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做孩子情感的守護者(2)

父母離婚了,孩子只能和母親在一起住一陣子,又和父親住一陣子。和父親住的時候,母親打電話給他,他對母親說:“我再不叫你媽媽了,我討厭你。”父母在爭奪撫養權的時候,他還按照爸爸的要求給法官寫信,直呼母親的姓名,并請求法官對母親這樣的人保持警惕。

后來,母親取得了撫養權,他又在網上大罵自己的父親是“神經病”、“變態狂”、“混蛋”等。父母離婚對他本來就是一種傷害。他跟著父親,父親對他說很多母親的壞話,他就抱怨母親。跟著母親,他又從母親那里聽到很多父親的錯誤,于是又開始抱怨父親。這樣左右搖擺,身心都不能夠健康成長。

心理專家對這個孩子的行為做了分析,確定這個孩子是一個比較敏感且自我保護意識非常強的孩子。跟著母親的時候,就站在母親這一邊反對父親。跟著父親的時候,就站在父親這一邊反對母親。這種對親生父母反復不定的極端態度,不是一個9歲孩子的情感本質,而是他處在父母矛盾夾縫中痛苦的心理扭曲的反應。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遭遇的孩子并不在少數。很多父母,尤其是母親一旦和丈夫產生矛盾以后,就把孩子當做中介,對孩子講述自己的委屈,讓孩子去和父親較勁。完全從自己的感知和角度去處理夫妻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00而這個時候,丈夫因為對妻子的行為感到氣憤,也沒有收斂自己的憤怒,往往當著孩子的面控訴妻子是一個完全不可理喻的人。這樣一來二去,孩子沒辦法躲避父母之間的戰爭,反而在戰爭中越陷越深。很多孩子最終選擇用自閉來躲避父母之間的紛爭,父母在他們的耳邊大吵大鬧,孩子總是呆呆地坐在一邊,自顧自地玩耍。待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為他們這種互相謾罵的方式“埋單”的時候,已經晚了。

孩子年幼的心靈本來需要父母用愛來呵護,他們無法承受成人世界的那些煩惱和爭執,更別說是最親的父母之間的互相中傷。

如果說孩子因為父母之間無休止的爭執或吵鬧變得越來越封閉是極端的例子,那么不可否認的是,父母之間的吵鬧會給孩子帶來心靈的傷害。而且,這種心靈的傷害會一直影響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無法抹去的陰影和煩惱。

很多母親都會在孩子的面前說自己的丈夫:“看看你爸爸,多不負責任。他管過這個家嗎?從小到大,他為你操過多少心?除了給點錢,什么事情都不管。沒送你上過學,沒給你買過一件衣服,就連你過生日,他有空的時間都特別少。”作為母親,在孩子的面前這樣評價他的父親,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對父親產生疏離感。有時候,父親也喜歡在孩子面前評價母親,比如說:“你看你媽媽,真是嘮叨,總是這么沒完沒了的,真是沒有素質。”

無論是母親評價父親,還是父親評價母親,在孩子面前都是一種不應該的行為。一個家庭要想和睦友愛,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夫妻之間的問題可以在私下里解決好,不要拿孩子當借口,或者把孩子推到夫妻戰爭的前沿。

三十多歲的朱女士和父母住在一個城市里,從懂事的那天起,她就希望自己的家里能多一點溫情少一點爭執。父母總是說不到三句話就開始吵架。年幼的她往往為這事很苦惱,每當想到父母的時候,她總是異常矛盾。其實父母也沒有什么原則性的矛盾,但是兩人就是喜歡相互指責。年幼的時候,她一會兒覺得媽媽有理,一會兒又覺得爸爸沒錯。恨媽媽一陣,又怪爸爸一陣。每次回家都提心吊膽,家從來沒有給過她溫暖安全的感覺。所以,她特別缺乏安全感。

這種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行為,不但影響了她的日常工作,也影響了她婚后的生活。每當丈夫晚歸的時候,朱女士就開始胡思亂想,每當丈夫有應酬的時候,她就一次一次地打電話。最終,朱女士無法承受這種心理壓力,只能求助于心理醫生。

孩子需要在和諧的環境中長大,需要同時體會到爸爸的關心和媽媽的呵護。無論大人之間發生什么,對待孩子的時候,都應該寬容和理智。這樣,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別讓孩子覺得你的愛是負擔

父母的愛有時候會給孩子帶來負擔。很多父母可能沒有感覺到,他們會很奇怪地問:“我們那么愛孩子,怎么就成了孩子的負擔?”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需要適度,家長愛孩子也是一樣。溺愛孩子是錯誤的愛孩子的方式,而過度地保護孩子也會給孩子造成很多困擾和負擔。

正在念高中的劉翼說:“平時我媽媽連水果都不讓我自己削,我掉一根頭發,我媽都要心疼地說上半天。”說話的時候簡直有一種咬牙切齒的感覺。劉翼的說法并不夸張,他的很多同學都知道他有一個很厲害的媽媽。劉翼的爸爸是個軍人,工作比較忙,不怎么在家里。平時他們家里就是劉翼和母親。劉翼頭腦聰明,學習成績也很好,但就是沒有好朋友。

其實劉翼在學校是個很熱情的孩子,喜歡幫助同學。如果有同學向他請教學習的問題,劉翼一定會耐心地給同學講解。但是,和同學之間的交往也只是局限于學校里。在課余時間里,劉翼根本就沒有機會和同學交往。

開始的時候,有很多同學打電話到劉翼家,向他請教問題或邀請他出去玩。這個時候,如果是劉翼的媽媽接電話,一定會跟打電話的同學說:“劉翼現在沒空,在學習呢。”或者說:“劉翼沒有時間和你出去玩。”劉翼的媽媽對他說:“出去玩就是浪費時間,你在家里看書、看電視、玩電腦都比跟他們出去玩要好。出去磕著碰著就不說了,我就是害怕你被別人帶壞了。”總之,媽媽就喜歡讓劉翼在課余的時間里都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待著。那些很想和劉翼做朋友的同學知道他有一個厲害的媽媽以后,都不再打電話到劉翼家里了。

媽媽不讓劉翼在外面吃東西,說不衛生,連礦泉水也不讓劉翼喝,說不干凈。平時,劉翼上學的時候都帶著一個保溫瓶,瓶里是媽媽給他裝好的白開水。劉翼如果在自己的房間里學習3個小時,媽媽最起碼要進來6趟,一會兒給他送杯水,一會兒又給他削個蘋果,一會兒問問他餓不餓,要不要吃點東西等。劉翼雖然很煩,但是又不忍心拒絕媽媽的好意。

高中的時候,劉翼就開始住校了。他以為這下可以擺脫媽媽的監管了。但是,因為家離學校比較近,所以,媽媽總是在中午的時候帶著飯菜到劉翼的學校。有時候,甚至早晨媽媽也會帶著早餐到學校去給劉翼吃。媽媽說:“學校的飯菜不衛生,我不放心讓孩子吃。”劉翼被媽媽弄得不勝其煩。最后,劉翼的媽媽主動找到老師,希望可以讓他回家里住。

不僅如此,劉翼的媽媽還隔三差五地請老師吃飯,她希望老師能在學校里盯著劉翼,不要讓他和壞孩子接觸,平時上課的時候要多提問劉翼。劉翼回家住以后,他的媽媽還是經常往學校里跑,跟老師談話,或者詢問老師劉翼的情況。而且無論刮風下雨,晚自習結束的時候,劉翼的媽媽一定等在學校的大門口。

很多同學都說劉翼是被媽媽“從頭管到腳”。劉翼早就對這樣的生活厭倦了,他渴望有自由的時間、自由的空間,母親的“看管”讓他常常有透不過氣的感覺。在高考將要臨近的那段時間里,劉翼的媽媽更是變本加厲地“看管”他。哪怕咳嗽一聲,媽媽都要把他領到醫院去檢查一下。這讓本來就很有壓力的劉翼徹底崩潰了。他從家跑了出來,躲在一個同學家里,不愿意見到母親,也不愿意參加高考了。

孩子平時在學校里學習,受到的是學校的監管。學校里都有學生守則約束和規范學生的行為。回到家里,孩子希望有自己獨立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再對孩子管頭管腳,無疑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于彬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是某中學三年級的學生。他平時學習很努力,小測驗的成績一向都很出色。但是,一遇到大考,他的表現就比較差。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了。

眼看著就要參加初中升高中的考試了,如果于彬一直維持這樣的狀態,根本不可能考上重點高中。于彬的父母為此很著急,他們帶于彬去看了心理醫生。但是,于彬說自己根本沒有心理疾病,他考試的心理素質也不差。自己之所以會這樣做,就是想讓父母失望,不管自己最好。

于彬的父母都是老師,對他的期望一直很高。在上小學的時候,父母就給于彬定下了考上重點大學的目標。從那以后,父母的眼睛沒有一天離開過于彬。

不管是大事小事,父母都替于彬辦了,父母對于彬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學習。于彬的生活就像例行公事一樣,沒有一點樂趣可言。幾點鐘起床,吃什么樣的早餐,穿什么樣的衣服等,他統統沒有選擇的自由。父母只給于彬吃他們研究過的有營養的早餐,對記憶力好的蔬菜水果等。平時看的書也是父母為他挑選好的,他沒有選擇的自由,因為父母說除了和重點大學有關的書都不要看。

同學們在一起討論有趣的事情,于彬根本插不上話,因為他不知道同學們在說什么。但是,于彬很想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希望能夠和同學成為好朋友。于彬很喜歡參加學校的大掃除,因為在大掃除的時候,他覺得身心都是自由的,非常快樂。他根本不想回到家里,回到父母的“監視”里去。為了讓父母失望,于彬就想出了這個方法,每次大考的時候,他就故意考得很差,因為父母失望的眼神讓他有了解放自己的希望。

每個人都喜歡自由,孩子當然也不例外。平時在學校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就比較嚴格。回到家里,父母的管教更讓孩子喘不過氣來,這讓他們幼小的心靈感覺非常疲憊。父母的懷抱應該讓孩子感到溫暖安全,如果父母一味地對孩子采取緊盯的方式,就會讓孩子的心靈承受巨大的壓力。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孩子勢必會做出反抗。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成才,當然是為了孩子好。可是為了實現自己給孩子制定的目標而對他進行“監管式”教育就大錯特錯了。孩子需要有心靈上的自由,需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家長希望孩子完成目標的前提是要讓孩子的心靈健康地成長。聰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會選擇用“監管”的教育方式。

“聽話”不是衡量孩子的戒尺

作為父母,你是不是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說這樣的話:“看王阿姨家的孩子多聽話,看看你,一點也不乖,真是讓我頭疼死了。”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長都希望孩子很優秀、很聽話。

在很多家長的眼中,乖不乖往往是定義孩子是不是好孩子的標準。王女士的兒子李冬七八歲的時候,簡直頑皮得不得了。舅舅給李冬買了一個變形金剛,很貴的玩具到了他手里,被他三下五除二地給拆掉了。

看著兒子手里被拆得七零八落的部件,王女士生氣地打了兒子幾下后,厲聲質問他:“這么貴的玩具,你把它拆成這樣,又裝不回去。你這不是浪費嗎?你掙了多少錢啊,這么浪費?太不像話了。下次我一定告訴你舅舅,不給你買任何玩具了。”

其實像李冬這樣的孩子,生活中有很多。他們不是故意拆掉玩具的,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好奇心作祟。拆掉玩具,拆掉鬧鐘,拆掉自己所有好奇的東西,孩子不會想到是否浪費,他們想的是:這個東西里到底藏著什么樣的秘密。

好奇心本來就是人的本能,很多偉大的發明家和科學家,都是因為能夠保持這樣的好奇心,最終才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而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壓制孩子好奇心的結果,只能讓孩子變得平庸無能。

有一個孩子小時候對什么事情都好奇,尤其喜歡趴在路邊研究螞蟻。有時候,常常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和小伙伴回家的時候,去鄉下外婆家玩的時候,只要能看到螞蟻的地方,他都會盯著,目不轉睛,或者跟著螞蟻的隊伍不斷觀察。

有一次,學校組織野炊活動,這個孩子又因為觀察螞蟻掉隊了。老師找了很久,最終才在一個草叢深處找到了他。隨后,老師向孩子的媽媽說明了這一個情況。結果,孩子被媽媽罰跪了很久。

這位母親這樣教育孩子:“你簡直太頑皮了,因為那些螞蟻你總是晚回家,作業也不好好做。學習成績那么差,螞蟻能幫你嗎?我跟你說過多少次,要向鄰居家的小哥哥看齊。你看人家多聽話,只比你大兩歲而已,每天放學后就乖乖地回家,什么都不讓家長操心,功課也很好。而你呢,簡直就是屢教不改,你到底怎樣才能聽我的話?”

媽媽希望兒子聽話一點,這沒有錯。但是,因為要讓孩子聽話就壓制孩子的興趣,卻是大錯特錯。

有些孩子天生頑皮,好奇心強,家長為了讓孩子安靜一些,為了讓孩子聽話,懲罰的手段也異常嚴厲。結果打壓了孩子好奇心的同時,也給孩子造成很多傷害。

當然,如果孩子能夠聽話一些,自然是好事。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果家長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事情,就可能讓孩子失去原本屬于他的判斷力。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讓孩子失去判斷力,就是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年紀還小,哪知道什么判斷力、創造力呢?讓孩子聽話,乖一點,才能將孩子引到正確的道路上,才能讓孩子獲得成功。其實,很多成功的人都清楚,一個人如果要做到真正的成功,是需要從興趣出發的。孩子有好奇心,喜歡探索,會給家長帶來一些麻煩,但是,家長應該看到的是,喜歡探索的孩子往往才是最容易被引導,也很有可能成功的孩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西市| 霍邱县| 绥滨县| 太白县| 建湖县| 迭部县| 巢湖市| 双桥区| 当雄县| 密云县| 班玛县| 石门县| 轮台县| 原阳县| 黑河市| 茶陵县| 彰化市| 泸水县| 静海县| 和龙市| 桦川县| 金秀| 东兴市| 静乐县| 德江县| 新平| 凤冈县| 晋中市| 乡宁县| 抚顺县| 石河子市| 如皋市| 清水县| 安图县| 云和县| 临漳县| 铁岭市| 临漳县| 郴州市| 古交市| 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