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349字
- 2015-10-09 16:10:20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只世界成壞劫數。念念如是盡阿僧只劫。此諸劫數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于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只劫所知劫數。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阿僧只世界成壞劫數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成壞劫數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劫盡無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一劫與無數劫平等。無數劫與一劫平等。有佛劫與無佛劫平等。無佛劫與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說佛。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與無量劫平等。無量劫與有量劫平等。有盡劫與無盡劫平等。無盡劫與有盡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不可說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欲于一念中盡知前際后際及現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發心大誓莊嚴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第三舉知劫成壞喻。初舉廣大。次此十方下對辨超勝。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只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念念如是盡阿僧只劫。有第二人于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只劫所知眾生諸解差別。如是亦盡阿僧只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解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欲知一切差別解無邊故。一眾生解無數眾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說差別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眾生海各各差別解盡無余故。欲悉知過現未來善不善種種無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來解力故。欲悉知有上解無上解有余解無余解等解不等解差別故。欲悉知有依解無依解共解不共解有邊解無邊解差別解無差別解善解不善解世間解出世間解差別故。欲于一切妙解大解無量解正位解中得如來解脫無障礙智故。欲以無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眾生界一一眾生凈解染解廣解略解細解麤解盡無余故。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別解自然解隨因所起解隨緣所起解一切解網悉無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四舉善知勝解喻。言勝解者。謂于決定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今略云解即唯識別境解也。初舉廣喻。次此十方眾生下辨超過。次何以故下徵釋。初反釋。次為盡知下順釋。此為盡知等為總。次所謂欲知下有八句。總約相以辨。次欲悉知下有五句。一一別明超過之相。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諸根差別。念念如是經阿僧只劫。有第二人。于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只劫念念所知諸根差別。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諸根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根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根種種差別。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諸根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五舉善知諸根喻。初舉廣喻。次此十方下。辨超過。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念念如是盡阿僧只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十方眾生所有欲樂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欲樂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欲樂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六舉善知樂欲喻。樂欲者謂于所樂欲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即勝解智所攝。初舉廣。次此十方眾生下。辨超過。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十方眾生種種方便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方便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方便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七舉善知方便喻。初舉廣喻。次此十方下辨超過。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廣說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心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盡法界虗空界無邊眾生種種心。乃至欲盡知一切心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八舉善知他心喻。知心義兼王所。初舉廣喻。次菩薩初發下辨超過。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業。廣說乃至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業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業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眾生業。乃至欲悉知一切業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九舉善知業相喻。業即業報智。如下九地中說。初舉廣喻。次菩薩初發下辨超過。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煩惱。念念如是盡阿僧只劫。此諸煩惱種種差別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于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只劫所知眾生煩惱差別。如是復盡阿僧只劫。次第廣說乃知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眾生煩惱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煩惱差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欲盡知輕煩惱重煩惱眠煩惱起煩惱一一眾生無量煩惱種種差別種種覺觀凈治一切諸雜染故。欲盡知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斷一切諸有趣煩惱結故。欲盡知貪分煩惱瞋分煩惱癡分煩惱等分煩惱斷一切煩惱根本故。欲悉知我煩惱我所煩惱我慢煩惱覺悟一切煩惱盡無余故。欲悉知從顛倒分別生根本煩惱隨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調伏一切煩惱故。欲悉知葢煩惱障煩惱發大悲救護心。斷一切煩惱網。令一切智性清凈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十舉善知煩惱喻。煩惱有根本隨等。具如唯識。初舉廣喻。次此十方下辨超過。二徵釋中。何以故下先反顯。次為盡知下總明。次別釋有六門。初門總明。二欲盡知下流轉門。三欲盡知下病行門。四欲悉知下諸識門。五欲悉知下相生門。六欲悉知下出家門。義有多釋。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頃。以諸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幢幡傘蓋。及僧伽藍上妙宮殿寶帳網幔。種種莊嚴師子之座。及眾妙寶供養東方無數諸佛。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恭敬尊重。禮拜贊嘆。曲躬瞻仰相續不絕經無數劫。又勸彼眾生悉令如是供養于佛。至佛滅后。各為起塔。其塔。高廣無數世界。眾寶所成。種種莊嚴。一一塔中。各有無數如來形像。光明徧照無數世界。經無數劫。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余無能測。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佛子。復置此喻。假使復有第二人。于一念中能作前人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無數劫中供養之事。念念如是。以無量種供養之具。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及無量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量劫。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于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養。念念如是。以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供養之具。供養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及爾許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至佛滅后各為起塔。其塔高廣乃至住劫亦如是。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不齊限但為供養爾所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供養盡法界虗空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去來現在所有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十一舉供佛及生。初舉廣喻。以一人供佛。有現世滅后供養功德。校量顯勝。次略辨九人供佛功德校量顯勝。后徵釋中。何以故下反顯。次為供養下順釋。
已上第三約喻校量分竟。
發是心已。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始成正覺及般涅盤。能信后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能知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彼諸佛所有功德。此菩薩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證能成就能與諸佛平等一性。何以故。此菩薩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為充徧一切世界故發心。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垢凈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凈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發心。
下就法略示分。前喻顯大心因廣。此明攝德深勝。亦是贊勝勸學。能知前際下至后心無所著。文有五段。初解行圓滿。二以發心故下妙果當成。三應知此人下與佛平等。四才發心時下能作佛事。五初發心下大智現前。此初解行圓滿也。言語信等者。謂此菩薩于佛智慧能信。是十信位成就故。能受是十住。能修是十行。能知是十向。能證是十地能究竟是結因。究竟能與佛等是果滿。謂與佛能證所證平等無二故。故初心即攝諸位。何以故下徵釋所以。何以初心即滿因位。釋云以等真性所為無齊限故。
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即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為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何以故。以是發心即得佛故。
第二妙果當成。謂以是發心為因。決定當得佛故。望圓極之果。故定當成。約見性成智身。上品云即得。晉經梵本。此中皆是佛故者。當此義也。
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
第三言與佛平等。謂發心均故。發心畢竟二無別故。
才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嘆。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凈一切國土。即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第四言能作佛事。有十一句。皆是才發即得。言即得者。有二意。一約法圓融。初心攝諸位故。二以位攝位。如十住滿即成佛故。
此初發心菩薩。不于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諸佛若諸佛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聞若聲聞法。若世間若世間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若眾生若眾生法。唯求一切智。于諸法界心無所著。
第五大智現前。謂以無著大智求菩提故。又通釋上四段。謂由于無所著故稱性圓融。能成能攝一切功德。