭父母管教自己的方式。
但是,一旦做家長以后,也會毫不猶豫地變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樣,用父母那種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份的變化,影響了心態的變化。
家長覺得自己是個成年人,無論是知識方面還是對事情的看法都比孩子成熟,所以無論是什么時候,都會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和孩子說話,孩子無論做什么,他們都會覺得幼稚、不懂事等。所以,家長就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用命令的口氣和孩子說話,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
很多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說的話就是:“你懂什么,我吃的飯比你吃的鹽要多,照著我說的去做。”
誠然,家長讓孩子照著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并不是教孩子學壞,可以說每個家長的初衷都是為孩子好,都希望孩子能夠幸福快樂地成長,希望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但是,希望歸希望,怎么讓希望變成現實又是另一回事情。家長如果一直端著架子,始終站在家長的角度教育孩子,一般很難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中國家庭里,教育觀念都比較正統。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般是不能動搖的。也就是說,家長和孩子除了身份明確以外,地位的劃分也比較清楚。
家長一般都是高高在上的,孩子如果不聽話,有時候還會遇到孩子頂撞自己的情況時,家長的心里就有一種權威被侵犯的感覺。有些家長遇到孩子頂撞自己的時候,難免對孩子非打即罵。此后,孩子雖然對這樣的權威懼怕了,但是和大人也慢慢地疏遠了。
馬先生是一位企業的老總,平時對自己的手下都是用領導的口吻說話。在家里,馬先生也不能改變這樣的態度。馬先生本來就是一個嚴厲的人,對自己的下屬要求嚴格,對兒子的要求就更加嚴格了。
所以,在很多時候,馬先生和兒子說話都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用命令的語氣和兒子說話,兒子哪怕犯一點小錯誤,馬先生也要給他上一節“政治課”。
在自己的教育下,兒子雖然變得懂事、聽話、成績也不錯,但是馬先生漸漸地發現,兒子根本不愿意和自己親近。有一次,馬先生看見兒子在書房里看書,就進入書房,想和兒子說點什么。兒子看見馬先生,趕緊站起來說:“爸爸,你工作吧,我出去看了。”
馬先生叫住兒子:“最近都在看什么書呢?”
兒子告訴父親自己閱讀的情況。整個過程就是一個機械的匯報過程,根本沒有任何溫情可言。兒子走出書房的時候,馬先生心里難過起來。而且兒子越大,和馬先生越疏遠。
有一次,兒子的老師家訪的時候,馬先生和老師說起這個情況。老師肯定地說:“這個孩子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平時和同學的相處中表現都非常好。這和你用正確的方法是很有關系的,教育孩子不但要有好方法,還要有好態度。”
馬先生知道,自己對兒子的態度始終如一,那就是我要求的目標你一定要達到,我要求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父親的尊嚴不容置疑,就像在教育下屬的過程中領導的尊嚴不容置疑一樣。然而,這樣的態度造成了孩子和自己漸漸地疏遠。在孩子的眼里,父親只是一個嚴肅的代名詞,根本沒有任何溫情可言。
家長那種高高在上的態度不僅影響了孩子和自己的溝通,而且還可能影響孩子對一些事情的認識。
父母不要總是顧及自己的家長地位,而不愿意屈尊與孩子平等交流,這是不對的。家長往往有這樣的想法,認為自己始終是孩子的父母,紆尊降貴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害怕以后孩子不服管教。可是,事實恰好相反。那些沒有得到平等對待的孩子往往會養成怪異的性格,在他們的眼中,沒有父母的威信,卻有恐懼或者仇恨。你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孩子生活在一種不平等的家庭氛圍中,長期面對父母的“家長式”權威,很可能養成怯懦的性格,造就冰冷的內心。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父母想要的。
如果你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膽小怯懦或冷酷無情,那么就平等地對待他吧。
許多父母不愿與孩子平等相處,是因為對平等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大多數父母往往把對孩子的平等看成是絕對的,其實這是錯誤的,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相對的。
那么,何為相對的平等呢?打個比方說,大人有不良的習慣而不改正,卻要求孩子改正不良習慣,這就是不平等的。比如,大人對孩子的承諾不兌現,卻要求孩子要說話算話,這自然會讓孩子覺得不舒服。又如,家長有時候看電視看到很晚,卻要求孩子早睡。這都是不平等的。
相對平等,不是讓大人跟孩子一樣生活,而是要讓大人做好大人應做的事。父母和孩子所處的地位并不同,但是彼此之間卻是平等的,大人沒有特權。
當然,平等的范圍很廣,比如,大人在孩子面前不小心說錯了話、做錯了事就要道歉,這也是平等。當自己錯了的時候,父母不要以為可以蒙混過關。否則,孩子不知道你錯了,結果將更糟糕,因為他會直接學會你的錯誤,最終重蹈覆轍。
事實上,大人勇于向孩子道歉,不僅能讓孩子明白對錯,更能讓他真切地感受到平等與尊重。當大人低頭承認自己的錯誤時,孩子就會明白,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做錯了事,都要改正。
在家庭教育中,平等的態度非常的重要。當你尊重孩子時,給孩子以平等交流的機會時,他往往能夠更快地意識到自己的魯莽和錯誤。
有個男孩上小學五年級,有一天,放學回家后,他氣鼓鼓地對媽媽說起學校的事情:在課堂上,后面的同學用手捅他,他反手將同學的書扔到地下,結果兩人打了起來,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他們,讓他們寫檢討。對此,男孩覺得很委屈、很不公平,因為這一切并不是他惹起來的。
他說得很激動,指手畫腳,大聲嚷嚷。媽媽在一邊聽了一會兒,有些不耐煩了,很想批評他,但正好那天咽喉痛,一時之間說不出話來,于是,只好把那些批評的話吞回了肚子里。
沒想到,孩子滔滔不絕地說完之后,對母親說:“謝謝您,媽媽,難得您像今天一樣讓我把話說完。”
第二天,孩子交了檢討書,誠懇地承認了錯誤,并向對方道了歉。
雖然這個男孩得到了尊重是出乎意料,但是,這個“意外”卻讓男孩感受到了真正的平等與尊重,這是值得每一個家長思考的。
父母在面對孩子時,不要總是端著架子。當你總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長者模樣時,孩子或許會敬重你,不過你可能永遠都沒有聽到孩子的心里話,因為你根本就不理解孩子。
有個男孩說起自己的母親就感到很委屈:“有時候我想打斷媽媽的話,讓她聽我說說,可是媽媽很生氣,說你是我兒子,憑什么跟我頂嘴?”這個男孩認為媽媽沒有站在一個平等的立場上和他聊天,因而對媽媽的話逐漸變得反感。
如果你想成為孩子的知心人,如果你想讓家庭關系變得更加和諧,如果你想要孩子快快樂樂地成長,那就別總把自己當成家長,學會和孩子做朋友。其實,孩子并不難溝通,孩子不聽話往往是大人的溝通態度有問題。如果大人改變態度,把孩子當朋友,尊重孩子,孩子自然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