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做孩子情感的守護者(1)

孩子年幼,心靈脆弱,情感本來就需要大人來守護。父母應該讓孩子的童年快樂一些,不要把大人之間的矛盾呈現在孩子面前。尤其是父母失敗的婚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甚至會傷害孩子的一生。所以,大人守護好孩子的情感。這樣,孩子的靈魂才能完整無缺。

父母的愛是孩子的情感歸宿

有人曾經說,父母是孩子的來路,如果父母不在,孩子的歸路就會變得異常模糊。在中國,很多人都有落葉歸根的情結。落葉歸根這個詞就是回到最初來路的意思。樹葉之所以能夠存活下去,完全是因為有樹根吸收養分滋養著它。如果把父母當成是樹根,那么孩子無異就是樹葉。樹葉的情感永遠寄托在樹根之上。

對世界上絕大多數父母來說,像樹根一樣愛自己的孩子,是正常的事情。愛本身就包括了很多層次的含義。父母給孩子的愛應該是完整的,這樣孩子的情感歸屬才能完整。一個幼年失去父愛或母愛的人,和一個家庭健全,備受父母疼愛的孩子,在情感和人格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袁女士在孩子3歲的時候,與丈夫離婚。小時候,女兒還沒有什么感覺。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袁女士漸漸感到了女兒的異樣。一天,女兒回到家里,放下書包就問袁女士:“媽媽,您當年為什么要和爸爸離婚?”

袁女士沒有料到孩子會問這個問題,她趕緊轉移話題說:“女兒,怎么忽然就想起問媽媽這個問題來了,發生了什么事情嗎?”

誰知女兒根本不打算放棄這個話題,她說:“媽媽,您還沒有回答我為什么呢。”

袁女士見躲不過,對女兒說:“我當時和你爸爸離婚是因為我們在生活習慣上和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上都有很多的分歧,每天都吵架,實在不能在一起生活。”

女兒點點頭,隨即又問道:“那么,你們之前在相處的時候,都沒有發現你們性格不合的事情嗎?為什么發現了你們還要結婚呢?”

袁女士蹲在女兒的面前,對她說:“人都有戀愛的過程和結婚的過程,戀愛是一回事情,結婚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你現在還小,不能明白,等你稍大一些的時候,媽媽再給你解釋得詳細一些。但是,你為什么想到問這個問題,可以告訴媽媽嗎?”

這時,女兒忽然哭了起來。她說:“今天我在學校的時候和一個同學吵架,因為他嘲笑我是單親家庭的孩子。”

袁女士此時才明白,原來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單親”這個詞的傷害。她拍了拍女兒的背,將女兒摟在懷里,慢慢地說:“女兒,你覺得爸爸愛你嗎?”

爸爸會在每個星期六或星期天將女兒接過去玩或吃飯。在愛護女兒這方面,袁女士的前夫一直做得很好。他一般都會滿足女兒合理的要求,甚至還專門學會了做女兒喜歡吃的幾道菜肴,以便在和女兒聚會的時候做給她吃。

對于爸爸愛自己這一點,女兒一點也不懷疑。因為爸爸能做的,都已經為她做了。女兒回答袁女士說:“我知道,爸爸愛我,媽媽也愛我。你們可以給我完整的愛,但是不能給我完整的家庭。雖然有時候我覺得有點難過,但是我也愛你們。”

聽到孩子這樣說,袁女士很傷感,她把女兒抱在懷里,輕輕地對女兒說:“孩子,我雖然和你爸爸已經離婚了,但是我們也做了約定,我和你爸爸永遠都會給你完整的愛,所以你不會缺少愛。”

無論家庭完整還是已經破碎,孩子都需要父母完整的愛。父母既然已經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就要明白,在完整的愛護中長大的孩子心靈才會健康,才能夠健康地成長。

完整的愛有時候不在乎形式上是否完整。比如,有的父母雖然沒有離婚,但是每天都在吵架,或是在孩子面前數落對方的缺點,這對孩子來說實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孩子長期處于父母吵架的陰影下,無法體會到家庭的和諧或父母對自己的疼愛,久而久之,心理易憂郁。

兒童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把兩組兒童和大人放在不同的屋子里。甲屋的大人和諧相處,并且還參與到孩子的游戲當中。乙屋的大人時不時地吵架,而且吵架的聲音很大。心理學家發現,只要大人一吵架,孩子就停下手中的游戲,呆呆地看或仔細地聽。

實驗結束后,心理學家發現,甲屋中的孩子明顯要比乙屋中的孩子看待問題的態度樂觀。乙屋中的孩子不但悲觀、憂郁,而且明顯表現出對別人的不信任。這些癥狀都說明了大人的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在孩子的心里,父母吵架就是不愛自己。所以,即使有完整的家庭形式,如果家庭中的大人總是吵架,會給孩子帶來很深的情感上的傷害。

婚姻本身就是一種愛的延伸形式,父母不僅應該讓孩子感受到完整的家庭生活,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真心的疼愛。

孩子想要健康地成長,最需要的是父母完整的愛。健康的家庭是可貴的,健康的家庭是培養出孩子好素質的沃土。父母愛孩子,孩子才會學會愛別人。

父母的婚姻是孩子的樂土

李蘭結婚已經兩年了,但是婚姻生活一直不愉快。五天一大吵,三天一小吵,總是不能安穩地過日子。李蘭的丈夫說:“因為我妻子無論有什么事情都喜歡去請教她媽媽。我岳母就是喜歡摻和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家女兒也總是問我:‘為什么爸爸媽媽一吵架,姥姥就出現了?’”

很顯然,這個家庭的婚姻是不獨立、不完整的。因為這個家庭的女主人在情感上是完全不獨立的。心理學上說,這是“未斷奶現象”。未斷奶是成人的一種依賴心理,是指成年男女在結婚有了配偶以后,依然將自己感情的重心放在對父母的依賴或依戀上,從而沒有辦法進行正常的婚姻生活。而這樣的做法不但影響了自己的家庭,也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建立了家庭的男女來說,有了孩子,就應該以獨立的父母形象出現在孩子面前。如果父母在感情上不能獨立,孩子就會極度缺乏安全感,這樣一來,他們的心理健康勢必會受到影響。

李蘭的女兒問父親:“為什么爸爸媽媽一吵架,姥姥就出現了?”可以說,李蘭的丈夫根本沒有辦法對女兒解釋這個問題。孩子從父親不悅的態度上已經得到了父親討厭姥姥的信息,而姥姥也影響了自己家庭的和睦,從而孩子也會逐漸地討厭姥姥。不但討厭姥姥,還可能會討厭媽媽。

媽媽為什么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解決呀?媽媽為什么一和爸爸吵架就喜歡找姥姥去哭訴?父母不斷地爭吵,姥姥不斷地干涉,導致自己的家庭不和睦,讓孩子開始深深地懷疑婚姻這種形式。這樣不幸福的婚姻,會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

有一次,10歲的小彬在父母吵完架后,問媽媽:“你們為什么總吵架啊?你們為什么不能好好說話?在學校里,老師讓我們同學之間和睦相處,為什么爸爸媽媽卻不能和睦相處呢?”小彬的媽媽啞口無言。的確,她和小彬的爸爸經常吵架。

成年以后的小彬遲遲不愿意結婚。媽媽整天追著她后面不斷地催促,小彬總是冷冷地對媽媽說:“因為您和爸爸給我做了好榜樣,我在你們的婚姻中什么都沒有看到,只看到不滿、牢騷和抱怨。婚姻生活給我的印象只是差、煩、沒樂趣。我為什么要結婚呢?”

女兒這樣的回答讓媽媽異常傷心,也很傷神。小彬其他的朋友和同學都陸續地結婚了,親友也不斷地問小彬媽媽:“為什么小彬這么大了還不結婚呢?”

媽媽無奈地嘆息,她不知道原來自己的婚姻給女兒帶來的影響這樣不好。

有人曾經解釋過“安寧”這個詞的含義,一個“女”,一個“丁”。女是代表媽媽,丁是代表爸爸,家里有了媽媽和爸爸才有了安寧。如果爸爸媽媽整天吵架,家庭不但沒有了安寧,也失去了家庭生活本來應該有的意義。

男女攜手建立了一個家庭,有了孩子以后,就已經具備了一個完整家庭的雛形。可以說,這是一種形式上的完整,也是家庭情感的完整。家庭成員之間的摩擦和爭吵是少不了的,但是,如果家里的氣氛長時間處于劍拔弩張的狀態,孩子如何在這個環境中安心學習,如何從這個家庭中感受到溫暖和愛?

一個高中的住校生曾經給一個《午夜心靈》欄目打電話,哭訴自己很孤獨。欄目主持人問他為什么會感到很孤獨?這個男孩說:“因為我覺得我的父母從來沒有愛過我。小時候,因為他們工作忙,我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后來,因為上學,我回到了他們身邊。但是,回來后我才發現,父母是那么喜歡爭吵和斗氣的人。而且,他們喜歡冷戰,吵架以后,互相不理睬對方,長則一個月,短則一個星期。我夾在里面異常尷尬。還好,我現在住校了。每逢節假日的時候,我都喜歡待在寢室里,不喜歡回家。但是,看到別的同學高高興興地回家,我又會很羨慕,覺得自己非常孤獨。”

因為家里爭吵不斷,孩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這樣的家庭氣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終生的,對孩子心理的影響也異常深遠。

男女準備組成一個家庭,準備要孩子,這并不僅僅表示你們的身體是成熟的,更重要的是你們的心理也是成熟的。自己小家庭的事情哪怕再大,夫妻之間能商量著解決的都不要驚動自己的父母。既然已經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應該在心理上做一個成熟的大人。這樣能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父母在孩子心里的形象是成熟、穩重、大氣,孩子也會變得乖巧、懂事、謙和。反之,如果父母依賴性強,或是小孩心性比較嚴重,那么孩子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馬先生夫婦40歲了,還跟著父母生活,馬先生自己沒有正當職業,妻子也是靠打工過日子。平時,馬先生的姐姐經常接濟馬先生夫婦,生活費都是由馬先生的父母出。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兩個孩子出現了不同等的性格,大女兒很爭氣,非常獨立,但是心里瞧不起自己的父母,總是不愿意在同學面前提到自己的父母,覺得父母很丟臉,這么大年紀了還在依靠爺爺奶奶和姑姑過日子。

而馬先生的兒子正好是父母性格的翻版,經常向姐姐要零花錢,并且對姐姐說:“以后你也要像姑姑對爸爸那樣對我好,否則我就不理你了。”

有一次,全家人都在飯桌上吃飯。姐姐忽然跟弟弟說:“你以后要是像爸爸媽媽這樣生活,你變成乞丐,我也不會管你。我說到做到。我厭惡這種父母,厭惡我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很顯然,孩子因為父母的婚姻生活受到了傷害,所以她說出了極端傷害父母的話。

婚姻本來就應該是獨立的。有了婚姻后的人應該獨立地生活,獨立地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父母的婚姻本來就應該給孩子帶來幸福和快樂,孩子不應該承受婚姻的痛苦。可以說,所有讓孩子承受婚姻痛苦的父母都不是合格的父母,都應該做檢討。

當男女組建家庭以及準備要孩子的時候,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檢查自己的婚姻有沒有不合格的地方,有沒有會影響孩子成長的地方。不要等到孩子出生了,矛盾進一步激化,讓幼小的孩子整天面對不獨立、爭吵不斷的父母。生活在這種家庭中的孩子不會健康,而這樣的父母也不是好父母。

別讓孩子做父母的“夾心餅”

作為一所國際幼兒園的老師,蘇女士對家庭教育有著深刻的認識。從孩子們的口中,蘇女士經常會聽到父母在家里和孩子溝通的一些情況。幼兒園中班有兩個小朋友,一個是美國的小朋友,叫蘇珊娜;一個是中國的小朋友,叫珠珠。

有一次,兩個小姑娘在一起討論起父母吵架的話題。蘇珊娜說:“我爸爸媽媽吵架,從來不在我面前。有時候,我聽到他們爭論得太激烈,就從房間里跑出來問他們發生了什么事情。每次爸爸媽媽總是微笑著對我說:‘沒什么寶貝,什么事情都沒發生。’”

蘇珊娜說完,珠珠低下了頭,默默地哭了起來。蘇珊娜問道:“珠珠,你怎么了,為什么要哭?”

珠珠邊哭邊說:“爸爸媽媽每次吵架,我都會很為難。爸爸總是問我:‘珠珠,如果爸爸和媽媽離婚,你會跟誰一起生活?’媽媽總是說:‘你看你爸爸,特別沒有良心,我那個時候嫁給他真是瞎了眼。’”

蘇女士從一個5歲的孩子嘴里聽到這樣的話,有點吃驚,同時她也為珠珠的成長感到擔憂。有這樣的父母,怎么能讓孩子的心靈在成長過程中健康起來呢?

其實,像珠珠這樣的父母有很多。在吵架的時候,將孩子作為媒介,當著孩子的面互相詆毀對方甚至謾罵對方。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受到的傷害不言而喻。

父母教育孩子的同時,首先應該檢討自身的問題。家庭生活不可能沒有矛盾,舌頭和牙齒之間有時還會打架,不要說生活在一起的兩個人了。沒有孩子之前,兩個人可以為某事爭吵。但是,有了孩子以后,這樣的爭吵就應該收斂,最起碼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吵架。

有的父母彼此之間有了矛盾,就向孩子傾訴或發泄,這更是一種錯誤的教子方法。無論是父親的問題還是母親的問題,父母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應該向孩子訴說。

父母是大人了,不應該像小孩過家家一樣玩游戲。很多父母向孩子傾訴,就是想讓孩子站在自己這一邊。其實,在孩子還沒有成熟的是非觀之前,他們無法判斷父母的對錯,即使到了能判斷的年紀,因為面對的是自己的父母,也無法做出相對公正的判斷。而父母把孩子當做“夾心餅干”,互相揭對方的短處,貶低對方,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某電視臺曾經做過這樣的報道,一個9歲的男孩會流利地說英語,背誦四書五經,卻因為夾在離婚的父母中間受到了很多的傷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澧县| 若羌县| 建始县| 定远县| 沾益县| 股票| 葫芦岛市| 涪陵区| 杂多县| 洛浦县| 新民市| 重庆市| 肃北| 曲阳县| 梧州市| 昭平县| 枞阳县| 台前县| 陆川县| 如东县| 临潭县| 西林县| 启东市| 肃南| 城市| 伊宁市| 桂林市| 正镶白旗| 华池县| 濮阳市| 银川市| 遂平县| 定兴县| 营山县| 泗洪县| 定边县| 莱芜市| 青海省| 锡林郭勒盟| 柘荣县| 商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