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1)
- 水滸傳
- (明)施耐庵
- 3584字
- 2015-10-10 11:26:17
當時公孫勝正在閣兒里對晁蓋說這北京生辰綱是不義之財,取之何礙,只見一個人從外面搶將入來揪住公孫勝,道:“你好大膽!卻才商議的事,我都知了也!”那人卻是智多星吳學究。晁蓋笑道:“教授休取笑,且請相見。”兩個敘禮罷,吳用道:“江湖上久聞人說入云龍公孫勝一清大名,不期今日此處得會。”
晁蓋道:“這位秀士先生便是智多星吳學究。”公孫勝道:“吾聞江湖上人多曾說加亮先生大名。豈知緣法卻在保正莊上得會。只是保正疏財仗義,以此天下豪杰都投門下。”晁蓋道:“再有幾個相識在里面,一發請進后堂深處相見。”三個人入到里面,就與劉唐,三阮,都相見了。眾人道:“今日此一會應非偶然,須請保正哥哥正面而坐。”晁蓋道:“量小子是個窮主人,怎敢占上!”吳用道:“保正哥哥年長。依著小生,且請坐了。”晁蓋只得坐了第一位。吳用坐了第二位。公孫勝坐了第三位。劉唐坐了第四位。阮小二坐了第五位。阮小五坐了第六位。阮小七坐了第七位。卻才聚義飲酒,重整杯盤,再備酒肴,眾人飲酌。
吳用道:“保正夢見北斗七星墜在屋脊上,今日我等七人聚義舉事,豈不應天垂象?此一套富貴,唾手而取。前日所說央劉兄去探聽路程從那里來,今日天晚,來早便請登程。”公孫勝道:“這一事不須去了。貧道已打聽知他來的路數了,只是黃泥岡大路上來。”晁蓋道:“黃泥岡東十里路,地名安槳村,有一個閑漢叫做”白日鼠“白勝,也曾來投奔我,我曾赍助他盤纏。”吳用道:“北斗上白光莫不是應在這人?自有用他處。”劉唐道:“此處黃泥岡較遠,何處可以容身?”吳用道:“只這個白勝家,便是我們安身處。——亦還要用了白勝。”晁蓋道:“吳先生,我等還是軟取?卻是硬取?”吳用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來的光景;力則力取,智則智取。我有一條計策,不知中你們意否?如此如此。”晁蓋聽了大喜,顛著腳,道:“好妙計!不枉了稱你做智多星!果然賽過諸葛亮!好計策!”吳用道:“休得再提。常言道∶隔墻須有耳,窗外豈無人?只可你知我知。”晁蓋便道:“阮家三兄且請回歸,至期來小莊聚會。吳先生依舊自去教學。公孫先生并劉唐只在敝莊權住。”當日飲酒至晚,各自去客房里歇息。
次日五更起來,安排早飯吃了,晁蓋取出三十兩花銀送與阮家三兄弟,道:“權表薄意,切勿推卻。”
三阮那里肯受。吳用道:“朋友之意,不可相阻。”三阮方才受了銀兩。一齊送出莊外來。吳用附耳低言道:“這般這般,至期不可有誤。”三阮相別了,自回石碣村去。晁蓋留住公孫勝,劉唐在莊上。吳學究常來議事。
話休絮煩。卻說北京大名府梁中書,收買了十萬貫慶賀生辰禮物完備,選日差人起程。當下一日在后堂坐下,只見蔡夫人問道:“相公,生辰綱幾時起程?”梁中書道:“禮物都已完備,明后日便可起身,只是一件事在躊躇未決。”蔡夫人道:“有甚事躊躇未決?”梁中書道:“上年費了十萬貫收買金珠寶貝送上東京去,只因用人不著,半路被賊人劫將去了,至今未獲;今年帳前眼見得又沒個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躊躇未決。”蔡夫人指著階下,道:“你常說這個人十分了得,何不著他委紙領狀送去走一遭?不致失誤。”
梁中書看階下那人時,卻是青面獸楊志。梁中書大喜,隨即喚楊志上廳,說道:“我正忘了你。你若與我送生辰綱去,我自有抬舉你處。”楊志叉手向前,稟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點?幾時起身?”梁中書道:“著落大名府差十輛太平車子;帳前十個廂禁軍,監押著車;每輛上各插一把黃旗,上寫著‘獻賀太師生辰綱’每輛車子,再使個軍健跟著。三日內便要起身去。”楊志道:“非是小人推托。其實去不得。乞鈞旨別差英雄精細的人去。”梁中書道:“我有心要抬舉你,這獻生辰綱的札子內另修一封書在中間,太師跟前重重保你,受道勒令回來。如何倒生支詞,推辭不去?”楊志道:“恩相在上,小人也曾聽得上年已被賊人劫去了,至今未獲。今歲途中盜賊又多;此去東京又無水路,都是旱路。經過的是紫金山,二龍山,桃花山,傘蓋山,黃泥岡,白沙塢,野云渡,赤松林,這幾處都是強人出沒的去處。便兼單身客人,亦不敢獨自經過。他知道是金銀寶物,如何不來搶劫!枉結果了性命!以此去不得。”梁中書道:“恁地時多著軍校防護送去便了。”楊志道:“恩相便差一萬人去也不濟事;這廝們一聲聽得強人來時,都是先走了的。”梁中書道:“你這般地說時,生辰綱不要送去了?”楊志又稟道:“若依小人一件事,便敢送去。”梁中書道:“我既委在你身上,如何不依?你說!”楊志道:“若依小人說時,并不要車子,把禮物都裝做十馀條擔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貨也點十個壯健的廂禁軍,卻裝做腳夫挑著;只消一個人和小人去,卻打扮做客人,悄悄連夜上東京交付,恁地時方好。”梁中書道:“你甚說得是。我寫書呈,重重保你,受道誥命回來。”楊志道:“深謝恩相抬舉。”當日便叫楊志一面打拴擔腳,一面選揀軍人。
次日,叫楊志來廳前伺候,梁中書出廳來問道:“楊志,你幾時起身?”楊志稟道:“告覆恩相,只在明早準行,就委領狀。”梁中書道:“夫人也有一擔禮物,另送與府中寶眷,也要你領。怕你不知頭路,特地再教奶公謝都管并兩個虞候和你一同去。”楊志告道:“恩相,楊志去不得了。”梁中書道:“禮物都己拴縛完備,如何又去不得?”楊志稟道:“此十擔禮物都在小人身上,和他眾人都由楊志,要早行便早行,要晚行便晚行,要住便住,要歇便歇,亦依楊志提調;如今又叫老都管并虞候和小人去,他是夫人行的人,又是太師府門下公,倘或路上與小人別拗起來,楊志如何敢和他爭執得?若誤了大事時,楊志那其間如何分說?”梁中書道:“這個也容易,我叫他三個都聽你提調便了。”楊志答道:“若是如此稟過,小人情愿便委領狀。倘有疏失,甘當重罪。”梁中書大喜道:“我也不枉了抬舉你!真有見識!”隨即喚老謝都管并兩個虞候出來,當廳分付,道:“楊志提轄情愿委了一紙領狀監押生辰綱——十一擔金珠寶貝——赴京太師府交割。這干系都在他身上,你三人和他做伴去,一路上,早起,晚行,住,歇,都要聽他言語,不可和他別拗。夫人處分付的勾當,你三人自理會。小心在意,早去早回,休教有失。”老都管一一都應了。
當日楊志領了,次日早起五更,在府里把擔仗都擺在廳前。老都管和兩個虞候又將一小擔財帛,共十一擔,揀了十一個壯健的廂禁軍,都做腳夫打份。楊志戴上涼笠兒,穿著青紗衫子,系了纏帶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條樸刀。老都管也打扮做個客人模樣。兩個虞候假裝做跟的伴當。各人都拿了條樸刀,又帶幾根藤條。梁中書付與了信札書呈。一行人都吃得飽了,在廳上拜辭了。梁中書看軍人擔仗起程。楊志和謝都管兩個虞候監押著,一行共是十五人,離了梁府,出得北京城門,取大路投東京進發。
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雖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熱難行。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路上行。自離了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涼便行;日中熱時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漸少,行路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那十一個廂禁軍,擔子又重,無有一個稍輕,天氣熱了,行不得;見著林子便要去歇息。楊志趕著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逼趕要行。兩個虞候雖只背些包里行李,也氣喘了行不上。楊志便嗔道:“你兩個好不曉事!這干系須是俺的!你們不替灑家打這夫子,卻在背后也慢慢地挨!這路上不是耍處!”那虞候道:“不是我兩個要慢走,其實熱了行不動,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涼走,如今恁地正熱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勻!”楊志道:“你這般說話,卻似放屁!前日行的須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尷尬去處,若不日里趕過去,誰敢五更半夜走?”兩個虞候口里不言,肚中尋思:“這廝不直得便罵人!”楊志提了樸刀,拿著藤條,自去趕那擔子。
兩個虞候坐在柳陰樹下等得老都管來;兩個虞候告訴道:“楊家那廝強殺只是我相公門下一個提轄!直這般會做大!”老都管道:“須是相公當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別拗,‘因此我不做聲。這兩日也看他不得。權且耐他。“兩個虞候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話兒,都管自做個主便了。“老都管又道:”且耐他一耐。“當日行到申牌時分,尋得一個客店里歇了。那十一個廂禁軍兩汗通流,都嘆氣吹噓,對老都管說道:”我們不幸做了軍健!情知道被差出來。這般火似熱的天氣,又挑著重擔;這兩日又不揀早涼行,動不動老大藤條打來;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們直恁地苦!“老都管道:”你們不要怨悵,巴到東京時,我自賞你。“那眾軍漢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們時,并不敢怨悵。“又過了一夜。
次日,天色未明,眾人起來,都要乖涼起身去。楊志跳起來,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卻理會!”
眾軍漢道:“趁早不走,日里熱時走不得,卻打我們!”楊志大罵道:“你們省得甚么!”拿了藤條要打。
眾軍忍氣吞聲,只得睡了。當日直到辰牌時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飯走。一路上趕打著,不許投涼處歇。
那十一個廂禁軍口里喃喃吶吶地怨悵;兩個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聽了,也不著意,心內自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